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世界为眸

2024-09-10 22:13:59 文题网 阅读:

提及科学,萦于脑海的词汇总离不开“理性”与“未来”;若言及人文则反之,“感性”与“人性”是它的标签。而我们的生活则是科学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共融体,如同翠蔓同枝,枝杈相绕不可分割。

诚如我们日常对这两个词汇的印象,它们确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面。而存对立便存统一,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其立足点都是相同的,那便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以显微镜发明的故事答复质疑他火星科研项目的修女,光学器件的制造看似与瘟疫疾病的救治风马牛不相及,可显微镜的发明却成为医学进步的里程碑,成功为瘟疫治疗寻找到了突破口。所以造福世界的方式有很多,解决饥饿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赠与金钱与粮食,而对宇宙太空的探索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此二者虽立足点不同,而目的俱是为造福人类付出努力。

由此观之,唯有以关注当下之姿着眼于未来,才可真正造福于人类,造福于世界。

观长城绵延万里,长龙蜿蜒盘踞好似图腾煌煌,昭示着华夏文明圣火千年不灭,是整个地球于宇宙中最为耀眼的记号。这长城由血汗铸就,曾燃千万烽火以抵御外族入侵,保得国土完整,万民长安。此中蕴含的先人智慧与华夏民族的坚韧为世所惊,是以成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亮色。

古有贤者知为人君者当远目,故修筑万里长城使江山平定海晏河清。或有时人不解,只当君王暴戾,若以修筑长城之资财济民可得多少颂圣之词,却忽视了个中最为重要的因由——扶民济世固然重要,可唯有此后百年社稷根基稳固,黎民才可真正远离战乱之苦,坐享当世太平。

科学的观念与人文主义的交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手段。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深受启蒙运动思潮影响,以“自由、平等”为仰,坚信着民主与共和的崇高理想。纵使平生坎坷不曾展眉,又饱受耳聋之痛,他仍然走在反封建求自由的路上不言放弃,因为他深知封建制度必将被一种更为科学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封建独裁者的刀俎无法伤害到他向往着科学理性的社会制度的灵魂,他琴键如刀直入封建主义者的心脏,一曲《第九交响曲》惊才绝艳,如自由之水浩浩汤汤,又似革命者灵魂深处的声声呐喊。那荡涤灵魂的乐音唤醒了万千封建牢笼中的困兽,他们揭开黑暗之幕,为被教会与封建皇权奴役了百年的德国赢得一个更为民主科学的社会。

科学与人文决不可偏信一隅。若只重视人文丧失了理性,社会必将失去其公正性与道德尺度;而若只重科学,不重视人文关怀,则世界将成为冰冷的杀戮之地。

公元前五世纪兴起的智者学派开始意识到人对于世界的作用,而非全部寄托于对神的膜拜信仰,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观点。这无疑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而在人文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这本该是进步的思想却渐渐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当有一天人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人们过于遵从自己的本心,理性、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力便大大降低,甚至不值一提。于是犯罪事件激增,道德被打着自由幌子的作乱之人践踏,社会一时混沌不堪。缺乏了科学指引的社会失去了共同的原则与标准,必将引起社会的混乱、文明的破坏

而二战期间核武器带去的鲜血又使科学与人文的辩论推至顶峰。随着科学的逐日进步,核武器以可毁灭万物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这无疑是科学的胜利,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若用于战争中可轻易得胜,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必为世界主宰。一时人心惶惶,研发核武器成为世界大潮。在可毁天灭地的武器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与不堪一击。于是当核武器炸开的血雨洒落的时候,眼泪早已无用。万千无辜生命的消亡使因斯坦等有良知的科学家当即反对更高层次的核武器的研发,然而到底无用,氢弹接着问世,人之生命仍悬一线。科学的发展需要道德的束缚,也亟待人感性的爱与关怀。

而今昨非今是都付笑谈,智者学派过了火的个人主义被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所取代,唤回了人们对于理性科学的关注与认知;核武器的应用也被人文主义所约束,各国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生命为重,彰显人文关怀。这是社会进步之必然,历史的车轮隆隆而过,踏过所有盛世荣光与烟尘纷扰,驶向未知的、仍需探索的未来。

社会仍在发展,生活仍将继续,愿以世界为眸,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科学发展与人文关怀皆放心上,前方开正盛,必是极妍风光。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