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草堂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6:06:04
《参观杜甫草堂六年级游记日记600字》
参观杜甫草堂六年级游记日记600字
今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和佳佳姐、杨杨姐一同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参观。
听解说员说,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 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 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 >、>、>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 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出现促使他 的忧患意识复苏的因素,诗人便又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上,著名的 >以及>、>等诗篇,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成的。正因为杜甫写下了这些不朽的诗作,所以后世把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我们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XX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参观完后,我们恋恋不忘地离开了杜甫草堂。
【参观杜甫草堂六年级游记日记600字】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作文700字》
做脚踏实地的人
清朝才子纪晓岚的代表作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巨著《四库全书》,另一部就是《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反映了清朝当时社会从底层到高层的众多趣事、官场见闻、世态炎凉等,具有当时的时代文化特点。
书中描写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关于鬼神的稀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老学究走夜路遇到自己死去的好友(鬼),两人赶路时在一间破屋前展开了对话:好友认为这应该是文人的家,原因是学识渊博的人身上会散发出才华横溢的光芒。这种光芒会闪耀屋顶,直冲云霄,能与星星和月亮争辉,但只有鬼神才能看到。老学究非常好奇地向好友追问,他读了一辈子的书,睡着时光芒能有多高。好友沉吟好久,意味深长地告诉他,虽然他教了一辈子的书,不但没有教给学生充满正能量的学问,反而让学生对学问充满了误解,这种浓云迷雾也会笼罩屋顶,实在看不到一丝光芒。好友对老学究的明嘲暗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像成熟的麦穗,始终低着头但硕果累累,谦虚低调;而不要骄傲自满,傲视群雄,人一旦自恃傲慢,命运就会走下坡路。
《阅微草堂笔记》正是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向世人揭示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本书的作者纪晓岚既才华横溢,又谦虚朴实,正像极了那成熟的麦穗。细细想来,这样有才华又谦虚、低调的栋梁之才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还有很多,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爷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奶奶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国家的栋梁之材,才有了这些年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远的志向,既要刻苦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要勤奋实干,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攀登精神,长大争做社会的有用之才,努力成为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雕栏玉砌琉璃盏,青芦草堂圣贤书800字》
教育,永远是时代主题。在人们的眼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已经可以满足一切教育上的需求。于是,我们不惜一切地代价,把学校造的尽善尽美,把校园修得富丽堂皇,雕栏玉砌琉璃盏,正成为这个时代教育的符号,也象征着他们对教育的“贡献”。
斥资2亿元建成的绿春县高级中学便是这一时代的缩影。在那高楼落成之时,房楼面前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似乎已能望见教育之曙光、时代之未来。
然而,真正的教育从来就不是用木石支起的一座大楼。
赫尔巴特有言:“教育,是一种艺术事业。”在这个被资本冲昏了头脑的时代,我们已经天真到认为砸钱可以解决教育上所有的问题,2亿元,对这个深度贫困县而言,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他们已无力作进一步的投资,可更重要的还在后面,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特色课程……这些已成为他们望而不及的领域,在这场长跑中,他们在开始时就跑错了方向。
一代人的错误会铸就下一代人的痛苦。再怎么华美的校园,也填不满孩子们精神教育上的缺口,再怎么高大雄伟的房楼,也抚不平心灵洼地上永恒的伤痛。
或许有人会认为,既然如此,何不再为绿春县送去些资助,进一步支持我们的教育扶贫?可是一味地扶贫真的能改变贫困的处境吗?教育,这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是用一捆捆钞票垒成的吗?没有独立自强的人格,没有青芦草堂之下苦读圣贤书的决心与毅力,我们真的能办好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栋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教育也逃不过被物化的命运,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是历史车轮的倒退。
八十年前,漂泊西南,战火连天,狂轰乱炸下,那里仍书声不绝,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日夜苦读,为中华之文明延续了火种,为中国之未来带去了希望,而今天,物资生产极度发达的今天,却再也找不回那一代人的风骨,只觅得几座富丽堂皇的水泥森林,令人感到畏惧,以及切心的凉意。
我感伤,我失落,我痛苦。请放下对雕栏玉砌琉璃盏的执着,在青芦草堂圣贤书里,寻找教育的意义,追逐生命的真谛。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杜甫原文赏析和翻译》
狂夫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
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有随遇而安之意。
篠(xiǎo):细小的竹子。篠通:筱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裛(yì):滋润。
