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语言艺术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9 04:47:58
《红楼梦语言艺术读后感800字》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样才有所进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语言艺术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语言艺术读后感800字篇1
几世情债,几世风流,多少痴梦?尽付红楼,尽付予那似海深宅。——题记
深夜,一时兴起翻起了枕边的《红楼梦》,将自己沉醉于书中那纸醉金迷的世界。我仿佛在朦胧中醉了,醉得深了,醉里几世轮回,仿佛置身其中。
忆黛玉
朦胧中,仿佛走来了纤纤瘦弱的少女。她站在船头,风吹起了她的发稍,带着几分柔柔的感伤。心绪因忧虑而飘零,化入绵绵的江水解不开,解不开那深锁眉睫的.愁,泪顺着她的面颊无声的滑落,滴落江中,溅起几许些微的波纹。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早早抛下她独自哀伤的逝去的人,泪又一次滑落。你一定也早已猜到,她便是那林黛玉了吧,这便是她随贾雨林去荣国府的一幕了。
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滴水之恩但却因此流尽了此生的泪。郁郁而终,不得善缘。回首红楼,辈兮,梦兮,忧兮,叹兮。
品宝钗
如果说黛玉是一种茶那她必定是一杯不染俗尘的清新的菊花茶,而宝钗她属于那种浓郁的苦丁茶,让人一口难忘,只有品过后的丝丝回味才能令人领悟她的真谛。
她,一个富有心机的女子,因哥哥犯事得贾家周旋,又因要进宫选秀而来到了这繁荣杂乱的大观园,值得庆幸的是她,好似一茱出水的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没有将自己埋没在一群俗不可耐的庸枝俗粉中,她,心思灵巧,用她独特洞明的眼光品评着这个繁荣沉辱的世界,但她并非似林黛玉般的流于外表,将自己的感时伤怀流露在外,她只是深埋于心底,也许正因为她比黛玉更深谙世事吧,因此她深得大家喜爱。
但大观园中的女子,总逃不过悲伤的命运,黛玉因情愁饿香消渔陨,而她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她嫁给一个并不爱的人,贾宝玉。
当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别人忧伤心碎,日渐消瘦时,她又是何等凄哀,终究宝玉因思念而遁入空门,而她,独自留下,流泪悲伤。
闭上眼,合上了书,我的眼角禁不住泪水的肆意漫延。自古多少的爱恨离愁,自古多少的悲情恨意,任留下多少的泪水,亦无法掩饰伤感的情愁。
《红楼梦》,一本好书,一段情愁,一席好梦……
红楼梦语言艺术读后感800字篇2
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说讲述了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的长辈们不许他跟林黛玉结婚,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体弱多病,而且非常娇气,一直要哭,到最后贾宝玉没和她结婚,结果黛玉忧郁而死。这篇故事也讲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辛苦,暗示了作者晚年寓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生活现实。整个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由胜而衰的没落过程。作品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生活在今天文明富足年代的中国人庆幸生在好年代,由此也更加珍惜,并且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回报生活。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病。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语言艺术读后感800字篇3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语言艺术读后感800字篇4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他若有奇缘,如何心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捞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中人物的杯具,一部作者的杯具。曹雪芹不仅仅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并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请。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仅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我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空枝见血痕。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貌的,我能够经过自我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语言艺术读后感800字篇5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诗是凝炼的语言艺术——读顾城诗歌有感2000字》
诗是凝炼的语言艺术,须以最经济的文字去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最浓郁的感情、最丰富的内容,这是我读顾城诗歌时的感受,并深信不疑。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中国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前即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歌具有浓重的童话色彩,被誉为“童话诗人”。主要著作有:《黑眼睛》、《顾城诗集》、《舒婷顾城诗选》、《顾城散文选集》、长篇小说《英儿》等。
顾城的大部分诗歌作品很短,但是却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意蕴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
如《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短短的两句诗18个字,却冠以一个庞大的题目,浓缩了整整一代人的痛苦经历和他们对光明的热切期盼,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闪射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校***十年,在一代人心中,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人的心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留下了累累创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黑夜”是扼杀光明的结果,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年代即动乱年代的象征。“黑色的眼睛”既是实指,又是虚指:说实指,是因为我们“龙的传人”生下来就有一双黑色的眼睛;说虚指,是因为这里的“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象,渗透出阴暗、低沉、哀伤的感情色彩校“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光明”,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折射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一代人的心理结构:尽管黑夜使青年们成为沉沦和迷惘的一代,但他们更是奋起和觉醒的一代!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闪动着朴素的辩证思维的光彩校
如《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发现/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这首诗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云”则象征着美丽的自然。“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这里的“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远”是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所谓“天涯若比邻”、“咫尺天涯”是也。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近,更进一步衬托出人与人的隔膜。诗中通过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十年对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的扭曲,以及人们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呼唤。另外,此诗还可以当做情诗来读:恋爱中的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发现各自的脾性不投合,甚至两人在追求的目的性上也产生了分歧,遂造成这种心灵的隔膜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
