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3-09-16 10:36:00
第1篇:从酱香拿铁看文章
这几天茅台和瑞幸咖啡合作推出的酱香拿铁火了,我也来凑个热闹!看看能不能从这个火了的酱香拿铁上借鉴点东西用到文章上。
关注到这个热点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大名顶顶的茅台和国内最热的咖啡品牌瑞幸合作推出的,所以这个酱香拿铁算得上是名门之后,有这两大品牌背书,不火都难!这就好像是一篇文章,好坏先不管,署名是某某著名的作家,那肯定很多媒体抢着发表,但如果是我写的,好坏先不谈,十有八九媒体是不愿意发表的,这就是名气。我教孩子写作文,作文是孩子写的,孩子肯定没什么名气,如何让文章有名人来背书呢?文章中用上点名人名言或者名人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拉大旗作虎皮。尤其是涉及到探讨一些观点的文章上,一定要引用大人物的观点,正如现在研究人员发表论文,都要写上参考资料一样。
让名家背书还有另外一个方式,那就是抬杠!开头用名言不是为了借用,而是为了抬杠。例如:人们都说父爱如山,如山一般沉稳厚重,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有一个细心的爸爸,他的爱如同小溪一般滋润着我。如果有合适的名人名言用来抬杠,那效果会更好。
第二点,茅台出过冰淇淋,而且价格还挺贵,好像是60多一盒,这个可谓是雪糕刺客中的顶尖杀手了。不过,茅台冰淇淋并不火爆,但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这个产品一般但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多试几次也许就能有一个爆款的出现。每次失败都有其价值,这既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探索。孩子写作文也是,要有积累,要多读书多写作,虽然暂时看不出有什么用,但量变才能质变。孩子写作文投稿,人家没采用很正常,很多大作家刚开始都是被无数次退稿的。他们被退稿就如同大部分消费者对茅台冰淇淋的敬而远之一样。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的。从这点来看,除了坚持更重要的应该是积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别人的成功,但成功的背后很少被注意到!写文章也是这样。
第三点,酱香拿铁是含有53°茅台酒的,我没喝过,相信大部分都没喝过,也许你喝过但那未必是正品。据我所知,飞天53°茅台500毫升装的售价近3000元!我没有查到酱香拿铁的净含量,但可以肯定的是里面有酒但很少,不管多少,反正人家是有真东西的!有真的很贵的东西在里面。孩子写作文也是一样,文章里要有真货,让读者感兴趣的事情或者道理。这点放在文章上,就是选材,你要有好的素材,有好素材更容易出好文章。
总结:任何人任何组织取得一定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分析他们成功的因素,然后用以指导自己的前进方向。但这些仅供参考,每个人的路不同,走法也有差别。希望大家都能写出好的文章,不奢求如同酱香拿铁那么火爆,但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就好!
我的笔名是胡说,如果觉得我写的东西好,那您可以直接夸奖我写的东西好;如果我觉得我写的东西不好,那您可以夸我名字起得好!
第2篇:手机大于亲情?
漫画,大家都看过吧,有讽刺的,有搞笑的......我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爷爷和奶奶七十岁大寿,他们的孩子挺孝顺的,把全家人都喊来一起庆祝。刚开始,大家其乐融融,有说有笑。但没过多久,大家都拿起了手机:哥哥和妹妹打上了游戏;妈妈和爸爸都在聊工作;旁边的外甥和大姨更是边刷抖音边放声大笑。爷爷非常生气,奶奶则是一脸无奈。这幅漫画应该是在讽刺当下的年轻人“玩机丧孝”吧!
手机真的大过亲情了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手机真的很好玩,可以刷短视频、打游戏、跟好朋友聊天、自拍、追剧.......功能繁多,所以一般人很容易迷上。
但是,亲情远比手机更重要。可能现在亲人都在你身边,他们会为你做非常多的事,做饭、洗衣服、送你上学、接你放学......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可是,如果某一天某一个人离开了你,你就会发现这个人没了,再也找不回来了,记忆也会慢慢模糊,只有你的思念仍在延续。手机坏了,可以换;手机丢了,可以找;实在找不到,还可以重新买一个;但是亲人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当你某一天终于想起要孝顺妈妈、爸爸,孝顺爷爷、奶奶的时候,而你却发现你已经没有机会了,不是有一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吗?那失去的亲情是无法用金钱去换来的。
现在放下手机,让你的眼睛得到一点放松和休息。多腾出点时间陪弟弟妹玩,陪爷爷奶奶聊聊天,做做运动,不仅自身得到了满足,家人们也开心。
所以,别让“手机大于亲情”,你身边的亲人永远比手机重要,当然也包括你自己,让我们少玩手机,保重身体,疼惜家人吧!
