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登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5:47:38
《你是我家良药作文250字》
真没想到我的作文在母亲节被刊登在“南湖少年文学创作”,奶奶看到我的作文时,她激动不已,一向坐在轮椅上的奶奶,突然精神抖擞起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貌似病情都好转了很多。“囡囡,你太棒了!你的作文发表啦!”奶奶拿着放大镜对着手机边看,边乐呵呵地跟我说。“奶奶!我会努力写作,让更多作文被刊登出来。”我抱着奶奶的手说道。
从那后,我暗暗为自己打气,努力多写一些优秀的作文,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自己的勤动笔下,多篇作文被刊登出来。如今我和奶奶都是“南湖少年文学创作”的忠实读者。“南湖少年文学创作”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秋景》
一年四季,五谷丰登在金秋。每年中都有秋天,每一个秋天都有着不一样的秋景。春种秋收,阳光在秋天的图画中绘出了一道秋日的金色,让秋天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绚丽多彩。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羽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不知不觉地,就渐渐地到了秋天。看,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稻谷笑弯了腰,棉花就像刚从天上飘落下来的雪花一样洁白、轻柔。
再看,湖水,金灿灿地,就像披上了秋姑娘亲手做的金衣裳一般。一点滴露珠点在了一棵大树上,树上的绿叶子瞬间就被点成了火红的颜色,就如燃烧的火熖一般。
刘禹锡说得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金色,不,这绿色,也不对,这红色,更不对……哦,秋天是五彩缤纷的,它丝毫不比那鸟语花香的春天差。金秋十月,就连那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叶子就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那么,这秋姑娘现在干什么呢?又有哪儿闲逛呢?
你听,泉水那叮叮咚咚的声音,不正是秋姑娘正在歌唱吗?风把大树吹沙沙地响,还飘飘荡荡的,那不是秋姑娘正在伴舞吗?柳条在风中一摇一荡得,那不正是秋姑娘在上面荡秋千吗?
草地上的几朵小花,那不是秋姑娘的眼睛吗?看那高大山峰,那不正是秋姑娘的身躯吗?山上金灿灿地色彩,那不是秋姑娘那多彩 衣裳吗?
秋天,无处不在,躲躲藏藏。它像一只小兔子,跳来跳去;它像一个小孩子,活泼可爱;它像一道风,渐渐地到来,又悄悄地离去,眨眼便溜得无影无踪。
秋天的景色,无人能绘出,因为它太多彩了,就如程颢诗人所写的一样:“桂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指导老师评语:本文既有诗词引用,也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将秋景写得生动而美丽。
《漫话漫画》
漫画,在我国出现于清末,指登在报纸上的以讽刺或颂扬为目的的单幅简笔画,或指90年代后兴起的卡通连环画。
我这里要说的漫画是上文中提到的第二种,并非单幅简笔画。对于漫画我知之甚少,仅了解一点皮毛而已,我看漫画的时间很少,跟“老漫”们比起来,我几乎连零头都不够。但我对漫画却有着狂热的感情,这种感情的起源其实并不是喜爱,而是好奇,我奇怪这么一本小小的没有几个字的书何以引起中央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正派人士”的关注。莫非里面有无字真经?于是两年前,我拿起了我所看的第一本漫画。
说起漫画,就像令国人颇为头疼的足球一样,漫画是中国的“弱项”却也起源于中国。他的“祖先”是小人书,当今各国的漫画都是由小人书进化而来的。既然是“进化”那么就是“先进的”。马克思说过:“凡是有煤有铁的地方就无法阻止那里的人民制造机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先进的事物是无法阻挡的。”但他老人家要是知道漫画在中国的处境,恐怕就要再琢磨琢磨这句话了——这是我现在对两年前开展那场的轰轰烈烈而且影响深远的“抵制外国漫画运动”的思考。
说起漫画的是与非就不得不提起两年前那场运动。我记得当时抵制的理由好像是“宣传色情、暴力内容,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扰乱社会治安……”其实卡通连环画像很多东西一样,只是工具,关键看你怎么用。这简单得就像一把刀,你可以用它来杀人,但你当然也可以用它来切菜、割东西。你不能因为刀可以杀人就说它是凶器;再比如说一根绳子,你可以用它来绑东西,用它来跳着玩,你也可用它来上吊或搞谋杀什么的,你也不能因为绳子可以用来杀人就说它是害人物。
要说漫画的暴力、色情,也要看这两个名词是如何定义的。假如说穿着“凉快”点儿就算色情,那亚姐选美算不算?一年四度的巴黎服装展算不算?至于游泳、跳水、体操之类的活动更要算了。假如说动动拳头就算暴力,那摔跤呢?拳击呢?美国通缉本·拉丹呢?俄罗斯围剿车臣呢?再退一万步讲:就算真有这些内容(有些书中的确有)那么你就不能不看吗?就不能“视而不见”吗?为什么一定要“近墨者黑”却不能“出淤泥而不染”呢?再说电视上这些内容更多,为什么不把电视砸了?记得深圳还开展过“全市中小学生联手抵制漫画”一类的活动,真是莫名其妙!
