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教授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32:13
《给斯内普的一封信》
亲爱的斯内普教授:
您好!
每当我看到书架上的7本《哈利·波特》时,总会想起您的一切。想起您那油腻腻的披肩长发,想起您的标志性鹰钩鼻,还有您在伏地魔面前的勇敢。
记得10多年前的秋天吗?您见到哈利·波特就认出了他是莉莉的儿子,您曾经深爱着莉莉但又是如此的痛恨哈利的父亲——詹姆。您对哈利要求严格,但他却不理解您的苦心。您在暗中保护哈利,但他却认为害他的是您。不仅如此,您在伏地魔身边当了近20年的间谍,忍气吞声,为了保护更多人。
甚至在哈利·波特骂您懦夫时,您想的却是怎么保护他,怎样保护更多人。您宽容、忍让。在他人侵犯了您的隐私,进入了您最羞辱的青年时代时,您却只是轻轻呵斥了他几句。再想想我平时,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堂妹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我不该。您的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谢谢您。祝你永远快乐!
叶欣
201X年12年28日
《她,永远留在了马兰的春天作文800字》
“山青青,水潺潺,小岚老师教授我们知识……”孩子们清脆的歌声回荡在马兰村的上空。
歌中所唱的”小岚老师”便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邓小岚。几十年前,她在战火连天的时代于马兰出生,后来到外地学习和工作,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岚老师被国家再次安排到马兰义务教孩子们学音乐。
“我教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那种留守儿童。”邓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委托亲戚朋友们从家中寄来一些不要的旧乐器,组建马兰小乐队,踏遍山河去演出。
在她的努力下,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马兰小乐队登上舞台,在世界人民的瞩目下唱出了马兰,唱出了个性,唱出了大中国。而此时,小岚老师在马兰的家中与世长辞……
这个人物的故事着实让我落泪,看后,心底五味杂陈。小岚老师的人生似乎就是为故乡所开启的,在她的事迹里,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一个怎样实在的马兰人啊?在她的心里,支教已不再单单是“支教”了,这是一次与马兰小朋友亲近的机会和对故乡的再会。“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故乡,她那强烈的热爱如同天边一镀金晖,灿烂……
故乡,是大部分人向往的地方。著名作家季羡林曾写过:“在世界各地,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却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故乡的小月亮……”
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白作为当之无愧的诗仙,也是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不朽的诗篇。
而小岚老师,更是将这一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的最后,我想用感动中国对她的颁奖词结尾:
你把自己留给一个小小的山村,你把孩子们送上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安眠。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们的歌声如此动听?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邓小岚,这么一位老师,永远,留在了马兰的春天。
《以《灯笼》为例谈文本解读方法》
荣维东教授主编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第四章介绍了四种宏观的文本解读方法,分别是整体感知、基于体式、把握结构和分层解读。基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以《灯笼》为例来谈谈我所理解的文本解读方法。
一、基于体式,明确学习内容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就要明确文章的体式特点。《灯笼》是一篇借物抒情散文,“散文有三个显著的特征:有“我”之情,截取片段,结构自由自然。”对《灯笼》解读,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作者的情感。细读全文,可以读出浓浓的亲情、淳朴的乡情、伤感的家族情、悲壮激越的家国情。
2.撷取的片段。有“祖父夜行”“接灯上学”“乡俗还愿”“元宵张灯”“族姊远嫁”“朱红描字”“献帝伴灯”“愿做马前卒”等。
3.自由自然的结构。文章开头写喜欢火喜欢灯笼的孩童心性,接着写往昔经历,思亲怀旧;记乡俗民情,折射醇厚民俗,引诗词典故,抒发誓愿并以“数一把燎原的烈火”结尾,首尾呼应。从个人的情感圈子跳脱出来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从最初的喜转到结尾的悲壮激越,结构严谨,内容丰富。
把握文本体式特点为初步解读文本指明了方向——知内容,晓结构,明情感。
二、整体把握,勾画关键词句
在本章中,荣教授提出文本整体感知的方法和要领有:文势规模、篇章结构、看词句及表达,看关键句及主旨。《灯笼》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看关键词句。我设计了有关“缘”的系列任务:1.默读课文找中心句;2.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勾画出每段中提示人物事件和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3.说说本文围绕灯笼叙述了哪些事件,以及蕴含的情感,完成思维导图。
默读课文后,学生很快找到了中心句:“真的,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事件梳理的思维导图,接着进行展示,师生共同修正,这极大地培养学生默读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
三、把握结构,寻线索知文脉
通过概括文章主要事件,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结构特点,我接着提问:“这些看似很散的事情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能不能调换其中某两段的位置?”
