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我参加了璩老师生命语文工作室的线上课例研讨。我们以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实录为例,探讨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明信步中庭,赏月畅聊。4月6日夜,一群热爱语文的朋友,隔着屏幕畅所欲言,在语文的世界里徜徉。
苏轼被月色吸引,于是唤上张怀明,去庭院中赏月。我们被余老《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吸引,于是聚在了璩老师生命语文工作室的线上课例研讨中,去品味、去探讨、去思考。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月色悄无声息地溜进了苏轼的小屋,见月光格外美好,正准备入睡的他穿上了衣服,推门出去。余老《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便如同那日溜进苏轼小屋的月色一般,让我们放下手头上的琐碎之事,不由得去读去品去研究。
首先,余老领着同学们走进苏轼的世界。《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仕途不顺时写下来的。品读这篇文章,如若不了解写作背景,那是无法理解短短的几行字所带来的魅力的。可是写作的背景究竟该如何交代,才算是恰到好处?在余老的授课中,给了我们很好地示范:背景的介绍不可忽视也不贪多,层层深入,重点突出。从苏轼讲起,抓住重点: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再谈到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再到苏轼的作品及名家的评价,肯定了在那一时期里苏轼的作品的地位。
其次,余老带着同学们熟悉课文。文言文重“文”还是重“言”?余老真正做到了文中有言,言中有文。重点讲解同学们难以理解的文言文注释,如“解”“盖”“相与”等。虽然《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十分简短的文言文,但有些词语会影响学生的品读。屋子建得再高,地基不打牢固,高楼大厦最终也会崩塌。可如果只是讲文言文知识,那就浪费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学生便难以感受到此文的美。因此,余老的文言文知识讲解总是那么“直击要害”,讲到的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会的不讲。一切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然后,余老引着同学们品读文章。整个过程离不开一个“读”字。先是“读出一点文言味道”,再是“读出一点夜游兴味”,最后是“读出一点复杂情愫”。怎么读,读什么,在这里就非常清晰了。从读通开始,进而读出味道,最后再读出情感。每一个环节的朗读,都让学生发挥极大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去挖掘去品味,在朗读中去抓文本,在文本中去品味作者的情感。
接着,余老帮着同学们分析文章结构。横向的背景梳理,纵向的课文品读,再进行横纵交错的结构梳理。起承转合是本文在结构上的亮点,余老从同学们所熟知的表达方式入手,继而引入起承转合的概念,再让同学们根据这一结构特点,将文章背诵下来。一节课有品读有探索有收获,
最后,余老与同学们一起鉴赏文中的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学生自由品析,老师加以引导,品读时让学生感受到处处都是在写月,老师总结时,让同学发现此处却无一个“月”字,同学们瞬间明白,什么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记承天寺夜游》是千古名篇,但余老的这堂课,拉近了我们和名篇的距离,整堂课学生都大胆而自由地表达,老师的每一个引导都将学生拉入了正确的方向。
苏轼当日是被月色所吸引,而我们,也被余老的这堂示例课所吸引,才有了对文言文教学的更深的思考。
步于中庭 如水空明
苏轼走出了小屋,约上张怀明一起,步于中庭,才发现如水的月光包裹着的夜晚是多么的美丽。我们因余老的课相聚在一起,细细品味着余老所授的《记承天寺夜游》,不禁为余老的课及余老的文言文教学而惊叹。
以余老的这次课例作为引子,蒋博老师、宋珍老师、杨玲老师、王虹老师、蒋超群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余老这次课例的高明之处。如宋珍老师先是谈到素读教材,深究一个“内”字:拓宽大语文视野,做有效的知识补充,深究文本章法,做有趣的思维激发。她罗列了几种常用的“变式阅读”法,即从表达方式、章法、心情变化的角度阅读。又讲到活用教材,勾连一个“外”字:发展自我,做沉静的教学;目光长远,做读写的引导者。
这些老师的分析,让我惭愧于自己浅显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心底里不禁暗自佩服。有那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他们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草一木,最终还能归纳总结并创新,一个细小的点,在他们眼中就是一片新的天地!
于是,我有了对文言文教学新的疑问,我向老师们提出了以下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老师都会布置学生们预习,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预习呢?或者从哪些方面预习呢?我们有时讲一篇文言文尚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文言文也能实现大单元教学吗?如果能的话,我们可以怎么操作?没想到,我的问题提出后,立马就有老师做出了解答:学生预习文言文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注释性批注,质疑性批注,感悟性批注。老师还举了她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另外,关于大单元教学,文言文也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多篇文言文共有的点,然后从不同的维度搭建框架。
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在老师的分析下,得到了解答,立马我的脑子里有了方向,有了很多思考!
一群热爱语文的人聚在一起,一起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奥秘,一起快乐地向前走着,从而也领略到了语文的魅力!就如同苏轼和怀明在庭院中散步时,用最纯净的心灵去细细欣赏着庭院中的美景,从而感受到了月色的美丽一样。
月色竹柏 “闲人”多矣
苏轼与张怀明游于庭中,见月光如水一般清澈,见竹柏婀娜多姿,却感叹,真正有心一道赏景的人太少了!参加这次工作室的课例研修,有幸听到老师们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和思考,不禁欣喜,原来真正有这么多人热爱着语文,且愿意用行动去探索语文的未知世界。
隔着屏幕,我看到老师们频频点头、认真笔记的模样,我听见老师们深入的见解、热烈的讨论,感动万分!工作5年,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一名新生儿,在好奇地打量着语文这片天地。曾经我也倦怠过,我也迷茫过,我也停滞不前过,但此时此刻,我又唤起了刚刚入职时的那份热情,那是对语文的热爱!是老师们给了我力量,不论是从教几年,他们依然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努力着,这样纯粹的热爱,真的太美好了。
苏轼笔下的“闲人”,是一群能在浮沉宦海里依旧守住心灵的美好,抬头赏月低头赏竹柏之人,是一群和他一样的坦然面对生活有着高雅情趣的志同道合的人,那样的人,在苏轼的笔下是“少”的。而在语文世界里的“闲人”,是一群不论处在何处,不论忙于何事,依旧能为了一个课例聚在一起,留给语文最纯粹的时间和最真诚的心,去追寻、去探索、去感受、去热爱语文的人。这样的人,让我在这次线上研讨会上感受到的,是多的。语文人,何其幸运!品语文,何其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