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香:阵阵清香。
厚禄故人:指做大官的朋友。
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恒饥:长时间挨饿。
填沟壑(hè):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居住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秀美光洁的翠竹,细雨滋润着荷花,微风吹来阵阵清香。
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加狂放!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上句的“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这里就是暗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河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头发。河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之意。“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即”传达出知足的意味。也就是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上句的“万里桥”与下句的“百花潭”,上句的“草堂”与下句的“沧浪”相对应,在似对非对中,描写了一路风光,为下文写“狂”作铺垫。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筿红蕖冉冉香。”中“翠筱”即绿色细竹。南朝梁简文帝《喜疾瘳》中有“隔帘阴翠篠,映水含珠榴”诗句。“娟娟”就是美好的样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浥”即滋润。“红蕖”即粉红色的荷花。“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其中,“含”和“裛”两个动词运用很妙。“含”有小心呵护之意,暗示了风的柔和。而“裛”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这里,诗人以精心之笔,描写了微风细雨,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中“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书断绝”就是断了书信来往。“恒饥”就是长时间挨饿。这里写了诗人的现实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长久的饥荒之中,上句“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接着下句 “恒饥稚子色凄凉”是因上句而来,说明了“厚禄故人书断绝”的结果。这里,还要注意诗歌的形式,诗人打破格律来写,在句法上形成了“上二下五”式,把“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突出“恒饥”的贫困处境。在艺术上与“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异曲同工之妙。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创作背景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这首诗就是作于这期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游杜甫草堂》
说起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大家最先想起的是什么?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我看完《长安三万里》电影时,我对杜甫跃宕起伏的一生,充了好奇心。终于,暑假里我有机会来到杜甫草堂一探究竟。
远观草堂,黑瓦白墙,红梁朱门。正门的横梁上挂着一块牌匾,写有“杜甫草堂”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几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像无声的战士一样守护着草堂。穿过一片翠竹,我们来到了大廨,一座老者的铜像映入眼帘。苍老的脸庞上,几道年轮般的皱纹,深深刻进额头。虽然,铜像是黑色的,但我眼前仿佛站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他轻捋胡须,坚定的目光落在远方,不知他又在担忧着什么。
踏着青青的石板,两旁五彩斑斓的花儿一簇簇、一朵朵点缀在绿叶中。几只千姿百态的蝴蝶像调皮的小孩在花丛中嬉戏玩耍。小麻雀也一边蹦来跳去一边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曲。我看见此景,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了杜甫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茅屋故居。透过丛丛的竹叶,可以看到茅屋低矮,十分简陋。时间在这一刻倒退回唐朝,我仿佛看到“八月发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画面。只见年迈的杜甫狼狈地整理着满地被秋风刮下来的茅草,轻轻擦拭满屋的露水。杜甫的生活如此辛苦,他的心中却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出了杜甫草堂,天色渐晚,但我还意犹未尽。我似乎感受到杜甫从唐朝走来,击节而歌,今天我们在草堂相遇,与诗圣对话,感受唐朝诗歌的辉煌。
《身在草堂,梦回盛唐作文650字》
慢行草堂思苍茫,子美胸襟盖全唐。与君共话心神荡,振奋精神续炎黄。
漫游浣花溪畔,一步之遥的距离,那满面沧桑,身披星光之人是谁?是杜甫。我于是急身向前:“子美先生,你于此做何事啊?”他端详我片刻,缓缓道:“我心中愁苦不得出,故漫步湖边,小友来为何事?”竟能与诗圣谈话,我心中欢喜与激动难以言表。不禁一吐为快:“先生一生忧国忧民,但从不被朝廷重用,仕途无望,满腹经纶奈何无处可用。可有记恨?”他捋了捋胡须,对我说:“我此生努力原是为仕途,还曾写过‘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话,但天不遂人愿。若能有贤人于朝中,纵然少我一人那又有何妨。”他的手伸向天际,好像想抓住那时隐时现的星光。我沉默良久,他对祖国的深情真可谓如江如海。
俄而风起,满天星芒如锋刃乍现,溪中青莲摇曳牵连。我心中想起一人:“子美先生,您与青莲居士两年三次会面,从此似彼此为知己,为何不红尘作伴,又各自飘零呢?”他苦笑道:“我钦仰李白已久,后终交为友。他浪漫豁达的为人让我很羡慕,但我终究无法做到他那样的解脱——我有我的家和我的国。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我和他终是两片洪水中的落叶,身不由己。”
我心中一颤,望向荷叶密布的小溪,细细咀嚼他的话。良久良久,他抬头望天,星光照进他的眼睛,他说道:“小友,老夫真是羡慕你啊,身在青春年华,又逢盛世。切记勤学苦读,修炼学识涵养品德,以图他日兼济天下,复兴中华。”说完,他微微颔首,回身缓缓走向星光中去。
若隐若现的星光照进眼里,深情似海的话语飘荡在浣花溪上,望着那低矮的茅屋,心里升腾起一股热望:子美先生,来日可期,我们定会让您重见繁华盛唐。
《游杜甫草堂作文1000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到这首诗,大家都能想到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其中在成都居住将近四年时间就写了240多首。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杜甫草堂,一睹诗圣杜甫的风采吧!
