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对此现象,有人反对,也有人赞同。我认为地名应采用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地名,这是一种民族特色文化,我们应保持民族特色文化,彰显我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当前一些城市市民偏爱“洋名称”,纯属崇洋媚外的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仅表现在地名“洋化”,生活中种种表现皆少不了“洋味”:买车偏爱洋车,手机不爱华为爱苹果,淘宝上的国外代购每天交易数字惊人,传统节日春节没好好过,圣诞节气氛却渗透国内商场、大中小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国产”的就是不放心,“进口”的就是好的,这种判断在很多国人心中根基很深,这种判断很明显是不客观的,这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归根到底就是民族自信心不足,民族意识的淡化。
而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名跟一棵老树、一座古桥、一座古代建筑一样,经过时间的洗礼,终将成为一种共同的记忆,这种共同记忆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根,一种乡愁,一种凝聚力。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县这个“永康”名称就很有来历,相传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永康”,“永康”,即永保安康之意。再比如玉环市,“玉环”名源于海岛奇观,古志记载“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于此得名玉环。这两地名名称与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光特点结为一体,别具一番文化底蕴和诗意。美丽的家乡,独特的地名,我相信在代代的子民心中将会是永远的记忆,永远的思念,永远的自豪!
所以,地名取名是很讲究的,保持自己本土的特色是有长远意义的。没有自己特色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却不知继承发扬,而却乐于“洋化”,更是悲哀的!因此,地名提倡本土特色地名,保持自己的特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地名“洋化”现象,我们很是反感,但幸亏大多数国人还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的批评,无疑给社会做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广大网民也对此现象表示否定,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只要主流导向是正确的,大多数民众是理智、清醒的,哪怕不和谐的声音时不时冒出来,但终究是压不倒、撼不动民众民族意识和共同的文化认同这两棵大树。
当然,遏制地名“洋化”的泛滥,最重要的还是有赖于当地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宣传。一个地方的地名如果“洋化”泛滥,只能表明当地政府的管理工作态度上的轻视,政策上的漏洞让一些市民在取地名的时候过于关注短暂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更有长远意义的效应。
总之,拒绝地名“洋化”,提倡地名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指数,彰显我中华民族文化魅力!
作者:陈周连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