这样的设问,就将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学习向更深层面深入。学生有的说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序,有的说按事件的大小程度来组织,有的说按实与虚来映衬,最后还有位学生说按照情感的深浅层度来排列,由个人情到家国情,情感的抒发逐渐深沉强烈。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清楚了“灯笼”只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一条明线,暗线则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至此,本文文脉和线索清晰呈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清晰地呈现出来。
《以《昆明的雨》为例谈文本解读方法》
荣维东教授主编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第五章开发和总结一些实用的文本解读策略。我想以《昆明的雨》为例来谈谈我所理解的“情景还原”和“文本细读”。
《昆明的雨》编入八年级四单元,是一篇情韵别致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是汪曾祺。汪曾祺的散文朴实中透着诗意。文章视角新颖,开篇就不落俗套,寥寥数笔,清新地勾画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定好了写作基调,不是直接写雨,而是写雨中的景物,与雨有关的食物。
文章翔实叙写从牛肝菌到青头菌到鸡枞到干巴菌再到鸡油菌的味觉体验,以牛肝菌“滑,嫩,鲜,香”为起势,以青头菌“格调颇高”和鸡枞“味道鲜浓”为发展,以干巴菌好吃得让人“张目结舌”为高潮,最后以鸡油菌“没甚味道”收尾,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层次推进。从直接可感的味觉体验走向需要读者参与想象的味觉同构,推动读者沿着舌尖上的生理感觉满足走向心理上的情感满足,层层推进,情趣横生。借由这种虚实共生的艺术化表达,将他对“第二故乡”昆明生活的那种蚀骨喜欢与自豪(炫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细读文本的解读方法谈到了“语言玩味”,如标点符号。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为何每字之后都是一个逗号,而不是顿号?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从而体会出昆明菌子的滋味鲜美,学生乐于感受且体会深刻。比较“( )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通过在两句中括号内填词,并让不同学生尝试阅读,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让学生领会到有声的语言的魔力。学生发现前面的感叹号是觉得干巴菌长得难看,问号是反问,觉得这东西不能吃,后面的惊叹号是感叹东西太好吃,问号也是强调东西好吃得让人不敢相信。这样细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他如“本意追索”,“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处指青头菌被炒熟后的诱人色泽,大词小用,很有表现力。
再如“表达张力”。表达张力的典型手法就是修辞的运用。本文写菌子的句子就用到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介绍干巴菌和鸡油菌时,干巴菌颜色泛绿,用牛粪或马蜂窝作比,夹杂草茎、松毛,而鸡油菌像一块银元,滴溜儿圆,颜色是好看的黄色,多么形象鲜明的对比呀。作者还拿不同类美食来比较,例如择干巴菌要撕成蟹腿肉粗细,让人垂涎三尺的同时感叹汪老真是一个美食家。
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在汪曾祺这里,“平白如话”通常是一个假象,看似很平淡,其实最简单也最深刻。《昆明的雨》也不例外,要想解开其情感密码,须抓住文中的关键意象,再结合他写的与昆明有关的其他作品,从意象“所指”走向“能指”,或许才能更好地抵近其内心深处。
《观璩艳霞老师《骆驼祥子》导读课有感》
王荣生教授曾说:“阅读教学就是教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名著阅读教学都包括在其中。”[1]因此,名著阅读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读这本书,怎么读这部小说。在听完璩老师的《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之后,对于阅读教学,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一、从活动中跳读,提取关键信息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关于如何诱导儿童学习这一部分的阐释中有提到:“学习可以变成儿童的一种游戏、一项娱乐;觉得如果学习被儿童当做一件充满荣耀、名誉、快乐及娱乐意味的事情,或者把它当成做了某事的奖励;加入他们从未因为忽略了求学就受到责备或惩罚,他们是会向往求学受教的。”[2]因此,当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学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璩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们通过名片制作的方式让学生提取祥子的主要信息。对比一些老师们常用的导学案、问题探究、阅读摘抄等方法,璩老师提供的从“名片”切入的角度无疑是十分新颖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样基于生活的活动设计切合学生的实际。书中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的一名人力车夫,这个职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轨,学生很难切身体会到祥子的感受。而制作祥子的名片,帮助祥子去求职这样的设计,就与学生们的认知理念接轨,体现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果然,学生在作业时,很快能从书中提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如:姓名、外号、性格、年龄、职业、梦想等。同时,也能迅速领会如何提取信息这一阅读方法。
二、从片段中猜读,明确人物特征