第3篇:家与国作文600字
家是我们的避风港,家是我们的遮阳伞,家是我们的挡沙帽。家于我们而言,是多么的温暖,每个人都舍不得离开自己温暖的家,也忽视不了他。但与小家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大家族,国家!
热爱祖国,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它心中有汉,心中有国。朔风凌冽,无法冻硬它爱国的精神;多种埋怨,无法阻止它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坐等归汉的那一天。归汉之时,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稚子的手拽不住他,是他太无情,还是他本来就没热心?不,都不是!只是因为国与家相比之下,“国”重于“家”!小家留不住他那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不是不爱家,只是,没有国哪来的家?“国”远重于“家”!
是啊!国远比家重要啊,我们的祖国就有许多这样的爱国志士。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因为核潜艇制造是国家机密,他毅然决定背井离乡,隐姓埋名三十年,只为核潜艇制造。他没有温暖的家吗?他没有亲人吗?不,只是因为“国”比“家”重要!爱国谁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却没有几个。不然,抗日战争怎么会有那么多汉奸。不过,“邪”毕竟是邪恶,不可能战胜“正”。
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为了伟大的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不求利益,只为人民服务,他是我们的榜样!
家是小家,国是大家,爱国不是放弃小家,只是为了给小家创造一个更为温馨、安全、舒适的环境。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家庭啊,我深深爱恋的家庭;祖国啊,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第4篇: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作文900字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又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确,环境对人、事、物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是“黑”是“赤”,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
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他们摆脱了环境束缚,用自己或高洁、或不屈、或勇毅的精神品质,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看,那梦游天姥游历壮丽山河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鞋,让贵妃磨墨,他随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如果环境真的能决定一个人,那么我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向世人证明,“赤”或“黑”都在于你自己。
再看,一代清官海瑞,偏偏生在了明朝中后期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纵使身边的官吏守旧自私懈怠,而他依然能够在这样黑暗的年代,保持着两袖清风、励精图治的良好品行,他敢逆流而上,他不畏成为众矢之的,坚定的心志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海瑞是个近墨者,但即使置身于官场的黑暗之中,他也能用他的原则、他的坚持做到让纯净的心灵远离于黑暗之外。海瑞,他向世人证明:近朱者并不一定就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在于能否保持自己的本质不变质,本色不变色。
遥望历史的长河,海瑞、李白的优秀品质已经化为了一颗颗的星星,点缀在中华民族的上空,熠熠生辉。再看鲁迅——一个以笔为剑的大文豪,黑暗的现实,世态炎凉的现状,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他用呐喊唤醒黑暗中的人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是他对国人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对祖国人民的心意。如果环境能决定一个黑暗中保持清醒的伟大人物。因此,“黑”或“白”全在于个人自己。
古今中外,但凡成功人士都向世人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黑”或“赤”全在于本“己”。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也许环境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但永远决定不了我们的内在。只有勇敢坚持自己,才能在昏暗的现实中,开辟一条通往梦想的康庄大道。
指导老师:符艳芝
第5篇:论读书作文700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宝贵的财富,它早已被世界给予肯定。书籍是思想的引领者,是心灵的避风港,是成功的引路人,我成长的路上有了书的陪伴,让我受益匪浅。
书籍是思想的引领者。宋代黄山谷说过:“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二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书籍是思想的引领者,像新思想的领袖——鲁迅,他为何弃医从文?因为思想是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身体的伤病是可以治疗的,但是愚昧的思想不行!他将新思想铸成一本本著作,揭露了旧道德和旧文化的可憎面目,将人们的思想引领上社会进步的列车。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家运笔成书,掀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书籍是心灵的避风港。书籍是一位有心的长者,它就像家一样能给予你心灵的安慰与庇护。像陈独秀进了监狱,只要能读书看报,感觉就跟在家里一样。书籍可以陶冶情操,让你心中那愤怒的野兽能平息下来!无论你是开心,是愤怒,还是悲伤。它都能认真地倾听你的诉说,给予你安慰,让那不安的心进入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书籍是成功的引路人。一代伟人毛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书籍被毛主席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正是因为平时喜欢看书,让毛主席在战争时期面对各种困境时,有了更多的智慧和英明的决策,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胜利。像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华为的任正非,他们无一不是成功人士,但是他们的创业初期十分困难,可是多亏有了书籍的引领,才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书籍既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又似一位无声的老师,它带领我们走向成功,也陪伴我们成长。书籍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有着数不胜数的宝藏。也许成功的路上会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有书籍的陪伴,再满是荆棘的道路,也会长满胜利的玫瑰花!
