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表明决心、信心、提出希望号召式。前者如时下杂文中常见到的“什么什么一定要实现”之类,后者如“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坟·灯下漫笔》)
(6)提出问题式。提出问题,引而不发,是为了启示读者思索,使之自己得出结论来。如:“现在的侵略者和压制者,还像古代的暴君一样,竟连奴才的发昏和做梦也不准的么?”(鲁迅:《准风月谈·新秋杂识(二〕》)又如:“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吗?活该。”(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再如:“如果有人公然宣称他不打算对社会负责,而只对他自己的灵感之类负责,他又有什么理由对社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呢?”(余心言:《文明絮语·滑稽和油滑》)
(7)留下余味式。结尾言已尽而意不止,以引起读者深思回味,从中悟出道理,得到启迪。如: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真是余章绕梁,文尽而意远。
(8)戛然而止式。当中心论点已阐述明白,恰到好处时,立即带住。如:鲁迅在《隐士》(《且介亭杂文二集》)一文中,当对“隐士”也是“瞰饭之道”分析完成时,马上收梢:“明白这一点,对于所谓‘隐士’也就毫不诧异了,心照不宣,彼此都省事。”又如司马玉常在《小杂感一束·扑不灭的灯火》(见《秋水新篇》)中。在分析批判“四人帮”一伙“拒绝汲取人类文化积累中有用之物”后,于结尾写道:“几只丑恶的夜蛾,是扑不灭人类智慧的灯火的!”一锤定音,戛然而止,干净利索!
以上介绍的开头和结尾种种,只是择要而谈,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融会贯通了,必能有所发挥而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