走进草堂,抬头望去,南门梁上赫然挂着“杜甫草堂”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牌匾。几棵苍天大树,郁郁葱葱直直的站立在门口,像是几位战士在保护草堂一样。
首先我们来到诗史堂,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杜甫的塑像。他的身子瘦瘦的、眉毛浓浓的、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双手放在膝盖上,表情十分严肃地凝视着前方,似乎在感叹着老百姓的痛苦生活。杜甫有一双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手,心想:摸一模他的手应该能获的一些灵气,给自己带来写好文章的好运吧!于是,我便摸着他的手一直不愿松开……
穿过诗史堂,我们来到了柴门,柴门是中轴线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原本是杜甫修建草堂时建造的院门,因为太低矮,所以叫柴门,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诗句,比如“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经过柴门,我们来到了工部祠,门上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井水春风宫战阙,下联是:草堂人日我归来。杜甫刚来到成都时,经常得到他的好朋友高适的帮助,所以他的好朋友高适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表达了他对杜甫的思念。再往里面走我们便看见,三座塑像,左边是陆游,中间是杜甫,右边是黄庭坚。你们知道为什么他们三个都在这里吗?因为陆游和黄庭坚都非常崇拜杜甫,他们三位也都来过成都,所以把他们三位都放在杜甫的草堂里,所以工部祠也叫三贤堂。
沿着幽深的石子小路,我们来到了茅屋故居,那里就是杜甫居住过的地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即柴门)今始为君开。”现在的草堂,已不见杜甫的身影,也不见迎客的繁花,只有一条石子小路凝望着来往的游客。这里就是杜甫当年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地方,茅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破烂不堪的,是用茅草和泥土修建的,茅屋里的家具又旧又烂。时光倒回到唐朝,八月的一天,当时风雨交加,茅屋上的几块茅草都被风吹掉了,这时对面的小孩跑过来把茅草一次又一次的抱走。杜甫只能看着茅草被抱走,因为自己已经年迈的追不上了。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小雨,雨一滴一滴的落下来,把家里的被子弄得湿漉漉的。唯一的一床被子也已经被小孩踢破了……杜甫晚年的生活可真凄苦!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担忧着天下贫寒的学士……
我依依不舍的走出走出草堂,永远忘不了他的样子,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游武侯祠》
如果说杜甫草堂是一支龙飞凤舞的毛笔,那武侯祠就是成都手上的白羽扇。为了一睹它的风采,五一节期间,我们全家一起来到武侯祠游玩。
站在武侯祠门口,雄伟壮观已经溢了出来。
苍劲有力的三个字“武侯祠”,两旁威严的嘲风雕像,让我想起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走进去就到了文臣武将廊,整整十八尊雕像,象征着十八位英雄豪杰,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穿过文臣武将廊,一条磨得光滑的小路延伸向远方,路旁的梧桐偶尔掉下几片还青绿的叶子,沧桑感落满一地。
刚走出去,来到了一条红墙走廊,看,那透过竹叶洒下的斑驳阳光被太阳拾了回去,飘起了蒙蒙细雨,撑起油纸伞,走尽这红墙夹道。
再往前,青砖小路的尽头,便是汉昭烈庙了,走进这布满青苔的青砖古建筑,“千秋凛然”四个字让我心情澎湃,不禁想起刘禹锡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继续走,透露沧桑的大字“汉昭烈帝之墓”牌匾挂在正中,一棵饱经沧桑的奇松长在坟墓上方,围绕古墓一周,回想曾经风流一世的曹操,重义的三兄弟结义,未卜先知的孔明,及赤壁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走出汉昭烈庙,我心中荡起惊涛骇浪,曾经有多少英雄豪杰齐聚于此,而如今,有多少人才是当今的英雄呢?
在武侯祠后方,我激情澎湃,我们炎黄子孙,每个人都是不屈不挠的战士,都怀揣一颗“英雄”梦,我为我的祖国骄傲!