第6篇:论《杨家将》作文400字
“老奸臣潘洪、潘仁美属实可恨!”一声数落随风传进我的耳朵。
“是啊,看那杨家,世代忠良,七郎八虎,七杆枪,一口刀,为大宋朝打下半壁江山,大宋朝有千斤,杨家担八百呀!”我回道。
“可惜惨遭奸臣潘仁美陷害,金沙滩一战,大朗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被马踏如泥,四郎八郎不知去向,五郎出了家,七郎被老奸臣潘仁美挂在百丈高杆之上,乱箭射死,身中一百单三箭,七十三箭透前胸!”
“那老贼潘仁美仗着是皇上的老丈人,把金刀令公杨继业逼着碰死在李陵碑前,还把七郎尸体沉入黑水河内!”
“幸好朝中还有八王千岁赵德芳,双天官寇准,铁鞭王呼延赞和双王呼延丕显,才保住六郎的性命,但回眼再看杨府,只剩下杨门女将,冷冷清清,毫无以前的那般朝气。”我接着补充道。
“可叹那宋王向着自己的老丈人,像杨家这种奇冤,还纵容老贼逍遥法外,实乃可恨!”
微风习习,带走了这一片悲痛,树叶轻轻飘落鼻尖,才把一片思绪慢慢送向远方……
第7篇:坚持未必会胜利
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但我认为坚持未必会胜利。
李大钊说过:“坚持就是胜利!”在这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看完了《三国演义》后,我有了不同看法。
《三国演义》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一章里,诸葛亮想攻打司马懿,该用的办法都用尽了,让将士们日夜在城门下喊骂,但司马懿却一直守门不出。最后,诸葛亮让人给司马懿送去一件女人的衣裳,可司马懿还是坚持不动。就这样,诸葛亮日夜操劳、颗米不沾,不久便病死了。司马懿大喜,连夜出兵,大败蜀军。最后,蜀国灭亡,天子被俘。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诸葛亮可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当将士们日夜到城门下叫骂时,就应该退兵,也许他也不用因日夜操劳而过早病死。还是古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认为,有时候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有宽广的胸怀,想打胜仗的愿望固然很好,但吃一次败仗没什么。而大可不必为了一次失败而颗米不沾……
以上就是我对“坚持未必胜利”的理解。
第8篇:论读书的用处
从古至今,书籍一直被人们视为珍宝,并流传着无数赞美书籍的名言名句,比如:“书籍是人类灵魂的阶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不知何时,网络上竟有那么一小撮人在宣扬什么“读书无用论”,列举那么一两个“名校毕业学霸不过在给当年的学渣同学打工”的极端事例,妄图颠覆人们对读书的正确认知。我非常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读书都是帮助我们进步和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首先,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众所周知,我们每天要吃各种食物,肉类、蔬菜、水果等,从中吸取各种营养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成长,读书也是一样,我们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比如文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可以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从而可以系统地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更全面的了解,减少了不必要的疑惑和摸索。
其次,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在知识经济爆炸式发展的时代,人们接受和消化新知识的速度可能赶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所以出现上述的那种“名校毕业学霸不过在给当年的学渣同学打工”的少数怪现象也很正常,但是这根本不能否认读书的作用,这点我们可以从《孙权劝学》的故事得到答案: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一生战功赫赫,破曹操、败关羽、夺荆州,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目不识丁。很多人都劝他读书,但是他不以为然,他认为那是穷酸文人才做的事,他从小目不识丁,被人们讥笑为“吴下阿蒙”,但是凭借勇敢过人和冲锋陷阵,不也是成为了将军吗?后来孙权亲自找他,拿自己作为吴侯仍然每天读书,爱不释卷来劝说他,吕蒙终于开始闭门苦读。几个月后,他的好朋友鲁肃来看他,和他聊天时发现他的见解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不由得感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后来,吕蒙坚持读书,最后成为了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任大都督,并在任上智取荆州,帮助东吴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鼎足局面。所以读书不仅有用,而且是大有用处。