不过这次“运动”中,不管使用了什么方法,倒也出现了一批漫画新人。有时看报纸上说.‘……国内漫画态势蓬勃、新人辈出…”颇有点自鸣得意的味道。但是天知道地知道我们也知道,市场上铺天盖地的是日本漫画,顶多再加几位黄玉郎、游素兰之类的港台画家,至于前几年乱世而出的颜开等等,连盗版书贩也不愿去盗他们的版,亏本的买卖谁会去做?不过大陆有个“金虹漫画工作室”好像还不错,毕竟“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现在一些人倒不抵制漫画了,但却总以为这是给小孩子看的,这也是中国卡通连环画发展不起来的一大原因。漫画是注意人们的年龄段的,像幼儿段、小学段、中学阶段、成人阶段以及老年阶段。不同的年龄段就有不同的漫画与之对应。比如众所周知的《灌篮高手》就是以中学生作为阅读对象的,(城市猎人》的阅读对象就是成年人,这都是很不相同且绝不能混为一谈的!
就这一现象仔细分析,会发现中国之古老。古老的小人书给人的印象早已根深蒂固,尤其近几年中央花大力气制作的几部动画片几乎都是给小孩子看的,这更加强了人们的旧观念。旧观念的加强使看成年漫画的人越来越少,看的人越来越少制作的人就越来越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中国成年漫画消失,要想看就得去买外国的,自己抵制了半天反而让外国垄断了中国市场。
我得特别声明我并不是崇洋媚外什么的,我只是不忍漫画在中国沦落了,也不忍中国在漫画上落后了,此外我也不想整天看加了进口关税的书。我衷心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画面和内容都“一级棒”的漫画书上署的是中国人的名字。
《她用笔追赶生活》
数年前,刊登在“萌芽”杂志上,荣获向明中学与《萌芽》杂志联合举办的“萌芽”文学奖一等奖的万字小说《困惑年华》震动了中学生文坛。《文学报》载文称赞,“终于有一个中学生英勇地捡起这块绚丽而难剪裁的料子(指中学生题材),很有章法地做出了一篇《困惑年华》。
这个中学生就是向明中学91届的高中毕业生孙未。她从10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己在十几家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童话、散文、小说和新闻报道,约有12万字。在全国和全市的各类写作竞赛中夺得7个大奖.
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搞文字工作的父母都不希望女儿再吃文字饭,因为那有太多的艰辛,他们希望她读实用理科,或者读经济,但她固执地选择了复旦新闻系。她觉得记者的生活更富有魅力,更富有挑战性。去年夏天,《新闻记者》杂志刊登一篇《杂交劣势》的文章,作者认为记者与作家“杂交”必呈劣势。她却自信地说:“我不信,不正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杂交’的,所以文章才写得那么好吗?”
孙未学习写作并有所成就,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她当记者的妈妈。妈妈20世纪50年代也毕业于向明中学,是校报主编,大学读的就是复旦新闻系。妈妈从事过教育工作,对教育颇有见地。她从小要求女儿提高写作速度,按考试要求限时完成。她让女儿在嘈杂的居室里作业读书,提高她的注意品质,使她以后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容写作。她常常引导女儿小心地避开教育的误区,如程式化的写作教学等。她甚至主张女儿搞“协作作业”,对有时老师布置过多的同类作业采取几个同学分工包干的办法以节省时间,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发展自己的兴趣。这在某些家长甚至教师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阅读和写作上她绝不作具体指导,而是告诉女儿方法,让她感到写作是乐事。绝不催女儿写,更不让她写“遵命之作”。从小尊重女儿的文章,不搜自改她的文章。
孙未家里总洋溢着浓浓的文字工作气息。每每一吃完晚饭,一家人就在狭窄的小居室里各自占据一个空间忙自己的文字。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个家庭缺少一点娱乐气氛,以至于去年春节,爸爸要郑重其事地用几天时间“教授”大家打扑克。
在文学创作上,对孙未影响最大的是《童话报》的王伯方、周锐和《我们一百万》报的庞寅珊、张毓朋四位老师。小孙未小学和初中时发表的作品多经他们的悉心指点。他们为培养文学新人的无私和真诚令孙未和她的父母至今仍怀着深深的谢意。
给孙未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的应该说是向明中学。向明中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思想和命名小小专家的活动给了孙未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孙未的家长说,孙未今天的成功与向明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向明中学不搞惟升学率,不加课,不搞题海战术,孙未才能有时间发展她的个性特长。对孙未写作上取得的成绩,学校是充分肯定和大力扶植的.初二时,她被命名为“小小文学家”,初三又被团区委命名为“小小文学家”,就因为这个称号,她直升向明高中,高中毕业向明中学又保送她进了复旦。
孙未对潘裕纲和吴永新这两位初高中的语文教师的教学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们所创造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他们采用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扩大阅读和指导写阅读笔记等教学手段,以及给予她写作上的指导和提供尽可能多的作文竞赛的机会,都使她得益匪浅。
我这次采访她的时候,适值她寒假小憩。她确是个忙人,寒假也不得闲,案头堆满了书稿,她必须在返回南昌参加军训之前完成约7万字的散文小说集的结集工作。目前尚缺六七千字,她正抓紧赶写。当我问起她今后打算时,她沉思后说,“写诗需要激情,写文章需要沉淀。我需要生活的知识的沉淀,我中国古典文学的根底还不深,文章的书卷气还太浓,要多读书,开学以后,准备听中文系的课,打好文字根底。”说到未来,孙未的口光充满了自信,“我要用我的笔去追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