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

2024-10-16 18:23:50 阅读:

《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7篇

《围城》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要理解这层意蕴,需要首先了解“围城”的含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精选篇1)

读完《围城》后,心中有种沉重的感觉,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另一方面有太多的人都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家中的钱财,浪费他人的机会,欺骗家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的恬不知耻。当时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闭的区间中,躲在一边不问世事,他们只知道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努力,却对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而无动于衷,身为读书人,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开放、接受最先进的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人,他们还如此,那其他思想还处于封建中的更广大人民还有出头之日吗?连出国留学的这些人都麻木成这样,那整个中国社会就被外国的殖民统治思想所包围一样,他们都是那个社会中悲哀的人。作为国家优秀的人,不应躲在那坚固围城下做一群麻木的人,就应该负担起自身的责任,引领时代的潮流,为周围、为社会带来一股清流。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们的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人当初考编制时觉得这工作挺有面子,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权力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权力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普通岗位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不加班,工作压力不大,心理也变的轻松快乐多了,也让自己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自己工作呢?看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说:同仁们,让我们好好爱自己的工作,爱我们的岗位,爱我们的事业吧。

最后借用一句话,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要学会给自己减负,给自己鼓劲,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脱离心灵的围墙,才能幸福,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精选篇2)

钱钟书先生的书名“围城”取自书中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乎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后,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等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无法挣脱。本来就无才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被这只手掌控住,逆来顺受地接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入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晓芙的追求还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因此小说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必然的。

除了方鸿渐,好友赵辛楣总也踏不进苏文纨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文中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个面子,这也是当时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可以说,《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那个时期的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说:“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的确,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受到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不愿去拼搏,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真正拥有一颗有勇气,开阔的心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才有可能有所超越。

读完围城,诚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同情,有迷惑,有可笑,有可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围城将我们层层包围,或许我们穷其一生都无法逃脱这名为生活的围城,可是人虽在城里,心却依旧可以飞得很高,飞到看不见这残忍冰冷的城墙,飞到看不见城里一张张生硬麻木的面孔,飞到真正的自由高处,到那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城”的存在,你也或许会发现,从未有真正客观的“城”的存在,困住你的,从来都是自己。

《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精选篇3)

“生”“死”“爱”是文学的经典母题,其中“爱”的主题更是散发诱人的芬芳,让无数人想一探究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关于“爱情”的永恒诺言,不惜用世界最华美最精致的语言去颂扬男女之间那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隐秘情感,但他们好像都事先约定一样,写下的文字如笔下的情感一样,朦胧、隐晦,让人看得见,抓不住。这时钱钟书写下的《围城》就算得上是“爱情小说”上的异类了,因为《围城》里的男女情感实在太坦白,太明朗,让读者感觉钱先生是想要打开天窗说爱情啊。

《围城》我只简单地把它当一本“爱情小说”。既然是“爱情小说”就会有男主角和女主角。可惜纵观全本,只确定方鸿渐是绝对的男主角,女主角随男主角的生活的改变也发生改变,倒不是说方鸿渐有多么花心善变而是,而是生活实在是太有意思,变化万千,不是谁想长相厮守就可以一生一世一双人。船上相识的鲍小姐,对方鸿渐倾心的苏纨文,可爱爽朗的唐晓芙,富有心计也是方鸿渐最后的选择孙柔嘉,这些在最美年华里的女孩子和方鸿渐或正式或暧昧的情感都被作者用最直接明白的语言展示在众人面前。

本该蒙着纱的情感被直接摊在世人眼前就没有那么美妙的感觉了,读者在心底默默责怪作者不该把男女爱情写的一针见血,一边又忍不住暗暗学习。

比如里面关于男女借书就是一个很有趣的论断。男女借书是恋爱的开始,男人肯给女人买化妆品、衣服、首饰都不是用心之举,借书就不一样了。一借一还就有了来往,借此可以大谈特谈,十分有利于感情的促进。这就有点像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了,白娘子在西湖上借了一把伞给同船躲雨的许公子,这就有了后面纠缠痴恋的一生。看起来钱钟书真的很懂男女情感套路,都可以具体到做一件事来开始一段感情了。

