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立意时怎样思辨_议论文写作指导

2024-10-15 20:17:13 阅读: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区别、分辨、质疑、分析等。思辨,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审慎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的培养,恰恰是鼓励学生创新表达、个性化表达的主要途径。例如,孔子曾经说“无友不如己者”,如果对这个观点进行思辨,我们就会思考:这句话说得对不对?这句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情况吗?这句话可以从哪些角度审视?如果更进一步,我们将思考:谁“无友不如己者”?“不如”是哪方面“不如”?“无”(勿)是不是太绝对了?这句话逻辑上通不通?无形之中,思辨便开始了。本文将以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为例,具体阐述议论文立意的思辨技巧。

原题回放:

一个小学生把一位被自行车撞伤的老奶奶送进医院,小学生的母亲还为老奶奶垫付了医药费。老奶奶的家人却把小学生告上法庭,说小学生撞倒老人,要求小学生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法院理所当然地驳回原告,但小学生的心灵已受伤,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帮助人,别人却到法院告我,我害怕,我想哭,不知雷锋有没有被人告过,他哭过吗?”

请你就此写一篇作文,对小学生说一番话。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题,带有具体的写作任务,即“对小学生说一番话”,那就要求有特定的人称限制,即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讲道理,并且要考虑到小学生特殊的对象要求。“你”在此具有不确定性,既可以是写文章的本人,也可以是虚拟化的某个人。如果能够从“非我”的立场、采用“我”的口吻构思,例如“我”可以是被救助的老奶奶,也可以是老奶奶的家人,甚至是雷锋叔叔等,这样的文章就带有创新性了。

一、变笼统为具体

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思路,去考虑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细节、具体的结果等。例如材料中的这句话:“老奶奶的家人却把小学生告上法庭,说小学生撞倒老人,要求小学生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此处便存在辨析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是老奶奶把小学生告上法庭吗?或者说,是受助者本人将施助者告上法庭吗?受助者本人的表现如何呢?可不可以合理推测?循着这个思路对小学生说一番话,一定会收到不一般的效果:

亲爱的小同学,请你不要悲伤,更不要绝望。你扶起了急需救助的老奶奶,你做得对!但是你竟作为被告,出现在法庭上。你心里一定很难过,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这件事是老奶奶的家人做得不对,不应该对你的行为抱有怀疑,更不应该不信任你。我相信,你所救助的老奶奶一定对你充满了感激,你的行为也一定得到了她的认可,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也一定会带着对你的感恩,去关爱他人。

有的同学缺乏这种“具体化”的思维训练,习惯在文章中空谈大道理,动不动就是“我们中国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例如下面这段话:

小同学你好,你的行为没有错。我们的国家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要求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的行为就是在践行伟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你是这个时代道德的中流砥柱,你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公平正义,诠释着善良友爱,你的行为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支力量!

这样的说理显得空洞,说服力不强,因为越具体可感的道理,才越具有说服力。再来看这段话:

小朋友,你此刻的心情我也很理解,那是做了好事遭到污蔑或冤枉的心凉与委屈。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我小时候,想着妈妈那么辛苦,便帮着做家务,刚擦完一个花瓶,我年幼的妹妹就打碎了花瓶。恰好妈妈回到了家,看到破碎的花瓶,不问青红皂白便把我训斥了一顿。我默默地打扫了碎片,心里十分委屈。难道因为这个,我以后就不帮妈妈做家务了吗?当然不会。小朋友,你也一样,难道经过这件事后,你就再也不乐于助人了吗?我相信你肯定不会。

这段话的说服效果就很不错,用一个成语说就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例子来劝说别人,往往会收到较好的劝说效果。这就说明:讲的道理越具体越好,切忌空洞的言之无物的大道理。

二、变绝对为辩证

在面对“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邪恶”“进步与落后”等话题时,不能用二元对立的绝对化思维,而是要辩证看待,即从正面分析之后,还要从反面分析其合理性,反之亦然。

例如材料中说:“老奶奶的家人却把小学生告上法庭,说小学生撞倒老人,要求小学生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辨析:老奶奶的家人把小学生告上法庭,他们就一定是恶人吗?一定是坏人吗?他们的行为就一定触犯了法律吗?就一定违背了道德吗?如果循着这个思路对小学生说一番话,就会令人耳目一新:

