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读课文言文阅读课例《愚公移山》

2024-04-13 16:30:44 潘敏 郭益平 杨玲 阅读:

【话题探讨】

“主问题”教学法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都把目光投到了“主问题”教学方法上面来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主问题”教学法,对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主问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问题或话题,它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部编版的语文教材编排非常灵活,“主问题”教学法对我们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们要有整体意识,我们要熟悉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哪。其次,我们要有文本意识,要摆脱对教参和教辅资料的依赖,要回归教材,潜心研读文本,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去体会,去品味,去精心设计主问题。我们还要有主导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点燃、点拨、点评的作用,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扎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益阳市龙光桥镇中心学校,潘敏)

“主问题”教学法绝不是对教师教学的简单缩减,而是让教师精益求精,养成与文本、与学生、与课堂对话的习惯。

1.它要求教师对文本内容以及相关出处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通过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来准确地抓住文本关键,进而得出“主问题”。

2.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情,进而设定难易适中的“主问题”,并能根据不同的学习进程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3.它要求教师全面驾驭课堂,在学生自学、交流、展示、质疑等活动中,能提供有效帮助,并能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推动课堂向深度、向广度或向高度发展。

(益阳市龙洲中学,郭益平)

教学反思

文言需要诵读,课堂需要聚焦

——执教《愚公移山》所得的经验

益阳市赫山区万源学校 杨玲

向省里选送《愚公移山》这个课例,聚焦文言文阅读“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教学现状,借用学生的话来说,“非常勇敢”。所以,我在反思中拒绝了“亮点”这样“温和”的字眼,郑重地使用了“经验”。

经验,可以复制和推广。

聚焦于课例中的教学方法,个人认为,突出“诵读法”和更新“串讲法”,是经验。用“有任务和要求”的诵读,来提升文言语感,把适机追问、相互答疑和对应的诵读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串讲”。

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更需要“书读百遍”,可总看不到“其义自见”。这与诵读任务和要求不明确及教师“串讲”不精当有关。

紧扣寓言中的“人•事•理”这个主问题,安排了朗读。

第一轮读,任务是“找到人物对移山的态度并简析”,与此对应的要求是精准地读出表明态度的关键词句。学生找到的诸如“惧其不已也”“笑而止之”“跳•往助之”“聚室而谋”“杂然相许”“献疑”“感其诚”等,都是重要的“脚本”,利用这些提示,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轮读,任务是“找出两个对比鲜明的人并背诵”,与此对应的要求,除了“熟读”,还应该读得“有感情”。以声传情,离不开重音词、语速、语调和语气的处理。课例中,有个孩子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通来对比其妻和智叟,冲散了我原本聚焦“愚智辩论”的预设。而且,这样的“侃侃而谈”正是文言文“废于清议”的迹象,我必须让它“生于章句”!

于是,我截取了其妻和智叟的话,追问两处话语中相似句式和不同态度。追问,追出了“精彩纷呈”。学生找到了“以……力”,前者以“君”尊称,后者说“残年余力”,语带鄙夷。学生发现了,两处句子都使用了“曾不能”和“如……何”的句式。前者将人与山比较,指向移山之难,后者说愚公奈何不了山中草木,强调的是愚公年老力衰。还有学生指出,“其”放在“如……何”的前面,使句子非表疑问,而是强调反问语气。

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转换角色读人物语言的练习。重读“焉置土石”“甚矣”“不惠”等词,拉长“其如土石何”中“其”字尾音,区分疑问语气和反问语气,这些诵读技巧的应用,变得自然而然。同时,其妻对移山的关切、担忧、深思,智叟的傲慢、尖酸、刻薄,都不需“清议”,而是化在“生于章句”的诵读中。

第三轮读,任务是“找寻人物对话背后的心理”,与此对应的要求,不止于“语言”“思维”,还要引向“审美”和“文化”。“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愚公”,学生言之凿凿说愚公蠢,再次打破了我的预设!

我顺延学生的思路分析了智叟的心理,追问:愚公又为什么说智叟思想顽固呢?我觉得此处是有必要“串讲”的。由两人的观点,到两人对“事”的分析,再聚焦智叟和愚公争论的本质,是对“人力和自然力”的认识这个“理”。教师这样层层“串讲”,才能避免学生在故事表层原地打圈圈,才能将浅显“小故事”背后深刻的“大道理”引出来。

课例显示,这样的“串讲”是有效的。

再议愚公形象,学生没有讲出我预设中的“不畏艰险”“心志坚毅”“目光长远”。一个孩子说“愚公是有大智的”,我欣喜地抓住了这个预设外的“智”字,并板书。接着有孩子受了启发,说“愚公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让我更欣喜地提取了“勇”这个字。“明知不可为而为者,是为勇者!”说出这个句子时,我和孩子们都觉得好痛快!再回到“搬家”之说,有孩子生发观点:他是仁义的。“仁”字被板书。我将“智”“勇”“仁”串讲起来,又顺势追问:愚公如此智慧、勇敢、仁义,为何还被叫做“愚公”呢?学生竟然联想到了《陋室铭》,“陋室”的名字和“不陋”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课堂由此及彼,由表而及里。

文言需要诵读,课堂需要聚焦。以上,姑且妄议为执教《愚公移山》的“经验”。经验,源于反复实践。这份实践的指导,来自教材的编排体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等,提供了精到的“助教和助学系统”,教者若能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多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并依此生出有效的教学举措。

肖培东老师在《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中说,“文言文教学要实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是高境界。”学生也说到了,文言文学习要面对“难”和“懒”两座大山。愚公移山,毕力平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是勇者之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只为福泽子孙,是仁者之心。自然伟力有限,人力虽弱却无穷,目光长远,辩证看待,是智者之思,是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借《愚公移山》课例所得,聚焦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深研诵读之法,用好串讲之法,连通文言文简洁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需要语文教师静心求索和躬身实践,我将为此继续努力。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