再次,读书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眼界。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的诠释:500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意大利、法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崛起,随后仅仅用了不到200年时间,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就走完了我们中国近5000年走的路,并且还一度超过我们,这一切都是对知识进步的不重视导致的;70年前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则使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几十年间,人类完成了人类诞生数百万年以来的夙愿:登月、登火星、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等等壮举,再一次证明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创造未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读书好处多,但也有一些弊端,比如不是所有书籍都是健康向上的,再比如哪怕是名著也有一些时代局限性,一些观点不合时宜。但是这正是我们读书要牢记的一条法则:取其精华、舍弃糟粕。古语说得好: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为关键,只要我们读书时用心去钻研、去领悟,眼中看到的、口中说到的自然就是书中的精华。也只有我们用心去读书、去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到读书的用处。
第9篇:“无用”之用,学生之“生”
“无用之用”出自《庄子·人间世》,大树因不能为人之用,而成长为参天大树,成就遮天蔽日之功。其“无用”?其“有用”?作为一线教师,我常听到关于“无用”“有用”的言论。例如,“我一天到晚就看见她管闲事,这对学习有什么用?”“月考前的那个周末叫我带他去南岳看雾凇!来回一趟的时间都可以背很多书、做很多题了!”“我今天的课堂效率特别高,每分钟都在讲课文重点,坚决不浪费时间在那些没用的问题上。”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注重“有用”,而我们的学生中却出现了某些不受用的情况?
王安忆的话“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拨云见雾,明净了我的视野。急功近利的时代,“有用”是很多人行事的标配,但一味追求“有用”,会让语文教学变成单一的格式化流程,使之缺少生命的气息。“无用”是否真如我们所想的那般“百无一用”?我认为,恰到好处的“无用”,也许可开教学之“生门”,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推向新生。
闲事“无用”,热情得生。我们班孩子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一件“闲事”,即在《语文教学内容》的留言区留言。每个月我会把计划好的教学内容写在本子上,在每一项教学内容后面留几页空白作为学生留言区,凡是跟这个内容有关的话都可以写,可以写相关的疑问,也可以写自己期许老师多讲点什么,还可以是对老师进度安排的建议等等。有好几个同事劝我:学生可能不会管这个“闲事”。我感受到了同事们亲如兄弟姐妹的关爱,他们担心我白忙活一场。
有一天上午,我把教学内容写上去,当天晚自习时我就看到留言:“您能把‘倡议书写作’提前到明天讲吗?”这是我们班的董同学的留言,他是学生会干部。校团委、校学生会的老师们正为陪读家长送餐到校的事而忧心,辅导员让他以学生处的名义给家长写一封倡议书。我在晚自习时就和大家商量,大家一致同意提前学习这个内容。同学们还表示,让宣传委员写好后,大家一起帮他修改一下,再由我把关,一定得写好,这也代表着班集体的形象。在这堂课上,孩子们以满腔热情投入学习中。
绘制班徽也算“闲事”一桩,这件事看上去对学习无用,但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特别是班级文化的表达,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图文转述知识的学习不无裨益。当然,还有很多闲事可做,例如用成语小结每节课的特点等等。
一桩桩“闲事”,让学生于无处不在的语文底色上寻觅创意,于无处不在的创意中淬炼核心素养。不妨做一些“闲事”,“生”一腔热情。
闲聊“无用”,兴趣得生。在设计《孔乙己》第一课时的时候,我考虑到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跟现在有很大区别,怎么引导才能让他们积极研读?我在认真分析了班级情况后,布置了预习课文的作业,我打算冒险一试。于是就有了我在上课前跟孩子们“闲聊”的一幕:我询问一个孩子阅读《艾青诗选》的情况,她支支吾吾,最后说自己才读了一点点。我说:“不读也罢,你看孔乙己读了书,也没捞着什么好处!”少数调皮的孩子立刻说:“是的!”班长、课代表、纪律委员可坐不住了,纷纷发言:“只能说孔乙己生不逢时,现在不读书可不行。”“那也得读好书,才会在书中有收获,有人看修仙小说,学习退步好大!”“这个时代正在惩罚那些不读书的人,读书还是很有用的,里面有很多励志的文章。”“老师,您自己开了阅读课,这不是打脸么?”……如此云云,好家伙!我赶紧说:“很多同学的发言很精彩,现在读书受重视,只要你愿意,家长、老师都会积极创造条件让你看书。人们对读书人也很有好感。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鲁迅笔下的读书人——孔乙己跟我们现代的读书人的待遇差异和原因。把你们学到的历史知识,看到的课外资料都拿来好好分析黑板上的几个问题。”我把他们的发言焦点转换成探讨课文的几个问题,写在黑板上。课堂上的“闲聊”激趣用了五分钟,但是让学生聚焦到了当天的教学内容上,并让他们积极进行探讨。课堂之趣,油然而生。
