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久仰大名的新朋友,他写的语文二字伴随我们七载有余,咱们课本上的“语文”二字就出自他的笔下。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二、初识“二三”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后来请他的先生给他改名,名秉臣,意为秉承爱国之志,用一己之力改变国家之命的臣子,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随后清廷已没,无君哪来臣,遂又改名为圣陶(“圣人陶钧万物”),这个名字便伴随了叶老一生。改了两三次名的叶圣陶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三、概括“二三”事
1.齐读标题,你可以得知哪些信息?
“先生”可见其学识之广博,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可见其二者之间的师生关系,如:臧克家称闻一多为先生,萧红称鲁迅为先生。
“二三事”写了叶圣陶先生一些零星片段的事情。
2.略读文本,梳理主要事件。
略读方法:
(1)遇到与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
(2)注意每一段的首句,快速把握段意。
主要事件:
(1)描标点:“描”可见叶老耐心细致,一丝不苟;
(2)修润文章:“不耻下问”,透过这温暖的话语,诚恳的举止,可见叶老待人宽厚,谦逊的品质。
(3)真诚送客:其中的动词、副词、数词,可见其热情待客,礼数周全,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4)及时复信:“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可见其对朋友的重视珍惜。信中所提及的“悔恨”“悲伤”如何理解?引出“十年来的社会现象”:“1966年,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各个省编的课本叫做《政文》,等于是取消了语文课。文革中一点一滴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叶老一篇不漏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也出门看机关、学校张贴的大字报。回到家中,他不做声了。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不说话。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他开始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自己的处境已是如此不易,还能体恤朋友的情形,可见其仁慈之心,仁厚之情。这就如杜甫身居茅屋还在吟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人后己的情怀。
(5)谈写文章:有何主张?“写文章,即像话。”——像话的文章“不像话”,是话的文章才“像话”。可见其待文之严格。
(6)删废字:别人常忽视的,他竟关注到,可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7)规范“做”和“作”:如何使用?“叶老作为教育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见其心思之严密。
四、归类“二三”事
1.全文记叙了七八件事情,为何以“二三事”为题呢?有何用意?
2.哪两三个方面?找出过渡句段,朗读,把握全文的结构及思路。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五、读懂“二三”事
文章写两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列举了七八个事例,是否不符合叶老简洁文风的主张呢?能否删去其中的一个事例?以第三段为例,能否将描标点或修润文章删去?小组讨论,说出理由。
明确:事无大小,他都同等对待;人无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场所之别,他都一以贯之。因此,作者赞他是“单一的儒”“确是为人师表”。
六、感悟“二三”情
1.朗读“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饱含怎样的情感?作者写此文仅为表达赞美与敬佩之情吗?
2.“双层的悲哀”:以乐衬哀,倍增其哀,喜气祥和的鞭炮声为先生去世的消息笼上了“双层的悲哀”;像叶老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而有意或无意写得不像话的人却越来越多。“深重的苦心”:叶老的业绩之大,苦心之深重,他的去世不仅是张中行个人的痛失,更是我们大家的遗憾。
七、寄以“二三”字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不妨提起笔来,写上二三字,来缅怀这至真至善至美的叶老吧!提示:事迹精神,巧妙融名,采用第二人称。
预设:“您谨严律己,以身作则,是教育的灯塔引领我们向前;您宽厚待人,虚怀若谷,是一座丰碑令后人永远仰止。圣人先贤之德,陶冶后辈之魂。至真至善至美之人,动人动情动容之文!”
(该课例论文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