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的生日总笼罩在平淡的氛围里。没有精心的布置,没有热闹的欢腾,有时连家人都会因忙碌而有所疏忽。我早已习惯这般寻常,所以当清晨的阳光如往常一样洒在窗台时,对于 13 岁生日,我实在没抱什么期待。只是,生日都过了大半,却仍无人提及,心中还是悄然漫上一丝失落。
吃过午饭,依轩和紫晴突然一左一右,紧紧拉着我的手,往印银杏广场走去。银杏树下,几片落叶打着旋儿悠悠落下,在秋风里孤单地飘舞。她们俩凑在一起低声说着什么,我完全插不进话,心里那点微弱的期待,也跟着一点点黯淡下去。我的脚步愈发沉重,暗暗叹了口气,果然,生日 “惊喜” 之类的,从来都和我不沾边。
临近放学,班主任正交代着国庆假期的注意事项,说着说着,老师抬手指向我:“你来把黑板擦一下。”今天的值日生不是我呀,但老师都指定了,我也没办法,只能走上讲台,拿起板擦,费力地推动那厚重的黑板。因为我人比较矮小,推起来格外吃力,正尴尬时,立刻有好几只手伸过来帮我。
当黑板被大家合力拉开,一幅画面猝不及防撞进我的眼里 ——“付曼青,生日快乐!” 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下面还绘有一个插满蜡烛的三层生日蛋糕,奶油上的糖霜亮闪闪的,仿佛把童话里的甜蜜都搬到了现实。“生日快乐!” 不知是谁率先喊了一声,紧接着,全班 49 个同学的掌声瞬间炸响,那声音比我在大型场馆里听过的三百人的掌声还要热烈、还要真挚,像一束光,瞬间刺破我心中生日平淡的阴霾,照亮了我。
面对这一切,我呆站在讲台好几分钟,脸上却没什么表情。明明心里的感动像涨潮的海水,汹涌澎湃;心脏开心得像个圆滚滚的光斑,在胸腔里不住地跳动;可喉咙却像被冻住了一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或许是长久的平淡,让我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承接这份炽热,竟呆愣得像个木头人。
放学时,不少同学簇拥着我,纷纷给我送上各种礼物——有绵阳的特色手链,精致得让人移不开眼;有漂亮的发簪,仿佛能簪起整个青春的美好;有可爱的小装饰,透着满满的心意;还有一瓶我最爱喝的饮料,握在手中,暖意直抵心底。最特别的是两张流沙贺卡,轻轻晃动,细沙如星河般流转,一拉,一张漂亮的人物卡片便浮现出来,在流沙中灵动又鲜活。同学们的这些心意,如同点点星光,汇聚起来,成了更亮的光,将我整个心房照得透亮。
走在回家的路上,红叶在夕阳下泛着金红的光。想起黑板上的祝福、教室里的掌声、同学们用心准备的礼物,我的鼻尖一酸,脸颊沁上了红晕,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止不住。从小到大,我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阵仗只为我一人,从未被这么多人真切地祝福生日。同学们的祝福、笑容,就是那束最亮的光,猛地照亮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驱散了所有的失落与孤单。
我想对同学们说,谢谢你们,在这个秋天,你们化作了照亮我的光!你们的心意,像枫叶般热烈,像银杏般温暖。即便我笨拙得没能及时说出感动,但你们这份如光般的情谊,我会一直记在心里。
这束光让我懂得,感恩是最美的内在修行——在被照亮时学会珍藏,在温暖中学会传递。
点评
这篇习作以细腻真挚的笔触,完成了一场从“暗淡”到“明亮”的动人叙事。文章最精妙之处在于对情感节奏的精准把控——从生日不被提及的失落,到被朋友拉走时的疑惑,再到黑板拉开瞬间的震撼,情感层层递进,最终在掌声与祝福中轰然绽放。作者将抽象的“被点亮”具象为黑板上的彩绘、全班的掌声与流沙贺卡,让温暖可触可感。尤为动人的是对内心矛盾的刻画:“汹涌澎湃”的感动与“冻住”的喉咙形成张力,将这份惊喜的珍贵与长久平淡形成的心理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标签:我的照亮那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