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晚霞在天际晕染,余晖为云朵镶上金边,也轻轻落在老师傅的脸上。那张布满沟壑的脸,每道皱纹里都沉淀着岁月的故事,在夕照中格外分明。他树根般虬劲的手稳稳握着画笔,清亮的眼眸望向远方,目光里盛满无人理解的落寞——那是一种关于坚守的孤独。
与青花瓷的初遇,是在学校的社团招新日。展柜里,一件青白相间的梅瓶静静伫立。素胚如玉,温润皎洁;青花似墨,沉静典雅。它宛如身着青白衣裙的江南女子,在时光深处亭亭而立。那一刻,我被这份穿越千年的美深深震撼,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青花瓷社团。
然而第一次活动,现实就给了我沉重一击。活动室里人声嘈杂,寥寥几个社员大多在说笑玩闹。只有讲台上的老师傅对这一切视若无睹,依旧专注着手上的工作。他偶尔抬眼看看台下,眉宇间掠过一丝无奈,推推老花镜,又继续俯身描绘。我悄悄坐到他身旁,只见他微眯双眼,笔尖在素坯上轻盈游走。每一笔都凝聚着毕生功力,尽管动作因年迈而微颤,那份专注却不减分毫。
“想试试吗?”他突然开口。我愣怔着接过画笔,他却已经起身指导:“青花之妙,在于线条。素坯勾勒,笔锋由浓转淡。”我依言落笔,笔尖却不听使唤,线条歪斜如蚯蚓。看着我拙劣的“作品”,老师傅眼中却闪过惊喜的泪光:“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愿意静下心来学的孩子了。”
从那天起,每天放学后我都会来到社团。青花料在笔端流淌,在素坯上绽开一朵朵缠枝莲,一丛丛如意纹。老师傅常说:“青花最讲火候,一如人生。天青釉需在烟雨时节烧制,那份恰到好处的湿度,是任何现代技术都无法替代的等待。”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我渐渐懂得——我们描绘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对时间的敬畏。
学期末的社团展演,我们的展位被安排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面对络绎不绝的人群,我拿起一件青花瓷,向驻足的同学讲述元青花的豪迈、明青花的典雅、清青花的精致。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聆听,这份坚守便有了意义。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总会想起老师傅在夕阳中的身影。他用一生等待的,不只是某个传承者,更是一个愿意为传统驻足的时代。
停笔,看青花在窑火中涅槃。这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正在一笔一画间流转,在代代坚守中生生不息。原来,最动人的坚守,是明知前路寂寞,仍愿成为那缕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