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余晖褪尽了黄昏最后一抹晚霞,夕阳慢慢投入了地平线的怀抱,夜仿似一张被反复捶打过的鼓面,在空中铺平开来。稍远处,隆隆的鼓声不绝于耳畔,似一道古老的神谕,讲述着一个少年努力追梦的模样……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僵硬的双臂再也提不起那木槌,直直地挂在肩膀上。练习了近半年,却毫无长进,原本威风凛凛的大堂鼓在我手中却好似一只待宰的家禽,只会无休止的哀鸣。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难以跨越的天堑横在我面前,冷冰冰地,无时不刻不在提醒我放弃。
回家途中,黑夜似饿狼般疯狂地想要吞噬我,一抬头,却撞见满天繁星。忽然记起奶奶曾说:“这满天的星星啊,都是人世间的梦想,只有努力去够,才能摘下自己的星星。”星星一直挂在天上,正如我的梦想不曾磨灭,那么,就只差努力去够了。我仿佛听见了雄浑的大堂鼓声,看见了少年奋力拼搏的模样。
飞奔回训练室,迫不及待开始了训练。双手半握鼓槌,两脚分立与肩同宽,手臂绷直,抬高,身体前倾,重心向下。“咚——咚——”雄浑的鼓音在训练室内回荡,振动着我的鼓膜。放松,抬肘,抖腕,击鼓。鼓槌在鼓面的反抗下被震起来,震得手腕直酸痛。“只有努力去够,才能摘下自己的星星”,奶奶的话再次回响在耳畔,我强忍着手腕的酸痛,再一次抬肘,击鼓,如此反复,鼓音越来越稳,越来越雄壮。一个个鼓点,一个个音节在鼓面上跳跃迸发,带着点点星光,涌向黑夜的最深处,展开一幅金戈铁马的画卷。我仿佛听见了士兵们的呐喊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手中的战鼓在低沉的咆哮回应,沸血呼啸奔涌在我的每一寸肌肤上。一次次鼓槌与鼓心的碰撞,一遍遍不断练习,鼓音持续流进黑夜,涌向那颗我自己的星星,一曲《鼓威》奏尽,隆隆鼓声仍不绝于耳。
夜色浓郁,群星闪耀。不知再见过多少次这样的黑夜,也不知这样走过了几载春秋。等我再次抬头,那颗梦想的星星与我不再远隔天堑,我们之间有了一道鼓音铺就的桥。桥上留下了少年追梦摘星的模样。
北岛曾经说过:“少年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每位少年的头顶都有一片浩瀚星海,每位少年的心中都有追梦摘星的模样。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纵为少年,何不坚持梦想,奋力一搏,去摘得属于自己的星呢?既为少年,就该勇敢地奔赴星辰大海,去摘得属于自己的星!
少年负壮气,手可摘星辰!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1906班 晋瑞)
点评: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闻说少年二字,总涤荡起最动人的追梦往事;品读少年文字,总激扬起最炽热的的书生意气。每位少年的头顶都有一片浩瀚星海,每位少年的心中都有追梦摘星的模样。“只有努力去够,才能摘下自己的星星!”奶奶朴实真挚又意味隽永的话语激励着小作者勇敢追梦,也牵动起读者的心绪。文章文采斐然,文势跌宕,情思横溢,描写细腻,意蕴深厚,读来为之振奋!
( 指导老师:吴思璇)
人们印象中的少年总是一袭白衣,眉眼英厉,又或者,笑声爽朗,步履轻盈。可那些都不是我。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想象中的少年差别那么大:一个世纪不变的宽松的校服,一年才换一双的球鞋。整日整夜与学习鏖战的我,在人群中从来都是那样不显眼。
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演员。我从来不敢和别人说起自己的梦想,因为我平庸的外表,因为我微胖的身材,因为我不起眼的成绩。我害怕别人的嘲笑,害怕他们笑话我痴人说梦。不被提及的梦想被我锁进了小箱子,埋进内心最深处。我听家长的话,努力学习,不想其他的,尽量与其他人一样,尽量假装没有这个奇怪的梦想。
直到这次校园剧的选拔。
看到这则通知的第一眼,我愣住了。心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咯噔了一下,接着有一座大山从心窝深处缓缓升起,泥土往四周塌陷。我看到,山的顶端出现了一个小箱子,那里有梦想闪闪发光。
打听了参加选拔的表演内容后,我偷偷地花了一个周末去揣摩视频,我反复回看,直到每一个细节烂熟于心。当那个梦想再一次被点燃,我想,我不漂亮我不擅长,但我一定要选上。
来到学校,我拉着同学排了很多次,我越来越自信,这源于每一天每一次的重来。那两周,校内和同学互练,家里和空气对戏,路上和自己较劲,都让我感到充实感到兴奋。我越来越明确地感受到:梦想就在前方。
初赛上台前,我捏紧拳头告诉自己:别怕,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幕布拉开,这几天酝酿好的情绪,在那一瞬间爆发,我的台词渐渐与电视剧中的那个她重合。“我就不,要你管?”视频中的女孩摔下楼梯,我听到周围的掌声响起,我躺在地上尽力不让自己哭出来。
成绩出来了,我是入选演员中的一位!那一刻的欣喜我久久不忘。虽然后来的复赛我没有被选上,但我一点都不遗憾:我用实力证明我可以!我可以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我可以勇敢面对他人的质疑,我可以做得很优秀,我一定可以实现做一个演员的梦想!
