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一盏瓷,沏一杯茶,添两缕香,独属于中华文化儒雅柔和的香气扑面而来,一缕是瓷茶香,一缕是瓷器文化的芳香。遥望千年文化长河,中国茶文化如一枚涓涓涧水的玉璧,在时间的雕刻下闪烁着千年的芬芳。而我,与茶的初遇竟是那么自然。
那年夏天,我们一家来到了爷爷奶奶居住的小镇上,山路蜿蜒十多里,车辆缓行,初夏的味道在满目葱茏中蔓延。不知名的小绿叶,随风缓缓落进车内,窗外一面是阳光,一面是茶香。当然我们是有明确目标的--体验采茶、了解茶。经过一路的颠簸,一阵嘘寒问暖后,我们便开始了今天的历程。
初到山脚,入眼是片片整齐、错落有致的翠绿,湿润的土地上还存着农人忙碌的痕迹。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了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现在可是收茶的好时节,许多茶农在采茶,我们也跟随他们上山采茶。那一排排翠绿的茶树,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我戴上斗笠,挎上小筐,迫不及待地冲向茶树,动手就摘起了茶叶。看到我见叶子就摘,发现嫩芽就折,一旁的阿姨连忙阻止我:“小姑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采茶是个技术活,可有窍门了。”她握住我的左手按着树枝,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新芽,用力向上提折,嫩芽这样折了下来。她一边示范,一边说:“采茶不要用指甲掐,不要伤着叶,不要采老叶,最好采一片叶子一个芽或两片叶子一个芽的,眼睛要看得准,下手要稳,提手要快。”只见她两手不停地交替着,看上去很有节奏,像是在弹琴,几声鸟叫传来,婉转动听,再加上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形成一道别有风趣的风景。我学着阿姨的样子采摘起来,好一会,才得一小筐,而旁边的茶农们也在全神贯注地采茶,一滴滴汗水把衣服和挂在脖子上的毛巾一并浸湿了。
到了晌午,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在茶农的指导下,我们将采回来的茶叶,清水冲洗三遍,保证无灰尘,再把茶叶放阴凉处摊好,把水分晾去。然后用大锅加热晾干的茶叶,并用锅铲不停连续地翻炒,待有热气冒出时,便将茶叶倒在干净的竹筛上,这便是杀青;待茶叶不烫手时,便使劲揉搓,搓出叶汁,并将汁均匀浇在茶叶上,最后再用小火炒,不断翻腾茶叶。柔嫩的散叶经过大火的磨炼,重压下的揉捻,最后凝结成紧结的曲线。此时,它们褪去了自然的青涩,清香四溢的茶叶自此焕然一新。
茶经百炼,而后芬芳。跟随着大人们步入茶室,首先引入我眼帘的是桌上琳琅满目的茶具、水壶。待我们坐下,只见茶艺师轻捻一撮茶叶放入茶盏,将90度的沸水直接浇在盖碗上,盖碗不停地跳动,像有什么要迸发出来一样,她说这叫“白鹤沐浴”,接着她用碗盖的中心沿着盛满茶水的杯壁环绕,刮走泡沫,称之为“春风拂面”,然后将茶水循环注入茶杯,言之“关公寻城”,最后她将仅存的茶汤依次点头注入茶杯中,使各杯的茶分量和浓淡一致,谓曰“韩信点兵”。
我接过茶盏,掀开茶盖,只见此时的茶叶已然在水中慢慢张开,舒展出优美的弧度沉淀杯底,茶艺师叫我闻闻茶盖的味道,带着满满的疑惑,鼻尖逐渐靠近,一瞬间,清新淡雅的香气进入我的鼻腔。我惊诧地抬头看看爷爷,“小酌一口,你尝尝……”爷爷示意我。端起茶杯,一口下去,茶水在口中回旋,香气在舌尖漫开。说苦,却让人不舍与期待,放下心中多余的遐想,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再品,只能用一个“香”字来突出其中的韵味,几次下来,味已尽,香留口中,韵留心中。
不知不觉中,我竟被这小小的茶叶深深吸引:似望见棵棵茶树绿意盈盈,在风中摇曳,春雨、夏风、秋霜、冰雪,它们从不着急,也不颓废,就站在那里,成为永恒。
恰是,落花春草梦,风静煮茶香。
标签:一杯柔和吸引属于一盏中华文化香气两缕儒雅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