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有提到:“充分发挥是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3]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及时进行相应教学调整。在《骆驼祥子》的名著导读教学中,璩教师在课堂上展示部分学生做的祥子的名片,学生各抒己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了祥子的名片卡。然后顺势而入,展示文中有关人物片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初步的阅读来猜一猜片段中所出现的人物是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以及学生的积极思考发言中,学生对于《骆驼祥子》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祥子、刘四爷、小福子、虎妞等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接下来的名著导读环节的开展有很大的铺垫帮助。在这个导读学习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朗读片段中小福子弟弟对小福子说的“姐姐,我饿”时,璩老师发现学生朗读时情感不到位,于是又分别让几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重新朗读,终于在朗读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小福子弟弟的那种饱受饥饿的状态。可见,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经常关注学生的想法,支持他们勇敢表达,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阅读方法。这样的名著导读课其实是一份很好的“试题”,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测评学生的阅读状态。
三、从语言中品读,总结阅读方法
维果茨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的活动着力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且以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调整。“支架式教学”是该理论的范式运用。[4]该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重视学生的发现活动,教师的指导成分要逐次减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程度。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璩老师充分利用课本已有材料进行方法指导,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从片段中对人物进行细致赏析,如祥子的“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体现祥子的动作敏捷与内心的激动。在几分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后,让学生自主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实现“交互式教学模式”。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关注人物描写、关注社会关系、关注人物变化、关注写作背景、关注他人评价等。
四、从问题中细读,深入体会主旨
名著阅读的本质在于激发兴趣、晕染性灵,名著阅读导读课后,必须让学生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整理提升,从而进一步阅读名著的欲望。也就是说一节课的好坏不仅局限于课堂本身,更多的是在下课后学生们是否能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深入阅读。在璩老师下课之前,对学生提出了第二轮阅读的要求:细读。让学生根据初读的疑惑,对于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如:造成祥子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又把学生推入另一个需要呈现的阅读反思结果的境界。相信学生们在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问题细细阅读文章,从而深入理解《骆驼祥子》写作艺术及其深刻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已经进入了“整本书阅读时代”。这不仅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只是教授学生读完某一本书籍,而是教会学生从会读“一本书”到会读“很多本书”。所以名著导读教学的初心应是——阅读教学即阅读方法!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7):84-91.
[2]李廷军.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120—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余震球.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论文|教学生学会学习》
叶澜教授曾说:“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实践形式。教师热爱学生的生命,以尊重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价值旨归,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实现生命的拔节成长。璩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学会学习,热爱生命,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在基础教育中给学生打下生命的底色。
一、清晰目标,指向高阶思维,发挥课程深度价值
备课阶段,从语文课程角度设计清晰、具有挑战性、指向深层理解的学习目标,才能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发挥语文课程的深度价值。由“‘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是由①记忆、②理解、③运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6个层次构成,①②③是低阶认知能力,④⑤⑥是高阶认知能力”。[1]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璩老师依据每篇文章的文体特点设计了清晰的读写结合目标。如在教授《孙权劝学》时,老师提问“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的?分别从哪些角度劝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分析劝说角度,体会劝说感受,评价劝说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对词义理解和对文章技法的浅层认知上。老师最后提问“你从中学到什么?”学生既归纳学习感受,也再次明晰思考支架。最后,老师设置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让学生“写一封劝学信”。“劝说一位学习态度或方法有待改进的同学”,老师建构贴合学生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让知识内化为能力。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理解气质非凡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颁奖辞、劝说信、现代诗的写作。读写有效结合,读为写提供滋养,写让读更加深刻。每“一课”有聚焦清晰的“一得”,“得得相连”,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深度价值。这源于老师的深厚底蕴,对课程、教材、教法、学生的精熟精思。