亲爱的小同学,当你因为救助老奶奶而被告上法庭时,你内心对这个社会一定充满了失望吧。其实,老奶奶的家人只是一时被情绪冲昏了头脑,毕竟是自己的亲人受了伤。即使做得再不对,他们也不是坏人,更不是十恶不赦的人。小朋友你想一想,在那种情况下,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他们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其实并没有过错。可能他们的行为使你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但在法律方面并没有问题。法治社会里,我们要相信法律,通过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发扬的精神。

同时,在劝说小学生继续做好事时,很多学生也习惯进行绝对化的论证,例如:

孩子,你一定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所以你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善良,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这段话中包含着陈旧的因果报应思想,而“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或许只是人们的美好理想。用这样绝对化的表述,或许会误导孩子。有一位同学这样表述:

小朋友,你还小,涉世不深,内心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待。但我还是想告诉你,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你要懂得保护自己。我并不是教你诈,更不是教你圆滑处世,而是希望你将这次经历当作成长的一课,在以后的生活中还能真心帮助别人,同时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防人之心”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这不是自私,不是冷漠,而是一种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方法。

如此表述,观点鲜明,既鼓励小学生继续做好事,同时又留有余地,即在做好事时还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要学会保护自己。听这样的话,小学生一定会心悦诚服,真正吸取教训。无论从功利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都会达到新颖的效果。

三、变平面为立体

在说理论证时,要学会从多个侧面、多个领域,用多种理由说理,要“手有寸铁”,例如从社会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探究,而不是仅仅讲一些通俗的生活道理。即使是生活道理,也要拓宽思路,多角度论证。

对于本则材料来说,从以下角度说理可达到立体化的效果。

孩子,委屈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当然,你年龄还小,受到了委屈,会产生悲观的情绪,这很正常。但你想一想,如果自己襟怀坦荡,无欲无求,做事情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即使别人错怪了你甚至起诉了你,你依然能够有平常心,“委屈”的负能量不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吗?正如孔子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逐步成熟,不断进步,终有一天,你会看淡“委屈”,看透“悲观”,会成为一个心平气和、雍容大度的男子汉!(心理角度)

孩子,听我给你讲讲人情物理。其实,人与人之间,除了血缘关系的纽带,还有另一种纽带,那就是“仁义”。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不仅爱亲人,而且爱陌生人,而“义”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你的行为正是对孔子仁义观的践行,你扶起了受伤的老奶奶,这既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又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本身就值得称道,只不过在具体的过程和细节方面出了一些不如意的状况,这些状况并不是对你行为的否定,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这个意外,你的行为才更有价值。(伦理角度)

孩子,你知道社会是什么吗?社会就是一群陌生人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同生存。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除了血缘,就是正义。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正义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处理亲缘关系,更要求我们在处理与陌生人关系时有公共之心。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就处于这样一种潜在的关系纽带中,自己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人也离不开自己的帮助。你的行为正好诠释了正义这种公共伦理,而它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你虽然受了一点委屈,但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你的行为意义重大。(社会角度)

孩子,其实你所经历的事情是“小概率事件”。所谓“小概率事件”,就是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频率非常低的事件。我们老百姓不是经常说吗,社会上还是好人多。你所遇见的事,重复的概率很低。这类事之所以引起关注,并不是因为出现的次数多,而是意义重大,容易引起争议。其实,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类似事件,看似很多,但是与生活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相比,数量微乎其微。因此,你千万不要悲观,更不要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数理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说理,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能够从这些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原因。上述四个例子,并没有用到过于高深的、专业的理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同一个问题。多侧面、多角度分析,就会使文章避免单一化和平面化,从而达到较强的说服效果。

总之,对于一篇评论类的文章,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思维。通俗一点说,就是怎么想问题,怎么分析问题。新颖和深刻,无疑是高思维水平的体现。我们写文章,就是要向着这两个层面努力。也就是说,作文如果有新颖的立意更好,如果没有,也要将平常的道理讲得深刻。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文章立意新颖、论证深刻的必经之路。

标签:怎样立意议论文思辨论文写作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