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圈子”文明850字

2024-04-14 15:06:56 刘泓昕 850字 阅读:

中华文明是个“‘兜圈子’文明”。

见过中国的园林么?进了宅门你是望不到正屋的——倒是会先看到一座假山。绕过假山,推开屋门,这下总可以看见主人了吧?却又不,你眼前立了一架精致的屏风。

婉转缠绵,欲说还休。中国的建筑如此,中国人说话也如此——而且早就如此了。当初孔丘先生编写《春秋》时就是这样:他心里头儿有什么想法,肚儿里头有什么牢骚,从来不痛痛快快、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寓情于两三字间,喻理于三两句间。我们后来人啊,管这叫“微言大义”。

乡下过年时,有人会站在屋子门口招呼你进去喝一杯——你可且慢,也许他没真想招待你喝酒,只是打个招呼呐!您也别说他虚伪。大家这样做也是为了表示尊重。不然一句干巴巴冷冰冰的“过年好”实在不够味儿。

这也没办法——谁叫中国物产丰饶、风调雨顺呢?气候温和便适合农耕,农业发达就承担得起高密度的人口,人口稠密就使得人的生活中“他人”部分占比大,就使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密切,人际关系更加多样复杂。

可这人啊,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与同类特别和谐相处的物种。蚂蚁就不一样,它们可是生物界的“团结模范”,可这称号是以抹消每一个个体的差异为代价的。人类有独立的思想、见解、观念,就仿佛一块有棱角的石头,很难互相之间像枘凿一样严丝合缝,于是有摩擦、有分歧、有争端。为了个体间和睦相处,中国人更形成了一个“兜圈子”的文明。大家说话做事都不要带刺儿,圆润一点,“以和为贵”。由“锋芒毕露”到“圆润有余”的境界,于文明是发展,于个人而言便又是成长,即融入社会。

“君子和而不同”。中国人在保持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最后包容差异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一个“和”。这也就是中华文明能在几千年风雨中屹立的万千原因之一。

中华文明原本就是个讲究“中庸”的文明。中国人擅长兜圈子,喜欢兜圈子,对此还颇有心得。这不过是因为中国人希望能够在允许不同的前提下谋求更广泛的和平。兜几个圈子,往往能避免极端与偏激,减缓一些偏执与偏见。

唉,绕了一个这么大的圈子,我们又回到了开头谈的点来了。

【点评】

“直说吧,别逗圈子了。”平时我们总觉得“兜圈子”不是直截了当,不好,于是往往有这等要求。本篇却以“兜圈子文明”为题,对于中国文化里头,从建筑到社会交际的种种“兜圈子”加以肯定,并分析其理由,在于“农耕文明”的培育;最后归之为“和”与“中庸”的文化。小作者是娓娓谈来,读者便可轻松读来,读着读着,不觉颇有几分道理,也不能不佩服小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一些了解与理解。

标签:是个文明见过中国中华园林兜圈子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