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回顾内容,结合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西游记》中“重复叙事”的特点。
2.精读文本,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效果,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3.比较阅读,在“重复叙事”中找到人物的变化,感受人物的成长。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但我们的西游之旅还远远没有结束。在《西游记》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数字,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
【预设】
八十一,九九八十一难;四,师徒四人;三……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最后聚焦数字“三”)
(板书:三)
二、回顾内容,感知重复
师:《西游记》中有哪些和“三”相关的内容?
【预设】
三个徒弟,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僧大战青龙山,三入无底洞,三清观大圣留名……)
师:在这些故事中都有“三”,但是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三”,在古代,“三”即是“多”,这也是文学创作中一种独有的概念,叫作“重复叙事”。
【屏显】(齐读)
图片
师:今天我们一起从“三”出发,聚焦“重复”,揭秘西游。
(板书:从“三”出发,聚焦“重复”)
三、精读文本,把握形象
过渡: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取经路途上,孙悟空和强盗有过“三次相遇”,在这三次遇见中,孙悟空分别是如何对待这些强盗的呢?如果你是唐僧,在这三次情境中,你会不会对你的徒儿念紧箍咒呢?为什么?
【屏显】
图片
1.【《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选文:
①……那人道:“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你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行者笑道:“将就看得过罢了!你们也打得手困了,却该老孙取出个针儿来耍耍。”……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
②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行者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③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浩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明确:会念紧箍咒。】
(1)野性未驯,“猴”性(妖性)未蜕,出手凶狠,冷漠,视人命如草芥,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强盗将悟空惹怒后,孙悟空将六个盗贼“一个个尽皆打死”,强盗的性命是“玩物”,剖衣服,夺盘缠,并且还将“战果”报告师父,以为可以得到唐僧的褒扬。此时的悟空根本不知道人与妖魔鬼怪的区别,别人的性命在他眼里不值一提。
(2)很自我,处事冲动,意气用事,不考虑后果:他是神通广大的妖,而六个小毛贼只是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给他造成伤害,他完全可以只给他们一点教训而不伤害他们的性命,但他选择的是将其“团灭”。
(3)心高气傲,不符管教:以“大王”自称;师父看到孙悟空杀生忍不住唠叨他,跟他讲道理,他却顶撞师父,受不得一点指责和批评。
2.【《西游记》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选文:
①好大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行者放下包袱道:“列位长官,不要嚷。盘缠有些在此,包袱不多,只有马蹄金二十来锭,粉面银二三十锭,散碎的未曾见数。要时就连包儿拿去,切莫打我师父。古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此是末事。只望放下我师父来,我就一并奉承。”……
②大圣走上前,轻轻的拿起,丢一个蟒翻身拗步势,笑道:“你也打得手困了,且让老孙打一棒儿,却休当真。”你看他展开棍子,幌一幌,有井栏粗细,七八丈长短,荡的一棍,把一个打倒在地,嘴唇揞土,再不做声。那一个开言骂道:“这秃厮老大无礼!盘缠没有,转伤我一个人!”行者笑道:“且消停,且消停!待我一个个打来,一发教你断了根罢!”荡的又一棍,把第二个又打死了,唬得那众娄罗撇枪弃棍,四路逃生而走。……
③行者道:“别个都散了,只是两个头儿在这里睡觉哩。”八戒笑道:“你两个遭瘟的,好道是熬了夜,这般辛苦,不往别处睡,却睡在此处!”呆子行到身边,看看道:“倒与我是一起的,干净张着口睡,淌出些粘涎来了。”行者道:“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八戒道:“人头上又有豆腐?”行者道:“打出脑子来了!”……