再比如孙柔嘉可能很早就爱慕方渐鸿却因为女子的矜持没有直接告知,但从她步步为营成为方鸿渐的妻子来看,这真是个有心计的女子。孙柔嘉利用舆论,让旁人都以为方鸿渐和她有着“非一般”的关系,接着用陆子潇的追求逼出方鸿渐的嫉妒心更是如愿以偿成为了爱慕之人的妻子,尽管这段婚姻最后没有给予双方幸福而是成为束缚。

无论男追女还是女追男,《围城》这本小说分析男女交往中的心理变化,都提供具体有效的实践方法,是一本为数不多的“打开天窗说爱情”的“爱情小说”。

《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精选篇4)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讲述了民国时期出洋留学的方鸿渐,回国后的感情,亲友和生活。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刻画了民国时期那个动荡不安,黑暗混乱,勾心斗角的社会。

在故事开篇,便介绍了方鸿渐在国外的懒惰,终不得不为学位发愁,被迫去买了博士文凭。这文凭后来也是给了他一些本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但负重那浅薄的知识终要露馅,从他在三闾大学的任教便可见一斑。文中也暗示了这种情况绝非个例,足见当时许多学生出国并不是去学知识,而只是去混个文凭。但这文凭在国内却远比知识重要,只因当时国人对于这样镀金的无比推崇,以及当时人才的短缺,这着实让人感到悲哀。其实这在现在也同样有之,学位便是我们找工作的敲门砖,没有或是比较低基本无望。这实质上是一个缺陷,如果没有文凭学位,我们很难评定一个人的才干。但没有也不是不行。就如民国时的陈寅恪先生,在外留学却未曾获得一个学位,但最终仍是一代大师。至于原因,他曾说过:“如果为了一个学位,花个三五年去只学那一点,未免太浪费时间了”其实学习本应是不断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文凭也是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本不应看得这么重,但迫于现实的无奈,但又不得不将其摆上台面,可能这样会显得公平一点吧。

在故事的中后期方鸿渐与孙嘉柔结婚,但婚后的生活却异常不平。有诸多因素在影响,诸如家庭,工作,妯娌,交际以及结婚的仓促,但无疑,他们对彼此的感情和态度才是关键。方鸿渐有时的固执和孙柔嘉时不时的性子便造就他们吵不完的架。其实,这也属正常,因为我们对于最亲的人才最肆无忌惮,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他们理所应当地要包容我们,体谅我们,孰不知每个人都应被尊重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子,没有人应该无限包容你。不断地争锋相对只会为感情添上一道道鲜红的伤疤。若是他们能适度地宽容与理解对方,感情也不会那么容易破裂。同时对于妻子,丈夫应该维系的从不应是亲情,而是爱情。亲情的平淡只会造就关系的疏远,而爱情的甜蜜才会造就关系的紧密,才会变成彼此的依靠和需要,稳定一段婚姻本就应靠的是彼此的宽容与谅解,彼此的需要与扶持以及那甜蜜与满足感。这也正是方,孙二人所缺少的,而且本来对于彼此的了解也不充足,最终感情的破裂是在所难免的。

这些问题在当今许多夫妻身上都有,许多都已是貌合神离,但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呢?大多都是为了孩子。而要如何弥补呢?无疑要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起维护与守护婚姻的责任。

《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精选篇5)

《围城》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过寥寥几笔对人物外表的刻画,还有几句语言的表达,人物的具体形象便能跃于纸上。又由于其诙谐的语言,即使是描写可憎可恶的人物,也能让人忍不住发笑,而在笑的背后又让我们产生更深入的思考。以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张先生一家为例,张先生是方鸿渐挂名岳父周先生的朋友,在美国人洋会里做买办,因为怕自己娇生惯养的女儿去到别人家受苦,于是打算寻一位入赘女婿。方鸿渐首次去到张家时,张先生非常热情地对方鸿渐打招呼:“hello!doctor方,好久不见!”这位张先生跟外国人往来惯了,说话时总掺杂些英文,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用英文来讲,所以书中是这样形容的:

