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2024-09-12 08:05:37 刘文静 阅读:

【教学目标】

1. 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通过多形式朗读、品析关键词句等方法,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

2. 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难点】

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赏析,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法国作家莫泊桑凭借359个精彩故事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那莫泊桑讲故事到底有何绝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我的叔叔于勒》,向大师学习如何讲故事。

二、赏故事情节设置之巧妙

1.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想请一个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讲讲这个故事。

用一个“动词+于勒”的形式概括。(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概括,完成板书)

副板书:盼—赶—赞—遇—躲

引导: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那作者为什么要先写“盼”呢?

(副板书:悬念)

引导:“盼”“遇”“躲”是当前发生的事情,而作者在叙述当前发生的事情时巧妙引入回忆——“赶于勒”和“赞于勒”,这在叙述顺序上叫什么?插叙,插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副板书:插叙)

2.除了巧设悬念和插叙外,你们还能发现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特别巧妙或者有意思的地方吗?

预设: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板书。

巧合:“船上偶遇于勒”这个精心而又意外的巧合掀起了故事的高潮,巧合让故事如此扣人心弦。

铺垫:船上偶遇的巧合是由哪个情节引发的呢?二姐的婚事,二姐的婚事又与什么紧密关联呢?于勒的信。由此可见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船长的话补全了于勒的人生轨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其实对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烘托、铺垫的作用)。

伏笔、照应:充满矛盾的“福音书”为下文遇见落魄的于勒埋下了伏笔。

对比:态度的对比,环境描写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形成了情节的波折。

……

3.小结:莫泊桑通过巧设悬念、运用插叙、巧合、埋伏笔等(板书“……”)将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也启示我们,讲好故事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法令情节一波三折。(板书:多重手法起波折)

三、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

过渡:故事中不仅有曲折的情节,也有生动的人物。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便是菲利普夫妇,在“遇于勒”中,他们的性格鲜活展现。大家看——

1. 示例:(屏显)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加粗的字词,这些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先生怎样的心理呢?父亲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不安呢?

预设:

没有亲人相见的欢乐,只剩发财梦破碎的恐慌与悲凉。追问:从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先生怎样的特点?(爱财胜于亲情)

让我们化身为菲利普先生读出他的惊恐不安。(生读、师范读)

2. 活动:

20至47节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描写,选一处你特别有感触的地方,揣摩人物心理,通过朗读或表演展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提问,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性格。

预设:第22节:

(1) 父亲为什么坚持要请大家吃牡蛎,是无法抵挡牡蛎的美味吗?

父亲买的只是牡蛎吗?买的也是什么?一种身份,一份虚荣。

(2)从中,我们看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

第23节:

(1) 母亲为什么很不痛快?是真的关心孩子的教育,穷养男孩吗?

(2) 由此,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人怎样的特点?关键词:虚伪

(3) 朗读指导:前一句语速稍快,语气稍重,读出很不痛快的感觉;后一句语气稍柔和,看似亲切,重读“用不着”。

注:如有学生提到体现了母亲的节俭,顺势引导分析

……

3.小结: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力冷酷,唯利是图。文中有这些直接评价的字眼吗?莫泊桑刻画人物总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的,他不是贴标签式的反复诉说,而是让人物的言语动作自然地展现和表露,不动声色却震撼人心。

(板书:生动描写显个性)

4. 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透过菲利普夫妇,作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副板书:金钱至上)

四、析故事叙述视角之高妙

过渡:在灰暗的现实中,幸好还有一抹亮色,这一抹亮色是谁呢?

1.“我”对于勒的态度和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找出最能表现“我”对于勒态度的一处细节来谈谈。

引导:这三句话意思是相同的,那为何要重复地说呢?“父亲的弟弟”好像是对谁说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齐读这句话,读出既同情又困惑的复杂情感。

2.既然如此同情于勒,为什么不向父母提出“接叔叔回家”呢?为什么是“默念”而不是“大声说”呢?

(屏显第1、2节)哪些词语特别凸显出家境的贫困?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品析语言)

预设:

(1)副词的使用(“并”“刚刚够”“非常”等);

(2)第2节中分号的使用(分门别类,突出强调贫穷限制了一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爱情和婚姻,却唯独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要用叔叔的钱来置一所别墅);

(3)动词的精准:

“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可不可以改成“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答应的”呢?为什么?

若瑟夫对父母的艰难、家庭的贫困看在眼里,因为理解,所以沉默。这里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的辛酸。(板书: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如果此时若瑟夫不再沉默,而是大声说出心里的想法,你觉得他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用一两句话来表达。

(屏显:“我”想对父母说……)

4.同学们说出了若瑟夫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而这些话实际上是谁借若瑟夫之口说的呢?——莫泊桑。

若瑟夫对金钱对成人社会中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破坏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和感受,他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他并不认同父母的无情却也同情父母的悲苦处境。这种客观的呈现,真诚的表达,让小说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剖开给人看,却把评判权交给了读者。没有孰对孰错的是非判断,莫泊桑意在展现真实而丰富的生活,让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去体悟。小说真正的价值也正在于启迪生活。正如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曾说:读他的作品,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都是发人深思的。

5.小结:莫泊桑对叙述视角的选择可谓高妙,他借若瑟夫之口,既表达了对像于勒一样的贫苦的人的同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像菲利普夫妇一样的小人物的辛酸,从而让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厚。不只停留在对拜金人性的简单批判上,而是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板书:精妙视角丰意蕴)

五、课堂总结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收获是丰富多彩的。希望今后同学们在阅读小说时,不要仅满足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来讲的——关注叙述的艺术。(板书:叙述艺术铸经典)

屏显: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讲述的故事同样重要。

——托马斯·福斯特

齐读:(板书)向大师学习到的讲故事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看”与“被看”的故事,这当中有“四层看”:菲利普夫妇看于勒,若瑟夫看于勒,若瑟夫看父母看于勒,还有作者莫泊桑看整个故事。其实,我们的课文只是小说节选,大家课后再去阅读小说的完整版,看你会有怎样的“看”。(作业完成后发至班级语文学习交流群)

(该课获得了2019年“一师一优课”的部级优课)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