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正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0:18:16
《论骄傲作文700字》
我认为,骄傲有正反两个作用。
正,则是周围人对你的羡慕,对你的向往,能促使你再次想去成功,再次想去进步。反,则有两点。一是过于骄傲时,内心对他人的谦虚便会被挤走,会产生目中无人的态度。既会导致自己可能会在下一次的情况中失利,也会被他人所厌恶;二是则是无法延续的成功,会让人对你轻视。尤其在自己骄傲过后,而被失败所掩埋。那种情绪,比别人轻视的言论更伤心。
而造成这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就是骄傲的适当度。
为何有人能持续地成功,不断进步?那是因为,他能利用好骄傲的那份适度,既能获得荣誉与成功感,也能做到控制自己,告诫自己要持续努力,谦虚前进。
所以,当我们在享受骄傲的同时,也要不忘记自己的辛勤努力,与用谦虚的地位来压制心头的骄傲,寻找能让自己获益的那份适度的骄傲。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就讲明了这个道理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个男生,他能保持班级第一,可却从来不甘于现状,稳稳的班级第一并没有让他飘飘然,相反,他对待同学或者是老师都是彬彬有礼,有人来问他问题,他也会很认真仔细的讲题,每次下课他都不闲着,不是往老师的办公室跑就是在自己的桌子上认真的写课外练习。连续的班级第一带来的不仅是自信,也是夺得后骄傲反馈回来的压力。承受住了,便能蒸蒸日上,若是不能,都会被一时的失败打击自信。他的同桌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同桌本来成绩并不好,但因为学霸就在身边,所以受其影响,有一次考出了高出自己平时水平的好成绩。然后就极为骄傲,也不再向学霸问问题。下课开始自由的玩耍。更是用虚伪的笑容,对待那些学习不如他的同学。当后来成绩又低了下去时,他变得非常的焦虑,这份焦虑却让他更自责,虽然还努力着,却不像以前那样还能突破自我了。
所以骄傲的两个正反作用对于自身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会控制它更是一大难题,但只要在取得成功后,不膨胀,而是谦虚,就会被谦虚而压制。而后产生被别人害怕超越的焦虑感,更是能让人不禁自动的努力。
《铅笔盒》
我有一个美丽的蓝色的铅笔盒。铅笔盒正反两面,正面画着一些可爱的小花猫,反面画着三只小兔子。这些小花猫,一看就知道它们是一家人。妈妈推着小花猫,在灿烂的阳光下晒太阳,爸爸在一旁悠闲自在地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淘气的花猫哥哥歪戴着帽子不停地奔跑,好象在对我说:“主人,你看我可爱吗?”
我从小就很喜欢猫这种动物,看到它们我的心情就格外高兴。打开磁铁开关,盒盖里面装着我的功课表,它提醒我温习功课带齐用具。文具槽里面,六个笔孔整齐地排列着,我把铅笔一支支地安放在里面,右边有一块儿长方形的地盘,那是为我放橡皮的。
下面是一个转笔刀,每当铅笔断了,它就是我的好助手,铅笔放进去,它不声不响地一会儿就削好了。文具盒是我上学不可缺少的用品,它给我带来了方便.
《《说“一”》点评》
本文是运用正反对比写法的短小议论文,篇幅虽不长,却论述了最简单的数字“一”里边所包涌的深刻哲理。
文章开始一段是提出问题,指出“一”字不是“一览无余”,而是“耐人寻味”这全文议论的中心。
接下来中间两段是分析问题。作者用“水滴”和“大海”作比,来剖析“一”的“耐人寻味”。首先从正面分析奔腾、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小水珠结聚而成,然后从反面揭示水珠离开了大海,则将立即千涸、消失的规律。
文章避免空洞说教,从实际出发,就使“说‘一,”的论题有了现实意义。在第二段,由小水珠聚成大海,联想到实现“四化”的千秋大业,“也得从一,字着手。”又列举了下述事实:背一个单词,解一道题,节约一厘钱、一度电、一斤煤、一尺布等等,充分说明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一”字发挥出的巨大的、不可估最的作用和威力。在第三段,在引了寓言,提出水珠离不开大海的分论点后,又联想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指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党和集体,必然“成不了大事业”。
总之,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来“说一”,才能掘出“一”字的真谛,引用典型、确凿、具体的事例、数字来“说一”,才能使人折服,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分析“整体之于一,之于整体”的辩证关系,才能对照彰明,全面而透彻地阐述“一”字的深刻意义。
《《怎样对待孩子》简析》
这是一篇运用正反结合的对比写法来论证中心的文章。
文章首先引录各迅先生的一段谈话作为开篇,围绕“怎样对待孩子”的论题,借鲁迅的话提出论点:“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话充满辩证观点,是值得深思的至理名言。文章起得不凡,扣人心弦。
“确实”一词起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后面,紧扣着论点,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先谈“古今中外,少失估恃”如著名文学家狄更斯和伟大革命家彭老总,经过艰苦奋斗,而成“大有作为的人”的感人事例,从正面雄辩地说明了论点。然后,笔锋一转,用“当然,这不是说,个个孩子都应该生下来失去父母才好,而是说,做父母的应该正确地对待孩子。”一句话作过渡,自然引出“溺爱孩子”“是没有好处的”分论点,再从反面进行论证。由于篇幅的严限,这一层的分析不能展开详析,对“溺爱孩子”的严重性、危害性和从小教育好孩子的必要性,只做了简略的分析,字数虽不多,却言简意赅,句句在理,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经过这样两相对照的剖析,使正确对待孩子的道理更加突出,更其鲜明,使“溺爱孩子”的错误越显悖谬和荒唐,从而起到了教促一些糊涂家长改弦更张和以做效尤的作用。
最后一段,作者一方面推崇伟大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严格教育后代的榜样,一方面批评“有些同志”对子女“爱之反而害之”的表现,再一次运用对比的手法,明确、形象地回答了应当“怎样对待孩子”的命题。收笔生动,耐人寻味。