二、聚焦课堂,真正重视学生,做“适应性学习专家”
“教师是‘适应性学习专家’,知道学生在从新手到熟手的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知道学生何时在、何时不在学习,知道他们下一步走到哪里,能够创设达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氛围。”[2]璩老师在教学中一直聚焦具体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认知的本真状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审辩思考,“通过干预、矫正与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促成高阶思维的发展”。在面对学生弄不准的字音时,老师不是马上告诉学生准确的读音,而是问谁能解决这个“学术问题”。有学生马上找出字典。学生翻到后,老师让学生上讲台来说有哪几种读音以及与读音相对应的释义,再问学生在文中语境中应该选择哪一个读音。看似简单的问题出现时,老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状态,知道读音不确定是因为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不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去查找信息,通过自己的分析、辨别、判断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权威和信息的提供者,而是“提供访问信息的多种方式”“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访问和处理信息”。[3]可见,老师真正“重视学生”,持续致力于促进学生对学习做出更多地投入。
三、深化评价,深层、立体反馈,引导学生自觉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知识”不仅仅指信息、理解和技能,还包括价值观和态度。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不仅关注学生对浅层知识的理解,更关注学生的深层理解和概念性思维,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面对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理解消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建构新的知识”。[4]在《骆驼祥子》导读课中,第二个活动是“抓特征,猜人物”。在学生猜出人物后,老师会追问学生的分析依据,不止步于对人物特征的把握,而是指向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更深层次的概念性思维。学生分析不同的文段,得出需关注社会关系、人物描写、人物变化、写作背景,这些也是品味语言的阅读策略。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止掌握了主要人物的特征,还学习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第三个活动分析主人公祥子的形象时,学生就能够运用知识去建构新的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还在于引导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自我调节和元认知策略。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如当堂记忆效果的自我评价与分析,开学第一课中的通过聊冬奥会的人物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如此一节节课引导下来,学生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转变,有表现在课堂上的自信、大胆,还应有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觉知。
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仅需要深厚的底蕴和专业的能力,还需要有不被短期应试束缚的勇气和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民族社会进步的视野与情怀。课堂既普通也重大,普通在它是我们的日常,重大在它关乎生命。尊重学生的认知,关注学生的状态,激发学生的自主,也许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十年后的家乡》
过了二十年,我成为A大学的教授。今天,我正满怀着诗情画意的给学生讲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相音无改鬓毛衰”时,我想到我也应该回家乡看看,于是,我连夜坐飞机,来到我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下飞机,首先映入眼帘的的是一个可爱的大草坪,犹如一条柔软的绿毯。草坪旁鲜花怒放,绿树成荫。鳞次栉比的高楼立于其中,空气十分新鲜,拌有泥土的味道,使人神清气爽,接下来,我就要去生态园逛逛了!
到了生态园,我却开始担忧了。之前,我和妈妈来这边玩,人很多,没有地方停车。可今天,人很多,却没看到有车。我觉得十分奇怪,仔细一看,有一些车排成长龙,有序的往一个有四十层楼的螺旋形建筑上开,原来是停车场!上面有许多得停车位,我们再也不用为没有车位而担心了。过去,我总觉得公园少了一些什么,有水,有草地。现在我知道是什么了,是山!
可现在湖中有了一座30多米假山,山十分秀气,有许多奇花异草,还有黄色的鸟在树上唱歌。有一座桥通往假山上,假山下是鱼池,有许多鱼在水中嬉戏,有一条小溪在山间淙淙流动,还有一些花,粉白相间的点缀在湖面上,好似一个穿纱衣的女子。到了草坪,我手中有一片垃圾,刚想随便扔,突然有一个粗大的声音提醒我:“请不要乱丢拉圾!”那声音把我吓一跳,我转身一看,是一个垃圾桶机器人,我把垃圾放到它大大的“嘴巴”中,它自动识别垃圾,并分好类,分别放入垃圾箱,我看了一下,还不止一个,有十几个这样的圾垃桶机器穿行于人群之中,他为我们干净的街道贡献了一份力量。
人们的汽车发生了变化,汽车可以变成潜水艇与飞行器,水陆空三用,使交通不再堵塞。汽车都开始使用太阳能,不再排放尾气,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
看完公园,我还要回去看看我的母校,学校的学生不再由阿姨接送,而是由机器人接送,学校开始有了健身房、游泳池、池塘、沙坑以及小森林……校园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我是作家,我会用自己的笔,将我的故乡描绘的更加生动有趣,让更多的人认识它,热爱它!