如果说一本正经是教学常态,那么非常态的“闲聊”激趣也是打开学习“生门”的一把钥匙。不妨来一段“闲聊”,“生”一室趣味。
闲逛“无用”,审美得生。庄子高呼“自然有大美而不言”,一语道破了自然万物的审美真谛。那些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蜿蜒流淌的小溪,都能唤醒人们的慧心,激起无限的求知欲望,除却久违的沉闷,滋润许久未曾养护而面临钝化的心灵。
我们学校地处郊区,银杏大道、竹林桌台、樱花楼梯……一片湛蓝的天空,抑或是一片绚丽的晚霞,有时甚至是一阵风,几滴雨,也会带来无尽的美好与感动。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眼前的莲,心底的诗。”我和孩子们回归自然,捕捉美好,写下关于风景的情思、雅趣、闲情,一气呵成的作文里,驻足着美的身影。
世间的美好就在我们身边,像木心的诗句里描述的那样静谧:“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朴素的烟火气息,踢踏的脚步声,摇曳着人间温情。有时,放学后,我会带孩子们逛逛对面的社区,在街巷间穿行,看人间烟火,启发他们用慧眼捕捉生活之美。生活中分分秒秒,丝丝缕缕,一点一滴的美好,无不蕴藏在眼之可视、耳之可闻、鼻之可嗅、手之可触之地,美会出现在凝视者的眼睛里。面对如此美好的世界,我们又何必让灵性久久沉睡。
一次次“闲逛”唤醒沉睡的审美,美物之美,美人之美,美情之美。不妨来一次“闲逛”,“生”一颗美心。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檐下之燕语,池中之蛙鸣,无一有用,却是愉悦精神世界的美好所在。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所闲。我亦于纷繁的“有用”之中,探索教育“无用”之道,推开教学之“生门”。教育之路没有尽头,只有路口,惟有且行且思。我愿做教育的摆渡人,渡人,渡己。
第10篇:何为英雄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或“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或“聪明秀出,胆力过人”。
从小到大,我们从语文课本里、道德法治课上,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英雄。我们因此从小就怀有了一个英雄梦,梦里有金戈铁马,梦里有冲锋陷阵。但随着年龄渐渐增长,这个英雄梦似乎已遥不可及,英雄,到底是什么?只有拯救了世界,才能成为英雄吗?
西部边陲,中印边境,喀喇昆仑的烈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铸就了祖国的界碑,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疫情当头,有人逆行出征,日日夜夜奋战在一线,这些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大爱诠释医者仁心,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不要低估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尊严和正当权益的意志!”这是竭力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官们掷地有声的回应,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这些人并没有打败“怪兽”、拯救世界,却以自己的微薄的力量,维护国家主权,拯救人民生命,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是永垂不朽的“英雄”!
读到此处,你可能会说:“只有这些维护国家主权、拯救人民生命的人才是英雄吗?”如果你这样理解“英雄”一词,那就太过于片面了。其实,英雄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明白,英雄无处不在。
最近,总是一些新闻引发我们沉思——“某学生经不住学习压力跳楼身亡”“某员工连续工作多日无休猝死”。这些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普遍的现象:现代社会,人们压力过大,网络词汇“996”“007”等就是打工人们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的真实写照,这么大的工作压力怎能不让人崩溃呢?现在的学生也是面临着沉重的学业负担,他们常常“一支笔,一盏灯,一个晚上,创造一个奇迹。”但即便如此,我们周围也总有一些“乐天派”,他们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他们能微笑着渡过难关,这样的人,我们也都愿称其为“英雄”!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写道:“打开窗子吧!……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的确,用心去发现吧,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英雄的身影,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所提到的:“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了不起!
何为英雄,每一个平凡世界中的不凡人,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
(指导老师:符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