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乡下,门口有一棵桃树,它给我留下特别的记忆,是我至今的良师益友。
听爷爷说,桃树不但有驱邪避灾的作用,而且能接祥纳福。对此说法是否可信,我没了判断,但看爷爷说得认真的样子,我只有微笑。
按照女孩子的标准,这棵桃树长得不算好看。弯弯曲曲、皱纹深深。摸上去,手感更是不好。如果不小心,有一种莫名的小刺刺得你生疼生疼。
我虽女生,但调皮起来,男生也望尘莫及,这样就免不了经常挨揍。
大概是偷了邻家的杏子吧,这一次给爸爸妈妈丢脸了,据说他们下班后要严惩我。可是他们下班后,无法找到我的身影。
天色渐暗,他们越发着急。
“昕儿,你在哪?你出来爸爸保证不打你。”爸爸的声音越来越焦虑。
我才不信呢,我有教训,我有经验。我伏在桃树的高处一动不动,这时桃树深深地皱纹并不刺手,它的弯弯曲曲也不再难看了。
爸爸妈妈仍在四处寻找、呼喊,天更黑了,风把桃枝摇得更响,好像我是它的多余,它要把我扔下去。这掉下去怎么办?好怕啊,好怕!我抱紧树干,小声地哽咽着。
电筒光,终于寻声照到我的脸上,我没有害怕,反而感到有了安全、有了着落,很平静、很温暖。
“慢点,慢点,不可以松手,慢慢往下滑……”爸爸温柔的指挥声覆盖了妈妈的责怪和叹息。
非常奇怪,这次没有挨打。妈妈抱紧发抖的我,眼泪簌簌而落。
第二天上学去,我伫立于桃树边良久,发现它多了几分温存和稳重了。“谢谢你,我的桃!”
这是孩提的记忆:尝到了杏的酸,闻到了桃的甜。
举家搬迁异地,爷爷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棵半大不小的桃树,难道爷爷知道我的心思?还是爷爷也有恋桃情结呢?
这到处水泥建筑的市郊,有这么一棵桃树,简直就是大家的宝贝!大抵由于大家的宠爱,这棵桃树茁壮成长、越发葱郁。
夏天来了,骄阳似火。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赶路的人,站到它高大的身体下,谈天说地,笑声朗朗。他们不愿去近在咫尺的车站,乐意在桃树下享受清凉,闻着桃儿的甜香。
路过的人口渴了,爷爷摘个桃给他们解渴;当我把鲜红的桃送到我们认为需要的人手中,爷爷点头微笑,满脸幸福。
“给你们钱,这是你们家种的。”不少人重复着这一句话。
“没关系,南京地铁还有糖果车站呢。”我乐此不疲地摘着熟的桃,赠送给面上含笑的他们。
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一个人主动摘桃的,都接受着我一家人有时间的分发。我家的桃,年年丰收,从未卖过一分钱,但我们享受了一个又一个非常清凉、纯朴、快乐的夏天。
然而,就在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狂风暴雨来了。仿佛是洗劫,又像在屠戮。黑云压城,洪水肆虐。大家都躲在室内,唯独我一家人为了保护桃树冲进了雨幕中。我们用绳子把桃树拴好,然后把另一头系在电线杆上。我们成了落汤鸡,估计狂风暴雨不能把桃树怎么样。
我们发现电线杆倒了,桃树连根拔起。桃树所有的根须被雨水洗得稀疏苍凉,没有了一点生命气息。我差点哭出声来。
“我们可以把它再栽回去,有可能还能活起来呢!”爷爷认真的说。
“不可能吧,它的根都断了,它流血了,它好痛。怎么能活过来呢?”我哭着说。
“哭有什么用。不试试怎么知道!”爷爷固执地说。
大家同意了爷爷的意见,经过一个下午我们又把桃树栽了回去。桃树上的叶子全都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了。看上去真的有点酸楚。
栽过后,家人记得就去给它浇浇水,没有对它的“活”寄予什么希望。
我过了一个星期,才有空回去看它。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桃树的枝干上长出了几株嫩叶,大枝丫和小枝丫的接壤处生出生命的翠绿。
它活了!它真活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家里人争先恐后地去看桃树,“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桃树终于活过来了!”爷爷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从那天后我们一家人更加细心地照看桃树,桃树也在不断顽强地生长着。光秃秃的枝干变成了一大片翡翠树叶装饰的树枝,弱小的身体逐渐强悍起来。这既是对家人精心照料的回报,又是对生命力顽强的诠释。
我们常常梦中对话——
“感谢你们一家人对我的好,我会更加强壮,结出更大的果。”它面带笑容地说。
“你是我的朋友,我的骄傲,谢谢你给我做了榜样。”我喃喃自语,有时半夜里笑出声来。
现在进门出门和桃树打招呼,拍拍它的身,甚至和它贴贴脸,已经成为我的习惯。看到它慢慢长大,青春勃发,我闭上眼,似乎在它的绿叶间又看到青里泛白、白里透红的仙桃。它又在给人们遮风挡雨,分享果实。
我好高兴,我有这样桃树朋友!它教我奉献,教我坚韧!
名师点评:作者思维质量较高,悟性尚可,进步明显。就本文而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一、选题积极,健康向上。由桃树的奉献和生命力的顽强引发出高质量的思考,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需要的。二、构思奇特,欲扬先抑。先写桃树的丑陋,然而,“我”就藏于这丑陋之中幸免被打。写出情感变化合情合理,和桃树成为好友也在情理之中。文章能写成这样得益于作者极强的领悟能力。三、细节感人,意蕴深厚。小作者的笔力超过了她实际的年龄所达到的高度。前面的“躲”中见奇,收获了不一样的收获;其间的“夏日赠桃”有意埋下了“驱邪避灾、接祥纳福”的伏笔;文末的“起死回生”将作品的意境推向高潮,较好地回应了文题——“杏酸,桃儿甜”。 本文非但中小学生值得细嚼、好好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我们的学生家长也应该认真读几遍,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