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后,我有幸被党送进大学,读了中文系,而教授宋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又是国内外著名的女学者冯抚君先生,这更加培养了我对古典小说的喜爱。对于我国长篇章回小说中的五部第一流作品:《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以及文言短篇集《聊斋志异》,阅读总在十追以上,加上也已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主席的著作,渐渐地也能从艺术感受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这些看法,却总和以前或当时某些研究它们的著作对不上茬。苦如还是在大学三年级时看到的张政先生的《宋江考》,作为一篇考证的文字,它对宋江义军真实历史的探索,无论在史料上或水浒义军发展的脉络上,都提供了可贵的材料。但是,由真实史料而及于作为文学作品的《水浒》与作为小说人物宋汀的艺术创造,作者却基本上偏重于否定的评价。它们使我难以接受,因而,不能不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我还以为,在中国小说史上,这种“历史”与“文学”的矛盾,决非个别,而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合着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我也查阅了有关的历史资料,我得出了与张政娘先生不同的结论。我认为,无论是说话艺术的发展,以及水浒故事和章回小说的产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都自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亦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是在“相当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我就把对张政浪先生《宋汀考》涉及到的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写了出来,这就是我写的第一篇谈论《水浒》的文章—《略谈水浒》评价《问题》(发表在1954年的《文史哲》上)。此后,又陆续写了这一辑中的其他六篇文章。其中除《水浒》的细节描写与性格》一篇,别的五篇,大都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这个主题,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分析、评价《水浒》的思爆 -艺术,以及它所显示的中国小说的历史文学的特色。
一九五四年,我和蓝翎同志最初写的两篇文章—《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楼梦》研究,也同样带有这种论辩中思考的特点,因为它们关涉不到这本书,这里就略一而不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