心中的少年,一袭白衣,一柄长剑,眉眼带笑,勇往直前。我想,我不会改变心中的信念。
你看,我就是这样的少年!
回想过去的高中三年,大概是一段头脑过于简单的日子。所有人都告诉我,你尽管去冲,尽管去重复,去排除不确定因素,尽管把自己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高考中——别的都不要想。一方面,是亲朋不希望分散了自己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也是现在想来十分可怕的,当我跨过高考这个大门时,感觉到迷惘和无所适从——我是别人眼中的“优秀”,可我自己不知道要成为怎样一个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
我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一个目标,并没有燃起我的心头一焰——一个青年人最热烈的信仰。
很多成年人嘴里笑谈着的“吃了这三年苦,到了大学就没人管你,轻轻松松,自由自在”,也曾歪打误撞地“激励”了很多人。作为一个大一新生,自己报到,自己整理床铺,自己决定要上的课程,自己报名参加学生工作。的确,没有人为我安排每一天做多少套试卷,每一分钟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度过。但我不禁质疑,推崇这番经验之论的人的思想本源。他们所说的自由,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不约束和不管理,从心到身的一种可以放纵的可能。而大学却是要给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自由”,这是他们“从听从到独立”蜕变的必需。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但既然有了这样“自由”的发展空间,我又该如何确立人生的正确航线?
叶嘉莹先生曾提出一种“弱德之美”: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纵观叶老的人生经历,围绕“诗词”二字展开。因为心中有着对中华古诗词的热爱,于是全身心投入到学问研究中去,从而获得极高的成就。这是在纷扰世界中,用一生完成的坚守。
但叶老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她由热爱向外推广。她曾说:“我之所以要回国教书,是因为诗歌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是带着生命的力量的,给后来的读者甚至听讲者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和感动,而西方人是没有这种生命的共鸣。”心中有这般信念,叶老来南开讲诗词之美,把自己物质上的财产和精神上的财富都捐献给了南开大学,为诗词的传承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样的大爱,让我联想到另一个词语:“群德”。
梁启超的话能够很好的解释“群德”: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这里“绌”作动词,古同“黜”字,有“罢免,革除”之意。这样理解来看,“群德”即把集体与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强调为公众奉献。
仔细分析叶嘉莹前辈的诗词之路,可以发现:始于热爱,深入便觉责任,伴随着孜孜以求,最后实现文化担当。“坚持学诗词”是“弱德”的体现,强调的是内收与隐忍,这是一种内在的定力。“致力于传诗词”则是“群德”的彰显,强调的是扩展与为人,是外放的张力。这之中,“弱德”“群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具有价值的人生。
从反面来说,如果摒弃“弱德”,片面强调群德,会使个人缺乏判断力,无法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来实现群体增益。如果丢掉“群德”,则会使个人过于封闭,失去群体的感染力与促进性,既破坏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与联系,又偏安一隅,影响群体的进步速度。
要让“弱德”之花绽放于“群德”之土壤!通俗来说,即个人与社会相结合,找到“弱德”与“群德”的平衡点。大处来讲,时代新人,坚持自己的热爱,并把自己的能力与贡献放到家国与时代的背景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脚下的热土,既是耕耘田,更是大舞台。
这样想来,心中更添明朗与坦荡。在自由的大学校园,做一个怎样的学子;在拥有无限可能的新时代,成为一个怎样的青年?我想,我已有了答案。
少年少年,烛火已燃,征途灿烂。
7月15日 星期四 晴
7月中旬,太阳灼烧着干燥的地面,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夏季。炎热的天气总是容易使人感到心情烦躁,但此刻我的内心却多了一份坚定的信念。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观看了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名叫《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背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
陈延年是陈独秀的长子,在1915年与弟弟陈乔年共赴上海勤工俭学,考入了复旦大学,在1919年去了法国留学。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在革命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他,却不幸在1927年意外被捕入狱,敌人对他酷刑用尽,可他依旧宁死不屈。1927年7月4日,陈延年被送押送上了现场。当刽子手让他跪下时,他高声回应到:“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最终被乱刀砍死,年仅29岁。
