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描述

2024-09-10 22:15:09 文题网 阅读:

    相大家对于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牛魔王、女儿国遇险、玉兔下凡等故事都不会陌生,无论是在电视、电影、动画片或者在漫画书上都能看到。而所有这些精彩的小故事都来自于同一“地方”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长篇小说史上的奇观,尤以情节复杂、人物独特取胜。作者是明代的昊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曾祖、祖父只做过学官,地位低微。他的父亲又是个不善经营的小商人,极好读书,却常遭官府吏青敲诈,因此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吴承恩非常聪明,童年时即以文才闻名于淮安一带,“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如此才华出众的他在科举场上却很不得志,四十多岁才得个贡生。

    吴承恩自幼喜欢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传闻,《禹鼎志》便是他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而他的代表作《西游记》也是在民间话本、杂剧等基础上集众家之长创作的。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小说中妖魔鬼怪甚多,神仙佛祖也不少,然而它又不单单是神话,小说的字里行间还透露出一股浓重的讽刺意味。所谓讽刺,就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于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或批评。讽刺时暴露敌方,鞭挞落后,达到贬斥,否定的目的,辛辣而尖刻。《西游记》中的讽刺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作品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小说往往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来达到讽刺的目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椰渝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这说明《西游记》中“讽刺椰愉”的对象看似针对神魔世界,实则乃是讥弹世态。作品的讽刺锋芒也是指向人世间社会中的广泛现象。第二,小说中也有针对具体人物的讽刺。这些讽刺有的是针对反面人物,也有的是针对正面人物,特别是针对猪八戒的最多。

    由于猪八戒武艺比不上孙悟空、忠心护师不及沙和尚,又好吃懒做、贪色恋财、粗鲁庸俗,是一个充满喜剧性的人物。他的举止言谈被描写得生动诙谐,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吴承恩运用手中之笔或着意渲染,或随意生发,对一切丑恶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 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露首先是通过底层人民之口来诉说的。例如第四十四回,孙悟空来到车迟国,得知众僧遭受迫害的痛苦情景,因而劝他们都逃走,但是和尚们却不敢,是何原因呢?小说是这样叙述的: 行者道:“原来这般。你们都走了便罢。”众僧道:“老爷,走不 脱!那仙长奏准君王,把我们画了影身图,四下里长川张挂。他这 车迟国地界也宽,各府州县乡村店集之方,都有一张和尚图,上面 是御笔亲题。若有官职的,拿得一个和尚,高升三级;无官职的,拿 得一个和尚,就赏白银五十两,所以走不脱—且莫说是和尚,就 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得事的又广, 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我们没奈何,只得在此苦挨。”

    粗一读引文,以为作者是运用戏笔,夸张其辞。试想那和尚与剪鬃、秃子、毛稀的毕竟不一样,明眼一看就能分辨,决不会有此之误。然而再细细一读,便觉大有深意。在作品所描写的整个故事的背景下,和尚们这一番饱含苦楚的辛酸之语反映的却是“平平常常”的事实。苛政之酷、和尚之苦都通过讽刺笔墨得以表现。而作者对当时暴政的愤慈和对下层人民群众无端受酷害的广泛同情也蕴含其中。 其次,小说还通过对上层统治人物及其帮凶的讽刺描写来达到“于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抨击”的目的。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等都成为作者讽刺的对象。如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灵山,如来命阿摊、伽叶取经给唐僧之后: 阿摊、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 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三类闻言道:“弟子 玄类,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 世,后人当饿死矣!” 唐僧不送“人事”,自然只能取“无字之经”。等到如来解释,再命二尊者检有字真经给唐僧,他们却仍不改其丑恶的嘴脸,且看: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同唐僧要些人事。三类 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那阿帷接了,但 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厄丁,看阁的尊者,你 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 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伽叶 却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奖。 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将两个厚颜无耻的尊者尽呈读者眼前。慈悲为怀的如来竟然同意座下收取人事,而且还“锚蛛必较”。天上人间实际上都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天宫和地府,看上去似乎威严神圣,其实神圣威严的外表之下同样隐藏着腐败和丑恶。上面引文中对二尊者形象的描绘构成了极其深刻且发人深省的讽刺。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