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2024-10-16 14:12:20 阅读:

【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杨胜宇

孩子是家庭的宝贝。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自然成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

《餐桌上的谜底》就是讲的就是一位智慧妈妈的教子故事:“我”羡慕邻居家每天晚上的大鱼大肉。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去问妈妈,邻居为什么每天都有大鱼大肉吃呢?妈妈把“我”带到一个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块土方让“我”挖,“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挖完。妈妈领了20元,买了鱼和肉,把早已没力气的“我”背回家去。吃着辛苦一天才换来的鱼和肉,“我”明白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吃苦。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联想到爷爷常对我说的话:“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爷爷常说,孩子很小时,父母让他吃点苦是好事。如果父母承担了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与纠缠,但是却剥夺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其实是很大的危害。古代孟子也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意思也是一样的,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吃苦。《餐桌上的谜底》一文中的妈妈不正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吗?

不只有中国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国外也是。美国男孩子12岁就会给邻居或自己家里修剪草坪、送报,赚零花钱;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学习。这样既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又不耽误学习。只有从小经受了这样的教育,孩子才会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俗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千年前,古人就知道“吃苦教育”。现在我们更应该执行这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才能使华夏文明更上一层楼。

【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童钰晗

星期日,我闲着无事干,便从书柜中随手拿了一本《心灵鸡汤》,翻开了书本的第一页,映入我眼帘的是《餐桌上的谜底》一文。看到这个标题,我不禁心生疑惑,为什么题目要取名为《餐桌上的谜底》呢?算了,不管这么多了,先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吧!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爱吃肉。有一天,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邻居家的桌上总有鱼有肉?妈妈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一个星期后,妈妈带着孩子来工地挖土方挣钱。妈妈带着孩子拼命干了一天活,挣了20元钱,买了鱼和肉。吃饭时,孩子终于懂得了邻居餐桌上的秘密,那就是吃苦,凭自己的劳动来挣钱。望着疲惫不堪的妈妈,孩子眼里流出了两行滚烫的液体。

文章读到这里,我知道了父母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不惜燃烧掉了自己的青春,时间,精力,体力。他们,为了使家庭变得更美好,为了让孩子生活更幸福,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所以我又懂得了一个道理:“父母的爱”是世间不可缺少的情感!正如文中的那位母亲,她,为了孩子,就算挖土方的手磨出了泡,就算衣服湿透了,就算体力已经透支了,她也咬牙坚持下去,用自己柔弱的双肩,为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地。

看到这位母亲我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为了我和妹妹操碎了心。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从不言累。有时我或妹妹身体不好,她比自己生了病还着急。除了带我们看医生,还很精心地照顾我们,有时甚至彻夜未眠,但只要我们身体恢复了,她比谁都高兴。

现在,我彻彻底底、明明白白地知道了,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更是纯洁的!

【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向柏瑞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瞧见路边脏乱的工地和辛勤忙碌的工人,闻到了路旁饭店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我又一次想起了《餐桌上的谜底》这篇文章。

文中的主人公——“我”,每天都闻着邻居家飘来的肉香,非常羡慕。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每天都有鱼和肉吃?”妈妈并没有说话,只是带“我”去了工地干活,干了一天,又苦又累,“我”筋疲力尽,都没有力气走路了。妈妈背着“我”回家后,我吃着辛苦挣钱买的鱼肉却不识滋味。“我”最终知道了“餐桌上的谜底”是什么。妈妈告诉“我”:“这叫吃苦,孩子。”

空说道理,不如让其亲身体验。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方式却不同。有些父母过于溺爱,结果自己的儿女一事无成;有些父母过于严厉,结果自己的儿女彻底绝望;有些父母严慈相济,可却没放手让孩子去亲身体验,结果儿女还是没有成功。怎样的教育最好呢?我想,《餐桌上的谜底》一文中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如果她只是对儿子说:“因为他们有干活”,作者会有那样的领悟吗?绝对没有。文中的妈妈带领孩子去工地干活,自己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她让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如果从小接受到这样的教育,就会获得去实践的想法和行动的力量。

空说道理,不如让其亲身体验。尽管体验并不会一帆风顺,可能受伤,可能没有成果,但有领悟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标签:读后感桌上谜底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