《比较是重要的方法》
比较,是鉴别、分析事物的重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就是将正确的(正面的)事或理与错误的(反面的)事或理,在对比中加以论证的一种议论方法。这种方法,对比强烈,生动具体,比单纯地正面议论有更强的说服力。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对某种思想、行为的比较分析,或对某一事件的说理斗争。例如:鲁迅的著名杂文《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就是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一篇精彩的千字议论文。文中,作者一方面将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的成功,与“托洛斯基先生的被逐、飘泊、潦倒,以致不得不,用敌人的金钱”的叛徒行径相对比,另方面,将中国共产党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的英雄形象与托陈取消派“拿日本人钱来出报攻击毛泽东先们的一致抗日论”的汉奸嘴脸相对照,使文章褒贬分明,实确凿、犀利尖锐,虽千字短文,亦不失为至理名篇。
正反对比论证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一同类才能对比
对比,只能是在同类事物中才能进行。比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为了阐明如何改造我们的学习问题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与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作了具体的对比。这里,相对比的,虽然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是主观主义的,二者截然相反,水火不容,但二者的内容却都是“学习态度”,因而又是同一范畴的问题。这样的对比是正确的,恰当的。相反,如果将不是同一范畴,同一属性的事物进行正反对比,则只能是不伦不类,不但不能有丝毫的说服力,而且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二对比仍然需要分析
在某些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文章中,作者仅仅罗列了两组相反的事物,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说理的目的了,因而分析不力,或只有寥寥数笔。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对比,只是给议论分析提供了论据和有利的条件,并不能代替分析本身。比如:我们要教育那些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青年认清生活目的,就在文章中举了一些英雄人物的正面事迹,同时也摆了一些资产阶级庸俗、腐朽的生活现象以及资产阶级的种种处世哲学。现象摆出后,如果文章不能加以深入分析,褒贬是非曲直,那么,这样的文章非但不能起到教育青年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某种副作用。
下面列举:林默涵:《怎样对待孩子》,征锋:《闪光的“最后一刻”》,《说“一”》等三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千字短文,供参阅。
《正反结合以正为主》
在写议论文时,常用正反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而往往以正为主,使之在“破”中明确如何“立”。
这里有哎要有博大的胸怀》,《一秒=一分=一小时=…》、《立志与实干》、《理想的旋律》等作文,我们则一看可知。
在谈及博大胸怀时,作者列举了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的事例,唐太宗重用魏征的事例:同时列举了陈毅、毛主席等典型事例。这些可谓具体、生动,而且占据了主要篇辐。不难看出这是正面立论,讲应该怎么样。至于从反面来谈,仅仅举了一个“刘备,他为了给关羽报仇,竟不顾全大局,不听劝阻,兴兵伐吴,最终落得个火烧连营七百里,托孤白帝的不光彩的结局。”讲不该怎么做,对比鲜明,主次分明。
在谈及如何提高效率时,文章的作者正反举例,事实得当,不仅言中国,也触及外国,但从中也可看出,主要决正面讲道理。
《立志与实干》论理更为充分,只举一段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念小学的时候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孜孜不倦地学习。青年时期,他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教民的真理,挥毫写下“邃觅群科济世穷,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壮诗句……此言此志,伴随着他为我们国家的前途呕心沥血,操心费神了一生。”
可见,正面立论何其充实有力。
《理想的旋律》同样内容十分具体,既有触目惊心的反面事例论述,更有正面事例的论理,美的情操,美的境界的展示,给理想的旋律增添了新的音色。“老师把满腔热忱,变作徐涂流泉,灌注干渴的田畴,她将丰收祝愿,溶作轻轻细雨,滋润欢欣的禾苗,她从一片赤诚,化作习习暖风,吹开含苞的花朵……”
《迟到的礼物》,正反事例互相穿插,但论证重点不难看出,他用意在对各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予以肯定的评价,热诚的颂赞,对其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予以有针对性的阐发。
议论文论理,事例要典型,要有代表性,不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均如此。但因为议论文意在告诉人们不应该如何,而应该如何,那末正反论述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常见到用正反论证法也势必在情理之中了。
破,立,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破除了,立住了。澄清了错误认识,正确的观念才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并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