与“ 着力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6:07:13
《读《老人与海》有感》
不久前,我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它着力刻画了与一个即使在艰难的情况下也坚持大海搏斗、维持着生活的渔夫。
这位渔夫虽年事已高,却是坚韧的代表。他的渔船上挂着的破帆布,就像失败的象征,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老人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因为放弃,而是坚持出海捕鱼。
就这样,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皮肤也被太阳晒出了一块又一块的斑点,它的床也破得不能再破了,住的房子甚至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最悲惨的是,他最后一次捕到了一条大鱼,但大鱼竟然还被鲨鱼夺走了。即便如此,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有一次,他和小男孩去酒吧喝酒解愁,但第二天仍然迎着早晨的一缕阳光,乘着小船去捕鱼。尽管一天又一天地一无所获,但他也毫不气馁,这不仅是因为捕鱼是他赖以生存的手段,还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每次一读到这里,我便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我常常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逃避,有时候我会因为考试不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有时候我还会因为他人的批评而变得自暴自弃,这些挫折和那渔夫的窘迫相比起来,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我能以渔夫激励自己,热爱生活,学着坚强,勇敢面对生活抛给我的一切困难。
(指导老师:江婉仪)
短评
“读后感”是小学阶段孩子们较为害怕的习作主题,要先读,要有所感触,还得能抒发感情或启发。小作者在进行习作时,没有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以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为切入口,联想生活中的自己,从而写出真切的感悟与收获。
《西安的古城墙》
西安的古城墙,熔铸着力,蕴藏着天然的美。
古城墙内部用黄土分层夯打,每个夯土层约9厘米。最底层用石灰、土和擂米汁夯打,外面砌有巨大的石砖,羌比坚固。城墙高12米,顶宽13米左右,底宽约16米。城墙顶的外沿有5894个垛口,城墙上有射口和燎望口,城墙外有宽6米多,深近4米的护城河,城墙内部有供守卫者上下的斜坡。这一切构成了严密的城防工程设施。
城墙周长11.9公里,东培长2590米,西墙长 2631.2米,南墙长3446米,北墙长3644米。整个城墙有4道主门,东日长乐门,西日安定门,南日永宁门,北日安远门。每个城门上都有城楼。这些城楼,形体壮丽,建筑精美,梅角飞翘,巍峨壮观。顶铺青灰琉璃瓦,梁肪问彩绘绚丽,鲜艳悦目。东城楼高大雄伟,像一名战士在站岗;南城楼则像一个小姑娘,悄然静立,小巧玲珑,西城楼有两座,靠城外的稍大些,像一对孪生兄弟,北城楼较长,位置也凹进城内。西安古城墙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城坦建筑。
简析:
西安古城墙可说明的内容很多,而本文只说明其一点:它熔铸着力,无比的坚固。文章在说明古城墙时,抑制不住的褒扬感情溢于笔端。文章从古城墙的建筑特点、长度、工程设施,说到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前者用数字准确说明,后者介绍时,用了比喻,娓娓道来,好像在向人们介绍自己的亲密朋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作者着力去刻划人物的形象时,概括集中地描绘细节,即使在片断上也要活龙活现把形象刻划好。鲁迅的巨著,就有异常丰富的可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断是在书房里读书。那位高而疲的老先生管着学生读书之后,“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调倪,一座皆惊呢,金厄罗,颠倒淋漓唯,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这个片断,一下就把冬烘先生的形象勾划出来。
一部作品,如果抽掉了绘声绘影的细节,它就不会有艺术的感染力。离开细节去刻划人物,不过是塑出没有灵魂的偶像。的确,真实的细节还是靠生活去提炼的。诗人歌德说过:“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他谆谆瞩咐爱克曼:“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这些话虽然平常,却是至理。
《勤于思考》
作者的写法又别出心裁。他干脆不写入党的情节,只着力写他回到家,本以为妻子会兴奋地等他回来,会热话连篇。不料老伴却平静地在灯下一针一线的为他缝一件新棉衣。穿了大半辈子的旧棉衣搁在一旁,补丁累累。读到这儿,我估计这老两口一定来个“忆苦思甜”了。可是不。老伴说:从今起你是党内的人了,那就得办党内的事。老头子是大队苗圃场的技术顾间,老婆子觉得既要办党内的事免不了要早出晚归。她怕老头子受冷,于是专门为他缝件新棉衣。小说由此生发开去,引出这对老夫妇对土改时,住进他家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土改工作队队员—十分爱戴和尊敬的感情,对后来常在他家里进进出出的工作千部、共产党员的观察和感受,由此看到了三十年来党的队伍的变化,作风的变化,从而促使他决心要从自己做起,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同一个题材,通过三个人的大脑,便得出三种不同的艺术构思,和三种不完全相同的表现方法。还可以说,同是写入党的题材,但却反映了不完全相同的主题。到底哪一个故事比较动人,哪一个构思比较深刻些,哪一个主题更有意义,这一点可以由读者们去评判,在这儿不必忙于作结论。但是,这次有点儿象“梅塘之夜”.的聚会,却帮助大家作了一次极为有益的探索:为什么同一个熟悉的描写对象,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者,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并因此而采取了极不相同的表现手法呢?
莫泊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引人深思的话,我们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他说:“小说家想要给我们形象描绘一幅生活的确切的图画,就应该小心避免一切显得特殊的一连申的事件。他的目的不是叙说故事来娱乐我们或者感动我们,而是要强迫我们去思索、去理解落含在事件中的深刻意义。”
莫拍桑是一位举世公认的法国有名的大作家,他的经验和成就很可为后人借鉴。他在这一段话里十分强调“思索”、“理解”这两个词。一个作者,在生活中很可能感觉到一些东西,但感觉的东西,不一定都能理解。只有经过思索,才有可能理解;只有理解它,才能更好地感觉它。真正理娜了的东西,才有可能进一步挖掘出这些事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意义。一篇小说,写得深刻或者浮浅,人物形象写得是否生动感人,故事情节是否安排合理,是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成正比的。契诃夫认为,一个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家”。
“作家的本份,就在于观察一切,注意一切。”“要样样都知道,样样都研究,才免得出错,免得虚伪”。只有对生活中的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分析、研究,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住他的性格,判断出他在各种情况下所可能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是他思想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外加的、牵强的、违反其思想逻辑的东西。为什么写下来总觉得“不象”,或“到喉不到肺”?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恐怕除了思想认识水平、政治水平所带来的局限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习惯思索,不善于思素,也不懂得思索。列宁对于写作的要求,是很重视选择主题,阐述主题的,他认为要能够透辟地阐述主题,写作者必须要学会分析和思索。文学工作者阐述主题,运用的是形象化的手段,如不经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就不可能从生活素材中提炼、挑选出有用东西,去丰富形象,结构作品。这好象来到一座金刚山上,不经过分析、研究,就无法从四棱八角的各种矿石中发现闪闪发光的金刚钻一样。在我所读到的那些写得并不成功的作品中,其失败的原因,很大部分就是由于对生活缺乏认识和理解。能否正确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首先是决定于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这一点说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这种常谈的“老调子”,却是进行创作所不可缺少的催化剂.也许有人认为这又是在给别人灌输一种思想了,但是,我们提倡的是社会主义文学,又怎么能够离开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呢。
要认识生活,反映生活,首先必须理解生活。而深入的思考,将帮助你进入广阔的认识世界。
思考,将帮助你走出梦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