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哲获奖的当天

2024-10-12 11:14:58 文题网 阅读:

    李远哲获奖的当天,在机场被100多位“消息灵通人士” 包围。有记者问他获奖以后的感受。李远哲说,他想当晚回到实验室去。 实验室是他一步一步攀上科学高峰的基地。他同许多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室里辛勤耕耘,几乎耗费了全部时间和精力。 一位从北京大学到美国进修、接受李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这样描述他的见闻:李先生“每天早上大约10点钟来学校,晚上回家吃饭后又回到实验室工作,直到午夜才离开”。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朱起鹤、黄寿龄在报上发表文章介绍:"1985年,李教授第四次到北京,就立即到实验室和我们一起做实验,一连几天都是干到深夜才回宾馆。他每次来,都声明不要为他安排任何游览活动,他要多利用一些时间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研究工作。”

    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风景秀丽,李远哲并非不想去看一看。但他觉得回国时间短,应多些时间来帮助指导国内的研究工作。1980年回国以前,他就同夫人吴锦丽及孩子们谈妥,他本人主要是工作,夫人和孩子去西安游览。原先安排的去大同云岗石窟参观,也因工作忙而临时取消。 方毅出于对这位学者的尊重、护,在会见他时,一再劝他要“注意劳逸结合”,有机会到黄山、桂林、敦煌、西藏等地去看看。他答应了,但一直未能成行。

    直到1986年因为在安徽出席学术讨论会,才有机会顺便到黄山去一游。 同李远哲接触过的国内学者,都对他的严谨、扎实、民主、实事求是的治学方式表示敬佩。他常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所不同的是,有人遇到困难就退缩,而他却继续努力,想力、法找出新路子。还是在热恋时期,他就对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吴锦丽说,搞科学要奉献全部时间和精力的。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李远哲做学问惜守这一格言。初次回国,他对国内的情况了解不多,他设计的分子束装置在国内建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他了解这种情形后,并不非要按他的想法去做不可,而是说“让我想一想”。事后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案同国内学者商量。一些国内同行还说,他是指导做实验的,但对实验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这些事都使国内的同行们翘起大拇指。

标签:100当天奖的李远哲机场多位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