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那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如果将文章比拟为人,材料犹如人的“血肉”,主题犹如人的“主脑”、灵魂,那么,文章结构则如人的“骨骼”。没有骨骼,血肉无依,灵魂亦无所托。这也如风帆无桅杆、帆骨,树无枝干一样,很难立起来。所以,文章的结构在写作中至关重要。
关于这一点,郑板桥在其《题画》一文中阐述得非常生动,他说:何以谓之文章?谓其炳炳堆耀皆成文也,谓其规矩尺度皆成章也。不文不章,虽句句是题,真是一段说话,何以取胜?画石亦然,有横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敬斜侧块。何以人人之目?毕竟有皱法以见层次,有空白以见平整,空白之外有破;然后大包小,小包大,构成全局。郑板桥虽言的是画石技巧,也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如果说“构思”是成文前的思路酝酿,那么“结构”则是思路的固定化,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的显现,结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文章的成败和优劣。
一般来说,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样式应当灵活多样,但我们在内容确定之后,就要以一定的表现方法有序有节地将内容表达出来,使之“杂而不越”(刘舞语)。初步归纳文章的结构形式—如果以图形显示,可以以方形(板块)和圆形等形式来组合、排列。
1.板块式(方型)结构文章都是以若干层面组成,可视为若干板块,板块的不同排列,就成为文章的不同结构形式。细加归纳,这种板块组合一般又具体分为三种排列形式—
(1)纵向式。这是以事物发展的顺序和逻辑推导的进程,将几个内容板块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纵向贯穿的线索,或是时间,或是逻辑关系。如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吴伯萧的《山屋》等,皆是以时间贯穿不同的内容层面。又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文章四段,其推进顺序如下:先提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性一从事实上分析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性一从事理上阐述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性一最后概括强调。四层内容,层层推进,如钻头钻穿岩层,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2)横向式。这类文章打破了时间和逻辑联系,以意旨(中心)相连若干有相对独立性的板块。分而观之,板块不仅有相对独,立性,而且相互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并列的。合而观之,它们又从各个侧面、方面阐述主旨,归统于主旨。如吴晗的《谈读书》一文,首谈读书及方法的重要性(主旨),然后从读书方法、读书的先后、读书的工具书三方面分而论之。
(3)纵横组合式(纺锤式)。这种结构方式即是前二种的结合:文中不但有纵向的联系,也有横向的铺排,使结构形成一个“纺锤体”状,如《伯脱兰德·罗素自传》导言《我为什么而生活》,其结构形式就是呈“纺锤体”的三大部分(五段):第一部分(第I段)提出爱情、知识和同情支配“我”的生活,第二部分(2-4段)则分别从“爱情”、“知识”、“同情”三方面分而述之(三段关系是并列的),第三部分(第5段)又加以总结、评价,三部分的惫组呈递进关系。这种结构形式在一般议论文中多见。因为在议论文中,其一般形式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无疑就有一种“纵向”的逻辑递进关系,而在分析问题时,一般又从几方面剖开来谈,这又是一种“横向”的并列关系。
2.固形式结构为了阐述的方便,我们把文童的内容当成不同的圆形。综观不少文章结构,皆有一种大圆和小圆的组合方式。
(1)包含式。这种方式多为表现一种由大至小、由面至点的表达方向,将总体的概括介绍与局部的细描相结合,大圆圈包含小图圈—前者包含后者,统驭后者;后者又说明前者,丰富前者。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首先画一个大圆:谈北方秋天的总体印象—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然后又在大圆中画了四个小圆—北方的槐树、秋蝉、秋树、果子来描绘北方的秋色韵味,给人深刻具体的感受。这种结构形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总结、调查报告、分析报告)也多见,常称为“总分式结构”。
(2)轮辐式。这类文章的结构形式如轮,大圆中有一小圆,小图如轴心,多由一物、一景、一事、一言引起,浮想联翩,向四面八方辐射,形成一个车轮状。车轮围绕轴心,轴心向车轮辐射.形成丰富的结构内容。这种结构形式多在散文中出现,是想象和联想的产物。如梁遇春的《春雨》、秦牧的《土地》、《社被坛抒情》、徐刚的《茨坪的灯火》等,通过心鹜八极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为我们展示了旋转的万花筒般的多姿多彩画面。
当然,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用“线条”式,则又可分为“单线式”和“网络式”,这在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较为多见。总之,文章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到什么内容则选用什么形式,不可强求一律。但有一点应当注意的是:“杂而不越”,有章有法。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写文章也当注重上述的“方形”和“圆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