《感人的《忠犬八公》》
《忠犬八公》的主角是上野教授和小八。上野教授买了一条秋田犬送给自己的女儿千鹤子,起名小八。女儿结婚,女婿对小动物过敏,而上野教授对小八又非常喜爱,天天喂它牛奶,带它去公园玩。与小八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女婿就把小八留给了上野教授,上野非常高兴!每天小八都会送上野到火车站去上班,而傍晚又会到火车站等主人回来。
一天,上野教授在东京大学主持会议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去世,而小八不知,依然每天走在车站等着主人回来,天天如此。上野死后,上野夫人想把小八带走,在火车上,一伙抓狗贼盯上了小八,想绑走它,小八在火车上闹得不停,抓狗人用木棍打晕了小八,将其带到了住所。小八在抓狗贼们喝醉的一个夜晚,趁机逃走了,它又回到了主人离开的那个火车站,继续等待着上野教授回来。原来上野教授家的园丁菊三郎、首藤女士、佐佐木女士、伊吹等一些火车站的好人,每天都会喂食物给小八吃。一位公务员想把小八抓走,伊吹这些好心人都说自己就是小八的主人,并制作了一个狗环给小八戴上,上面写着小八的主人和住所,不让其他陌生人再打小八的主意。
菊三郎出于家庭原因,回到他自己的家乡,他跟小八告别。小八从那以后,就没有睡觉的地方了,只能呆在火车站,偶然小八也会回去原来主人的住所看看主人是否已经回家,而新的住户会狠心地将小八赶走,每次小八都会伤心地离开。
一天上野夫人回乡看望小八,问小八去哪里了?伊吹告诉夫人,小八依然在火车站等待教授,还告诉夫人小八因为等待主人的事上了报纸,于是很多人的知道了小八的故事。夫人离开的时候不敢回头看小八,因为她怕看到小八会想起很多伤心的回忆。
小八就这样一直等着,度过了十个二月的雪、十一月的风和四月的雨,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下雪的夜晚,小八已经没有呼吸,它离开了人间。上野教授只陪了小八一年,而小八却在火车站等了上野教授整整十年,小八一直等着主人回来带着它去富士山,去看樱花,去茅草屋里喝茶……真心希望小八会在天堂与上野教授玩得很开心,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为了纪念小八的忠义,人们在小八死后给小八立了一个铜像,纪念这条令人感动的神犬。我和爸爸看完小八的故事后都哭了,还一起看了电影《忠犬八公》的一个小片段,更加感动了,原来“等待是为了永不忘记爱我的人”。
《《给孩子讲时间简史》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物理学家李淼教授写的《给孩子讲时间简史》,它共有四个主题,分别是:(一)关于时间的历史;(二)时间箭头是怎么回事;(三)令人生畏的暴涨;(四)谁是宇宙中最长寿的。
我最喜欢第一讲《关于时间的历史》,它告诉了我古人是用日晷看时间的;钟表最早是用齿轮和弹簧驱动的;钟的类型有:摆钟、石英钟和原子钟。我还知道了世界上最准的钟是原子钟,可以达到几十亿年才有一秒的误差。
我还从书里学到了有关时间的其它知识。譬如:浑天仪上刻着二十四节气;人类最古老的科学是天文学,因为农业需要它。并且在亚州西部古代亚述人在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记录日食和月食了。
通过阅读这本书,特别是关于“时间箭头”的知识,让我更加深刻得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要加倍的珍惜时间,不要荒废光阴。
《教育心得|教育人的思与诗》
刘铁芳教授在《守望教育》中说:这个世界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且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用思辨的理性,用诗意的情怀,在基础教育的天地中,踏出如歌的行板,守望着教育的幸福!