④……攥着铁棒,望那坟上捣了三下,道:“遭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⑤行者近前道:“老官儿,似这等不良不肖、奸盗邪滢之子,连累父母,要他何用!等我替你寻他来打杀了罢。”……
⑥那长老忽听得喊声,回头观看,后面有二三十人,枪刀簇簇而来,便叫:“徒弟啊,贼兵追至,怎生奈何!”行者道:“放心!放心!老孙了他去来!”三藏勒马道:“悟空,切莫伤人,只吓退他便罢。”行者那肯听信,急掣棒回首相迎道:“列位那里去?”众贼骂道:“秃厮无礼!还我大王的命来!”那厮们圈子阵把行者围在中间,举枪刀乱砍乱搠。这大圣把金箍棒幌一幌,碗来粗细,把那伙贼打得星落云散,汤(dàng)着的就死,挽着的就亡;磕着的骨折,擦着的皮伤,乖些的跑脱几个,痴些的都见阎王!……
【明确:会念/可能会念/会念,但不像第一次那么坚决】
(1)依然嫉恶如仇,心性高傲,嚣张狂妄。
(2)处事更加谨慎,小心:当唐僧在盗贼手上,不清楚具体情况时,便化作小和尚的模样,没有正面和盗贼交手,解决问题不再像之前一样简单粗暴。
(3)有了人的思维判断,知道“父慈子孝”的人伦观点。
(4)爱憎分明,方式依然是以恶制恶,但是不再赶尽杀绝:在盗贼的挑衅下,打死了两个为首的强盗,放走其余强盗;当同一伙强盗再次找上门挑衅,悟空才将贼人打得星落云散,又将杨老儿的逆子也杀了。
3.【《西游记》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蛰,圣显幽魂救本原】选文:
①好大圣,束一束虎皮裙子,抖一抖锦布直裰,走近前,叉手当胸道:“列位是做什么的?”贼徒喝道:“这厮不知死活,敢来问我!你额颅下没眼,不认得我是大王爷爷!快将买路钱来,放你过去!”行者闻言,满面陪笑道:“你原来是剪径的强盗!”贼徒发狠叫:“杀了!”行者假假的惊恐道:“大王,大王!我是乡村中的和尚,不会说话,冲撞莫怪,莫怪!若要买路钱,不要问那三个,只消问我。我是个管帐的,凡有经钱、衬钱,那里化缘的、布施的,都在包袱中,尽是我管出入,那个骑马的,虽是我的师父,他却只会念经,不管闲事,财色俱忘,一毫没有。那个黑脸的,是我半路上收的个后生,只会养马。那个长嘴的,是我雇的长工,只会挑担。你把三个放过去,我将盘缠衣钵尽情送你。”众贼听说:“这个和尚倒是个老实头儿。既如此,饶了你命,教那三个丢下行李,放他过去。”……
②众贼听说:“这个和尚倒是个老实头儿。既如此,饶了你命,教那三个丢下行李,放他过去。”行者低头打开包袱,就地挝把尘土,往上一洒,念个咒语,乃是个定身之法,喝一声:“住!”那伙贼共有三十来名,一个个咬着牙,睁着眼,撒着手,直直的站定,莫能言语,不得动身。……行者道:“师父请下马坐着。常言道,只有错拿,没有错放。兄弟,你们把贼都扳翻倒捆了,教他供一个供状,看他是个雏儿强盗,把势强盗。”……
③行者请唐僧坐在上首,他三人各执兵器喝道:“毛贼,你们一起有多少人?做了几年买卖?打劫了有多少东西?可曾杀伤人口?还是初犯,却是二犯,三犯?”众贼开口道:“爷爷饶命!”行者道:“莫叫唤!从实供来!”众贼道:“老爷,我们不是久惯做贼的,都是好人家子弟。只因不才,吃酒赌钱,宿娼顽耍,将父祖家业尽花费了,一向无干,又无钱用。访知铜台府城中寇员外家资财豪富,昨日合伙,当晚乘夜雨昏黑,就去打劫。劫的有些金银服饰,在这路北下山凹里正自分赃,忽见老爷们来。内中有认得是寇员外送行的,必定身边有物;又见行李沉重,白马快走,人心不足,故又来邀截。岂知老爷有大神通法力,将我们困住。万望老爷慈悲,收去那劫的财物,饶了我的性命也!”……行者欲将这伙强盗一棍尽情打死,又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只得将身一抖,收上毫毛。那伙贼松了手脚,爬起来,一个个落草逃生而去。
【明确:不会念】
(1)处事的方式更加温和、成熟:当强盗想要他身上的钱财时,他并没有一棍将强盗打死,而是用了个“定身之法”,让三十多名强盗动身不得,了解情况,给盗贼解释的机会。
(2)更加理性,思路清晰,有了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
(3)处事考虑后果,考虑唐僧的内心感受、考虑佛家劝人向善的初衷: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怕师父怪他伤人,饶恕了那些人的罪行,有了慈悲之心。
(在精读文本这个部分,依次分析“三次相遇”的选文内容。三次情境学生都可以选择念或者不念,答案可以多元,但是一定要结合文本说明选择的原因,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同步板书。同时老师需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到文本当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的描写,适时的加入朗读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把握不同情境中孙悟空所展现出来的形象特点,从“三次遇见”中看到悟空的变化。)
四、比较阅读,感悟成长
过渡:“三次相遇”,看似是相似的情节,但是回看这三次遇见,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变”都藏在了这些“不变”之中,今天大家也都做得非常好,关注到了这些重复细节当中的变化。
(板书:变化)
师:那悟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预设】
1、紧箍咒的束缚,规矩的约束,紧箍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师:紧箍咒的惩罚给孙悟空带来了外在的约束和警示,但是最后紧箍还存在吗?