陈乔年在哥哥陈延年与父亲陈独秀的影响下,也坚定不移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与哥哥一起勤工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亲情与革命之间,他选择了革命。他曾在会议上严肃批评了父亲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不幸的是,在哥哥陈延年牺牲的一年后。陈乔年也被捕入狱,年轻26岁。在牺牲前,他还乐观的说到:“让子孙后人享受前人这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如今距陈延年兄弟牺牲已有快100年的时间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做的贡献。每年忌日,都有许多市民去墓前献花。墓前的一张照片格外醒目,中国外交官杨洁篪主任讲话的样子定格在照片上面。当时在中美会谈上,杨主任正在对美国高层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和中国谈话。”也许放这边照片的人是想告诉延年英雄,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
他们的身上是国家,我们的身上是未来。中国已经越来越强大了,生活在这太平盛世的我们,应将革命先辈的付出铭记于心,学习他们的精神,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将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更美好。
文学少年 七步成章 “无限创意”作文周末决赛 著名作家担任现场评委
本报讯由本报、浙江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无限创意·新生代作文大赛”,本周末将在杭州雷迪森广场酒店进行最后的总决赛。总决赛人围名单日前公布后,本次作文大赛在校园内外再次激起强烈反响,连日来本报编辑部接到了各方来电,不少读者打电话对本次比赛中学生显霉的才华表示惊叹。
一些人围的中学生及家长甫见名单便来电询问各项比赛事宜,打听决赛倩况。学校老师在关心自己学生是否人围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本次大赛给传统学生作文带采的震撼意义。杭州高级中学语文老师蔡少军还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要求学生评点本次大赛中的学生作文;杭州第十二中学语文老师高蕾则收集了其他老师对这些作文的看法,以备日后教学所用。
本次大赛的评委对将要到来的总决赛寄予了很大的关注。在初赛期间,钱谷融、林斤澜、钱理群、葛兆光等文学名家认真挑选、点评了参赛学生的作文。刀岁的著名作家林斤澜不顾高岭和北京的炎热天气,为每篇稿件写了书面意见;前两天上海华东师大著名教授钱谷融先生特地告知,他已给多篇少年作文写好了评语;著名女作家张抗杭则热情洋溢地写来两篇稿件,说“倒退三十年,我想我写不出这样的文覃”,她还阐述对当代作文少年的看法:“……对事物已经有充分的见解,有理性和感性的认知,还有畅幽默的文字表达能力。一个颇有深度的话题,他说得很形象也很随惫,并且擅长论证,是那种善于在沉默中语出惊人的学生……文学是一种修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在进行之中,以我的经验,好像不必特别经营。”著名女作家王安忆也对本次比赛予以相当的关注,原本她将光临本周六的总决赛现场,只因家中父亲这两天身体不佳,无法如约前来参评,为此她特地表示了歉意。
6月10日,决赛现场,张抗抗、叶兆言、苏童、南帆、徐岱、王彪等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将现场评比作文少年的临场大作。
在前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显露才华、并于最近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的文学少年韩寒,也将来杭与参赛的浙江作文少年及杭城中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少年,以不羁的本性,成年人所缺少的韧劲与初心,在青春的年华里闯荡,焕发勃勃生机。
9岁那年,父亲带我接触了一项极限运动——铁人三项。那时,对于稚嫩的我来说,殊不知那韧劲已悄然在心中萌芽。
初入训练队,我的体能在队里不算好。望着其他人在田径场上挥汗淋漓,在自行车赛道上驰骋,在水中如鱼般灵活游动,我很不甘心。天天都是一个念头:我难道就是最后一名?幼小的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眼红与不甘中,埋下了一颗想要逆袭的种子。
从那之后,我主动请求加练。每次被基本训练折磨得生不如死时,就会想起那些令人眼红的场景,然后便咬着牙,做下最后一组体能训练。心底的那颗种子也渐渐萌发成小芽。有风有雨时,小苗依旧稳稳地扎根,慢慢地成长。通过不断的训练,我的体能进步显著,从一开始的个人训练,逐步融入集体。
连续几个寒暑假的训练,被高强度锤炼过的心愈发坚韧。2018年夏天,我被选中参加北体大的铁人三项比赛。那段时间,每天晚上,我都要与其他队员一同加练到九点半。回到酒店便是匆忙洗漱,倒头就睡。有时,疲惫的时间无限拉长,我的内心难免有所动摇,可训练时的每一次大喘气,划过额头的每一滴汗水都告诉我:不行,要再来一次!
第一步踏上赛道时,我便知已不能回头,那就放手一搏:田径是我的短板,只有在游泳与骑车中超常发挥才会有拔得头筹的机会。手腕上的打表计时器,滋滋发出刺耳的声音。跑完2公里后,我有些脱水。强压着按下急救键,我咬咬牙冲向了骑车赛点。心中那颗小苗扎根依旧,难道我就这点能耐?我攥紧拳头,任凭那汗水浸湿背脊,熬一熬,我要闯过去,我告诉自己。最后500米自由泳,水中的我早已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手脚的酸痛,我脑袋一片空白,却分明听到胸腔里的心砰砰跳动,热烈而澎湃。
比赛结束,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坐在运动员休息室里,脸上的汗珠滑落到下颚线边缘,时针嘀嗒走过——全国女子组第三名!听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不知如何形容,只是记得,那是汗也或者是泪的晶莹液体,稳稳命中汗巾正中央。站在摄像机前,我感到自己的表情很拘谨,但内心却是感慨万分,我知道,那棵经风历雨的小苗也早已拔节生长。
我就是这样的少年,秉着那颗坚韧的初心,在青葱岁月里,闯荡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标签:作文950字余晖落日少年星辰负壮手可褪尽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