如《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全诗分为两节,首节灰色的天、路、楼、雨是铺垫,在色彩上欲扬先抑;末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此诗象一幅印象派画,简单、鲜明、强烈,以经济的文字就将作者独特的感觉铭刻在其中:对单调色彩的厌恶,对鲜活色彩的欢悦。
如《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这种市略了连接成分的意象诗并非顾城独创,我国古典诗词中早有“枯藤老树昏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意象叠加佳句,西方意象派诗也有“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庞德《在地铁车站上》)等名诗,但用新诗的形式,通过具象画面表现事物抽象的线条美,顾城是一个创造。诗人把疾风中转向的鸟、捡拾分币的少年、葡萄藤的触丝和海浪耸起的背脊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采取弧线形式运动,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深层结构的朦胧性却带来多种暗示: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不和谐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这首短诗的意义不在它的社会内容上,而在于它把抽象的形式美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使新诗的表现对象更加扩大,使新诗的审美内容更为丰富。从这方面说,这首短诗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
这些诗有力地证明了诗是精粹的语言艺术。它的思想内容的高度凝炼和艺术表现上的高度提纯,使它具有小说、散文等文体所不具有的力度和容量。作为一种表达内在体验的艺术形式,情感的连续性对于形成诗风的统一性具有重要作用,篇幅过长,有时会制约情感连续性的实现。
(二)
然而,当今中国新诗,与其说是百花齐放,毋宁说是泥沙俱下。某些“诗人”把毫无诗意的普通大白话分行来写,如这首《有赠》:“如你所说,梦是永无止境的/那么,生活也一样。它是葡萄/艺术则是葡萄酒。那么/艺术也是永无止境的,甚至因酿造/而更加地多义和丰富。可是你才不管这些呢/你时不时地,单纯而执拗地宣布着/新的诗歌道路。你骑着木马/掠过了月亮的尖叫/冲向你所认为的永恒和无限,你勇敢得/让我羡慕,真的。这些日/雨水围困了我,诗歌越写越淡。我怀疑/‘那身体里的碎浪’/我是否打开。”确切地说,这首诗歌只有“你骑着木马/掠过了月亮的尖叫/冲向你所认为的永恒和无限”一句还可以算是诗歌,可是也有些难以理解。而且,这首诗歌的无节制而散乱的语言,让诗歌的意蕴显得破碎不堪,简直就是中学生写出来的“四不象”;更有甚者,本来用几句话就可以阐明的主旨或内容,却硬要被某些“诗人”纺成线、抽成丝、织成一件巨大的袍子,让读者看了半天才发现袍子下面空空如也,从而让读者大倒胃口,以后看到此类诗歌就有速逃的感觉。近年流行的“长诗”、“史诗”多数是这样的“袍子”,而且相互攀比,“长江后浪胜前浪”。好象诗人不写“长诗”、“史诗”,不从篇幅长度上把别人比下去,他(她)就没有诗歌才气、愧称诗人似的。
当诗歌在我们的笔下已不再是诗歌,而变成了散文、小说或者其它载体的时候,我们这些诗歌创作者,就不是在繁荣诗歌,而是在加速她的死亡。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诗人们,让我们把诗写得更短些、更精炼些吧!
《文学作品的鉴赏》
文学既想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直接诉诸人的听觉、视觉积轰戈觉,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媒介,引起想象和联想,进行一番再创造,才可以认识到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文学这样的形象,“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这幻想虽然完全依存于作者,一但同时也是不受他拘束的。”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幻灭》中也曾指出: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作者诗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吻有己心中去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
还应不断实践。这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恨本途径。成功的经验来源于不断地实践,“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刘姆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要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就必须经常不断地阅读文学的作品,特别是多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哥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为这话固然讲得有点儿绝对,但他强调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这是对头的。
有些作品,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它的真谛,这就需要反复阅读、体味。比如鲁迅的《祝福》,其人物的刻画、结构安排、人称的运用等的妙处,越读就越觉得高明。特别是结尾那一段文字(引文略),初看似乎是自相矛盾,不反复体味,是很难理解的:为什么“我”当时“懒散而且舒服”?为什么“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我”果真相信“众圣”会“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幸福”么?当我们认识到这是以自我解嘲的手法,表达了对吃人社会的憎恨、嘲笑、批判和抗议时,我们会更加赞叹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了。
在大量阅读、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还可以把阅读的作品互相比较,这是鉴赏作品的一个好办法。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读王安石多次修改定稿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就可以把他曾经用过而最终又舍弃的“到”、“过”、“入”、“满”等字和“绿”字作个比较,便会发现还是“绿”字用得好。又如把毛澡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同一词牌、同一题目的词相比,尽管在环境、气氛、音韵、色彩、用字等方面各具特色,但从它们所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从它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从它们给人的感染和鼓舞力量等等来看,‘毛泽东同志的词显得比陆游的词要高明多了。
《要勤于思考》
文学是语言艺术乞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刘韶 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级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 文以入情。”文学欣赏是读者从语言文字入手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想象和联想的深入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是读者获得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的重要条件。同时,文学鉴赏并不是脱离大们社会实戌的“纯艺术”活动,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常常是交互为用的。因此,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并且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培养审美观念,获得艺术鉴赏能力。除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加强一般的文化修养外,学一点文学基本知识,掌握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文学主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对形象的把握是艺术欣赏的核心。但不同的文学样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诗歌主要是意境,小说主要是典型人物,戏剧主要是冲突,等等。从理论知识上加强文学修养,对青年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此外,组织读书报告会、讨论会,交流心得、体会和收获,开展群众性的评论活动,也有助于欣赏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一批青年作家涌向文坛,崭露头角,一大批青年热心于文学创作,应该说,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气象。它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任何事情形成热潮,就容易产生流弊。这当中存在的问题是:个别人出发点不对头,把文学作为出人头地的手段,毫无根底和准备,急于想当作家,不安心本职工作,业与余的矛盾尖锐,为了发稿,或拉关系,或抄袭拼凑,等等。应该引起人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