(明确:没有了,消失了)
(师引:为什么消失了?)
(明确:因为自我的控制已经完全战胜了外界的约束……)
2、师父唐僧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迂腐,有懦弱,但他仁慈善良,温柔敦厚,忠贞笃诚……
3、自己内心的选择
【屏显】
图片
师:孙悟空由幼稚走向成熟,从妖蜕变成佛,外在的约束和引领固然重要,但最终走向何方还是取决于他的内心。他选择了唐僧,选择人性,选择成佛。金箍棒越来越掌控在他自己的手中,不再只是手中的武器,更是定心、修心的法宝,他终于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大圣,成为实至名归的斗战胜佛,成长为真正的王者。
(板书:成长,同时在“三”的基础上完成“王”)
五、课堂小结,方法归纳
《西游记》不仅仅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更是一部成长史。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定,路虽远,行必至!
今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悟空的成长给我们带来的启发,还收获到了很多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总结阅读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这些方法在西游的世界里继续探秘。
(副板书:关注重复叙事;比较阅读;精读与跳读)
六、板书设计
图片
从“三”出发,聚焦“重复”
——《西游记》推进课教学反思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 刘灿
《西游记》是经典的传世之作,是国人家喻户晓的一部著作,吴承恩笔下师徒四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上影视作品的传播,很多故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为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板块推荐的必读书目,其中曲折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让它有着其它文学经典所无法比拟的激趣作用。
在这次推进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对一些经典章回的内容进行复述。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取经这一路上好像都在上演一些重复的故事,比如妖魔出现之前,师徒四人被山挡住,唐僧害怕、八戒挑唆、悟空向神仙求救等等“套路”都是连续出现的,无非就是遇怪和打怪的过程。故事架构上的重复性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是把握大致情节,缺少深入思考,从而在阅读后期意兴阑珊;同时,忽略对关键细节的研读,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不立体,单一化,标签化等等。
但是看似不断重复的“八十一难”,实质上是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重复叙事的结构,在中国小说叙事中很常见。例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水浒传》中的施恩三入死囚牢、宋江三败高太尉等,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内涵的体现。所以希望能借助这一堂推进课,通过研读思考《西游记》中的“重复”,聚焦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变化和成长,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重复叙事,深入阅读,掌握相应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总体来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前预设的重难点都有所突破。首先,整体回顾,用一个特殊的数字导入,关联文本中与“三”相关的情节,回顾文本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重复叙事”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浓厚。接着,精读局部,选择三次相似的遇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文本细节,同中求异,通过比较观照,关注到重复叙事中的人物的变化,把握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同时,在精读环节,设置了一个相关情境,“如果你是唐僧,在这三次对待强盗的情境之中,你会不会念紧箍咒,为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文本,在情境中思考,阅读更深入,分析更细致。最后,回归主旨,总结方法,抛出问题“孙悟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看到重复叙事对于展现主旨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此次教学设计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缺少“读书声”,在精读文本部分,其实是设置了朗读环节的,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尽快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减少了朗读的频率,且方式单一,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少了一些“味道”;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师生对话,需要引导生生对话,让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要进一步关注拓展延伸,注重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迁移到其他小说的阅读当中,而不仅仅是《西游记》这一部作品。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整本书”的厚度也不是有限的课堂时间能够承载的。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值得我们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