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通过几句对话便把张先生崇洋媚外的小丑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是张太太和他们女儿的出场:张太太是位四十多岁的胖女人,外国名字是小巧玲珑的tessie,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后面还介绍到,张太太非常信佛,自说每天都念十遍“白衣观世音咒”,求菩萨保佑等等,他们一家住在西式设备的房子里,坐在热水管烘暖的课堂里念佛,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既盲目崇拜外国的东西,但封建的思想又根深蒂固,一股酸腐,愚昧的气息顿时扑面而来。

对于“围城”的理解,想必大家都熟悉书上法国人所说的“结婚犹如‘困住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在钱钟书的笔下,“围城”有着更深一层的涵义。我从中领悟到了关于学业、爱情、事业的“围城”。

关于学业的“围城”,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个时代的人对西洋文化是一种如何盲目的崇拜,就是有参加科举,光宗耀祖的说法,而那个时候,清朝覆灭,出国留学反成了代替的出路,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社会上“崇洋媚外”的风气,人们只是盲目地觉得凡是外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人们的无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落后和腐朽,可以想象得到,方鸿渐不过是那所有被西洋文化吸引而诱惑出国,实则盲目无知,失去方向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关于爱情的“围城”,从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的爱情纠葛来看,我看到了不同的'爱情观念,也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爱情往往是错位的,我们所希望的那个人或许并不是最终相伴到老的那个人。在爱情上,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甚至到如今,婚姻并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往往有些爱情是身不由己的,就像小说中说到的,“结婚就如困住的城堡,有的人想逃,有的人想进”,不是有句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围城”效应吧。当然了,现在的爱情虽然也存有这种“围城”的成分,但更大部分来说,比以前年代的思想更加开放,也算不得上是两人婚姻中的主要妨碍因素了。

关于事业的“围城”。从小说中不难看出,没有什么真材实料的方鸿渐在事业上注定成为一名失败者,因为他一直在寻求安稳,寻找依靠,但对生活充满迷茫,他自命不凡,以为未来会如他幻想中那般顺利,却不想即使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亦是有其不堪的一面,无法接受挑战之人,最终亦只是为自己徒增一段困惑的人生,也就是走也走不出自己所设置的“围城”。

学业、爱情、事业是我们人生组成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其实,在人生长河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建了一层又一层的围墙,将自己围困在里面,有时看着城外的天空会禁不住诱惑,想要到城外去看看,殊不知,生活其实就是一座大围城,你走出一个“围城”,就会进入另一个“围城”。我想,或许只有看透规律,努力幸运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在“围城”中活得精彩。

人就像一个艰辛劳动的蚕,愈是辛劳,愈是为自己建造一个牢笼,愈是用力,命运的绳索勒得愈紧。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个人都追求着清醒,而清醒的结果却让人陷入了新的更深刻的迷茫。通过《围城》,我看清了现实,但生活还是得继续。

《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精选篇6)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话,恰如其分的反映《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乃至当今社会人类的婚姻,这话是这样的: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说的这些少儿不宜,我说了,我也只是一个学生,我只是在说这部书,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围城》读后感高一作文(精选篇7)

合上书本的最终一页,久久不能忘怀,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那末了的句号,似乎并没有意味着终结,反而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读完《围城》后,总是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压抑。总是感觉有种难受的感觉,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家中的钱财,浪费别人的机会,欺骗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耻。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闭的区间中,躲在一边不问世事,他们只明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努力,却对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而无动于衷,身为读书人,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开放理解最先进的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人,他们还仅仅如此,那其他思想还处于封建中的更广大人民还有出头之日吗作为国家最优秀的人,就应当负担起自身的职责。既然连出国留学的这些人都麻木成这样,那整个中国社会就被外国的殖民统治思想所包围一样,躲在那坚固围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们都是那个社会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经过苏小姐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证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一个仅有生命却无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个学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学校吧,我是城内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过去的记忆,他们正无比兴奋地期待着进入这座华丽的城堡,就像十几年前的我一样。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们十几年后才放我们出来,不,应当说出去,然后,我们再满怀期望地步入下一个城——工作。

人生,围城,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

标签:作文读后感高一围城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