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

2024-09-12 07:35:55 文题网 阅读:

    中学生写记叙丈,常常苦于没有材针,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欢”。于是挖空心忍地去窍门”。什么“窍门”呢?一是卖陈货。小学写过的材杆,中学翻出来再用。再是借米下锅。人家用过的材抖,借来翻新,或是东拼西凑,做成“八宝粥”。也有原锅端来,据为己有的,按性质说该属于刹窃了。但不必据此“论处”,委实是无法“交差”,有其苦表在。“窍门”种种,实际是旁门左道,村于练写作丈,提高写作能力,半点益处也没有,这连“窍门”的发现者也明白,道理自不必说。需要研究的问题倒是,这种“无米”之苦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有没有比较切实的解决办法?有,又该是什么?

    说到这里,不少同学一定。急于索取答案了。但是—且慢。请大家先读读《买鱼》这篇记叙文吧。

   题目就平平常常。买鱼,买茉,买书,买……平凡得很哩,谁没有这样的生活休脸,这有什么可写的!可是,本文的作者却用这个平常的生活材料,写出一篇有声有色的文幸,表现出了一位可敬可亲的老干部形象。让人读了以后,感到一种鼓舜的力量,受到比较深刻的启发,引出我们许多的联想。你也许会想到,象蓝伯伯这样的人,在买鱼这样的“小事”上都那么一丝不苟,有“权”不使,有方便的条件不用,干“大亨”时的严肃认真更可想而知,在他身上体现了我们党的化良作风。你也许会进一步想到,我们党有这样的干部,有这样的好作风,党大有希望,祖国大有希望,人民大有希望,四化大有希望。你也许会从篮伯伯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生活经历中有关的人或事,一件件,一桩桩……这说明了什么?十午浩劫,并没有摧效中国人民的精神。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么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美”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的主体、骨干和支配力全。

    可见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有时意义并不小。有人及时发现,捕捉住了,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有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明明材朴就在身边,还啥喝着无啥可写。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的高下之外,还有个时“材料价值”的理解问题。有些同学看不起生活中的小事,总想着惊天动地的大事,又没有,只得徒唤奈何了。一味“贪大”,甚至追艳猎奇,是不少同学感到“无米”的重要原因。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