题记
思辨如一茎嫩芽,绽放新绿滋生希冀;情怀如一汪清泉,驱走倦怠浸润心扉;理想如一团火焰,照亮前路温暖灵魂。历史的车轮承载着文明奔跑,因为教育而更远,留下的那道道车辙,就是教育人的诗行。
新冠疫情带给教育的思考
庚子新春,新冠疫情袭来,我们被迫摁下生活的暂停键,躲进小楼。世界瞬间变成灰色,生命仿佛重回起点。如今,一个加长版的冬天已然远去,烟柳葱绿,夏花绚烂。多彩的世界告诉我们,再深重的苦难都会过去,阳光终会迎面而来。
这个“冬天”,我不仅看到了疫病的残酷,也看到了“逆行者”最美的背影,普通人动人的坚守。作为一个教育人,抗疫的胜利,带给我的不只是感动和震撼,还有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困住了我们的脚步,但没能困住我们的思维。迷茫和焦虑过后,发现原来能自由选择是多么宝贵。如同教育,如果我们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不是站在他们前面牵引,而是站在他们身后,活成一束光,去照亮他们自己选的路。那么,生命将五彩缤纷。
因为疫情,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平常注重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却常常忽视教育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重视公共安全。曾以为教育的阵地只是课堂,其实,还有繁杂的社会和广袤的自然。只有走进大自然,亲近动植物,与真实的生命相伴和互动,学生的内心才会产生温情、悲悯、仁爱、体恤等情感,才能真正理解“存在即合理”的深刻内涵。
疫情期间,孩子们离开了教室,从书本中走出来,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教育依然热火朝天,呈现了更多的方式。“居家学习”可能没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造的班级授课那么高效,却呈现出了教育最本真的样子——自主学习,发展个性,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人的诗和远方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尽管近在海边,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教育是什么?教育即陪伴、教育即引领、教育即唤醒。陪伴学生共同成长,与学生共享教育的温情瞬间;做教育的点灯人,照亮学生成长的路;唤醒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赋,以爱育爱,静待花开!教育人最大的幸福便是能抬头仰望自己的学生远走高飞!教育人的诗和远方就是与学生一起分享有温度有幸福感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理性
教育的理想就是为情怀而教。
教育人的情怀是以爱育爱,爱满天下,因爱携手,与梦同行;教育人的情怀是让生命之花自由、独立、健康、热烈、灵动;教育人的情怀是在历史长河中,洋溢生命的温暖,释放智慧的灿烂。
十年前,在湖南常德有幸听了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一次讲座,其中关于“民主”的阐述,体现了一位睿智教育人的情怀。
他说,老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朝前走;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要在共情中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引爆学生内心的小宇宙。
在魏书生老师的眼里、手里、心里,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只要不触碰底线,“好”的标准原本就是因人而异的。
近期出现的“江西九江庐山市二中物理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大学生作弊坠亡案”令人深思,如果教育适当,这样的事例可避免发生。教育该少一些事故,多一些故事。微雨的清晨,师生携手听雨读诗;薄暮的黄昏,师生相伴放飞理想;成功时,老师温情的目光;失意时,老师温暖的拥抱……这样的瞬间,这样的画面,没有对抗,没有冷漠,在一颦一笑间,盛满了人性的宽容,盛满了心灵的关爱。孩子们不会在事故中凋零,而是在故事中成长!
做一个阳光、包容、儒雅、宽厚、自律、共情、倾心的教育人。师生一同在赏识中发展智商,在体验中提升情商,在遭遇中成就逆商。感悟教育的幸福和神奇,用理想的教育去实现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性就是为尊重而育。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批量操作,必须考虑个体差异。为尊重而育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尊重生命的教育,二是尊重个性的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分数、通过考试,只是影响人和培养人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一味地追求分数,缺失生命教育,就会培养出一堆强大的考试机器,而不是培养一批合格的社会人。因此,为尊重而育,要求教育者自身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具备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守一份本真而美好的教育初心。
尊重生命的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在关注自身生命的同时,也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不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为此,教育教学的日常,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承外,还要让学生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人生观。
尊重个性的教育,是指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具体研究,针对其自身特点和潜质,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为其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全方位的引导和培养。
微信朋友圈有这样一段话,让家长们颇有感触。“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她)是参天大树!”
作为教育人,读懂了这段话,又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尊重个性的教育,其实就是一场幸福的守望!
古往今来,神圣总是孕育在平凡之中。愿我们坚持做一个心里有爱,眼里有光,胸怀有诗,指上有金的教育人!怀揣神圣的教育信仰,在平凡中追寻教育的诗意与远方。
作者简介
子若,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湖南数学学会会员。1975年2月出生于衡阳县。1991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曾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历任大安中学校长,衡阳县实验学校主要负责人,现任衡阳县大安乡学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