《再见,亲爱的草堂小学》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诗圣杜甫留下万古流芳的草堂。草堂的旁边,矗立着一座著名的小学——草堂小学。也许是沾了大诗人的光,草堂小学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而我也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草小学子,在她的怀抱里绽放美丽的诗意之花。
那一个丹桂飘香的秋日,天真烂漫的我们,懵懵懂懂地走进草小开始了小学生活,转眼已到了即将小升初的六年级,毕业已从遥不可及变到近在咫尺,再回首,太多的感情往事,太多慨然。念念又恋恋,终不舍;只想对母校说一声再见。
那一颗玉兰树
春风中,是你,款款摇曳伴我把书念;夏雨里,是你,盛开一抹洁白在我心间;秋阳照,是你,洒下落红赠我玩;冬雪飘,是你,枯枝落满白雪间。
每次校长上主席台讲话,我在台下瞅你,在徐徐的微风中摇摆,好像一个听校长讲话的好学生在点头或摇头。一次,校长正在集会的该台商倡导全校师生“轻声缓行”,你却摇起头来,树叶迎风哗哗作响,好像故意唱一曲反调,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直把校长气的涨红了脸,你却摇得更响亮。
再见,玉兰。我要上初中了,不知初中是否还会有一棵树,像你洁白芬芳?
那一座好雨轩
虽然名字来源于诗圣那一场春夜的喜雨,理当古色古香。但却是一个充满新时代气息的地方,也是一个稀奇古怪的地方,更是最最吸引同学们眼球的科学殿堂。
科技,令人好奇,令人渴望。每年一次的科技展让人浮想联翩,可给科技展投递自创展品才是学生最兴奋的环节。先在家里绞尽脑汁想怎么做展品,然后上网去查资料,再去买材料与工具。越危险反而越得我们的喜爱——二年级科技展,同桌要用明火,却差点把自家红木桌烧了;四年级科技展,我的美工刀把自己手指给切了……不过,我们对科技展的兴趣仍旧不减……
再见,科技展。我仍旧好怀念,投稿的紧张与参观的兴奋瞬间……
那一个小卖铺
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甚至还有点杂乱的小卖铺,里面藏着多少学生的愉快的梦。
放学,最爱约着两三个同学去小卖铺买吃的。平素冷清的铺子挤满了学生。不时有人喊着:“老板,来份关东煮!”“老板,要根烤肠!”“好嘞!”老板爽快地答应着,麻利地把鲷鱼烧翻个面,左手拿竹签扎进烤肠给她,右手又拿个杯子舀碗酱汤圆子给她。每次吃着热烘烘的东西,又在小卖铺的文具堆里“寻宝”,心里乐滋滋的。
再见,小卖铺。也许老板不知道,他曾经给了我们这些学生多少快乐的回忆。
母校,一花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物,一诗一文一曲,多少难忘的场景,多少慷慨的感情。念念又恋恋,不忘更不舍,最后的最后,只想说一句:再见,母校——您的歌儿永远荡漾在我的心间。
《“漫画”老师》
在诗情画意,充满生机的草堂小学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的脸上偶有芝麻大小的痘痘,皮肤略显粗糙,油光。她的身材虽如杨柳般苗条,但走起路来却风风火火,高跟鞋“咯噔,咯噔”地响。你们猜猜她是谁?——她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宋老师。
宋老师很温柔,但情绪不稳定,属于多变型,说变脸就变脸的那种。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时,宋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兴致勃勃,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宋老师的脸瞬间从笑容满面变得阴沉沉,乌云密布。她一脸严肃地走下来,快速走到一个同学的身边,一只手抬起那个同学的头,另一只迅速地扯过那个同学的漫画书,向垃圾桶方向扔去。那个同学的脸似红苹果一样,他羞愧地低下了头,不敢看宋老师一眼。
宋老师怒气冲冲地回到讲台,当着全班的面把书一页一页地撕了下来,他暴跳如雷地说:“今后,我的课堂不允许出现任何课外书,你们要牢牢地记住,如果出现了,就1000字反思作为处罚,绝不手软!”我们全班齐声说:“一定能做到!”宋老师见我们回答得这么整齐,态度这么好,所谓的“阴天”,马上又转为“晴天”,面带微笑,继续温柔、耐心、细致地给我们上课。
宋老师真的是一个情绪多变的老师,我们遇到困难时,她会温柔地帮助我们;我们不听话时,她会火冒三丈;我们取得好成绩时,她会骄傲地拍拍我们的头……不管她变成什么样,都是我敬爱,喜欢的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