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卷起千帆,不论微澜的湖水,或是无绝的江河;滴水汇聚成洋,不论清冽的泉眼,或是神秘的溪流;科学改变命运,不论无望的的绝症患者,或是尚待解决的疑难;人文流淌温暖,无论茫茫众生,或是微小的浮尘。在世,一切皆是为什么而活?而当下,科学,人文,生活更是绕着我们的生命衍衍不息,钟汇入生命大洋,源远流长。科学源于生活,人文基于生活。
尤肯达修女的质问代表了一种关注当下的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而这种美好的关怀,正给我们的心头注入丝丝甘甜,让人如沐春风。像是四月的风吹落雨后落花带来的阵阵芳香,又如醉听一夜与琴声相和的雨打叮咚,这种关怀让人心暖。而社会上总要有些榜样的力量。当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和损坏时,他们得到了四面八方的支援。这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样是困难,而镇子上的人却不一心,他们以为研究光学器件是无用功,是浪费,他们不懂科学所带来的光明,那是多么灿烂辉煌的世界啊!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非常需要科学精神、创造智慧的。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了科学创造的重要,纷纷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其实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陶行知先生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德国作家、理论家家卢多尔夫•维恩巴尔格也认为:“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只要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中说:“人不光是一面镜子,用来折射创造、解释创造,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拥有天赋的权利和力量,在现有的世界上抢占一席之地。他应该以这种创造活动去维护和巩固这种地位,牢牢立足于现在,去从事反映其短暂的一生的创造......”而施图林格博士的回答代表的正式一中关注未来的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社会才会有活力。
当今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便利皆是为了方便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科学是为了人们服务。倘若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人类,没有带着一种人文精神去探索、创造和发展,那怎么对得起“和谐社会”这一说法?没有人情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做的成就,在劳苦功高也显得小家子气。相反,若是带有温暖和阳光的科学探索和研究,我们非但不会反对,反而会支持帮助。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有贫有富,有无知有文明,但都是以同一个目标而去——“科学发展”。人文精神恰恰弥补了科学的冷漠。科学有了人文气息,就不再只是冰冷的手术刀,淡漠的研究器械,和所谓的肆虐的疾病。我们不能忘了“非典”和“甲流”,这或许是科学研究未能涉及到的败笔,但也正因为有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得使我们安康常在。科学有的不是牺牲,不是屠杀,也不是任苦难任意侵袭,带有温暖人文情怀的科学,不会任生命流逝而无动于衷,有救治,会愈合,脱离苦难的病痛。
科技、人文、生活三者是有密切关系的,当今社会将淘汰另外一种“文盲”,他们不是不认识字,其中很多人可能还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的能力封闭在被灌输的知识领域当中,缺乏创新思维。和谐源于发展,发展源于创新。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学到的知识是否运用得好,全依赖这双翅膀帮助腾飞。人文情怀是多么有爱的力量啊!它让人们领略到关心和爱,让爱的火焰不断传递,并激发出更广泛更深沉的爱。如果不是因为爱心,素不相识的人怎会真诚相助?如果不是因为爱心,人们对他人的关爱怎会如此深刻?可见,爱是伟大的,哎能给人力量,还能催生更深沉的爱。这一切,都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这世上那么多生命如花般绽放,敬候佳音。
肆意挥发汗水的青春是生命的贵重,生命所能承受的重量,是等待的漫长。静伫于时光的交错口,有人文的情深意长,有科技的日新月异,还有就是对生活的思索。漫漫宇宙路,有那么长那么远,没有光,就点燃生命的蜡烛,让人文气息的科学在生活里尽情燃烧,照亮生活的阴霾,终将无所不在,哪怕是一粒尘埃。
因为科技,生活才精致;因为人文,生活才感人;而生命的足迹,就是对科技、人文、生活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