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西大文学院院长李浩博士以“唐诗的现代魅力”为题,让在场的师生从现代文化的角度对唐诗进行了一次触摸。至此,西安建大近年来举办的素质教育讲座已近两百场。作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尝试,该校以这种方式先后邀请了省内外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各界名流进人校园与师生直面交流,内容广涉科技、文艺欣赏、国际形势、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并更多地偏秉于人文科学,以此打造更高品位的校园育人环境。在系列讲座举办期间,曾多次出现“爆棚”情形,受欢迎的程度连举办方都有些始料未及。
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在高校内早已风起云涌,但这些研究和探索仍然巫待深人。尤其是在人文氛围相对稀薄的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府内,更需要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举办以人文科学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则是其有效途径之一。据了解,在社会工作中,基础专业技能仅占技能总量的20%,社会发展赋予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人才的品质、思维、生活方式、工作态度的使命,并以此适应时代递变所产生的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不难发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毕业生才是备受眼球关注的“宠儿”。
同时,在理工科院校内,大学生对人文知识体系支撑的呼唤也日趋迫切。但人文素质的养成绝非一践而就,要想从根本上得以提升,尚需从教育制度、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更为细化的调整。目前,西安建大试行中的弹性学制、摸索中的辅修专业都是有益的尝试,而素质教育讲座则无疑为这些改革扩大了现实可能性。无论如何,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的举办给大学生带来了广泛接触人文科学的机会,已日渐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
诚然,充斥大学生周围的,大多数仍是cET、GRE、C++、考研书籍等“更为现实的选择”。而当暂时抛开学业的压力、放下专业课的牵挂,步履轻快地走进讲座现场时,心中涌动的依然是那份对于人文知识的不舍情怀。那丝丝人扣的衔接、婉转曲折的思绪、高山流水的意境,分明给了聆听者更多的精神享受、顿悟和激情涌动。于是,我们忘不了与贾平凹、陈忠实、肖云儒等名家直面交流时那久久难以散去的人群,也忘不了分析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时人头攒动、掌声雷鸣的场面,还忘不了接受传统文化熏染时那时而沉思时而会心一笑的瞬间。
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某用人单位告诉笔者,来理工科院校招聘文科生的原因是,这里的文科生往往具有理工科学校特有的严谨作风和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优患意识。在理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里,着力营造的人文氛围是否可以造就理工科学生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和社会认知度?笔者尚不知最终的答案,但校园频频推出的素质教育讲座所倾力打造的人文情怀,无疑正朝着这条路迈进。从近两百场讲座的整体效果来看,这一作用已有所凸显。总有一天,你会感觉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明日黄花,大学校园里将更多地展示出人文独有的魅力,彼时浓郁的学术氛围和灵动的人文气息将更为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