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今天,对于大多数文学家艺术家来说,要反映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也还是有个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积极地亲近”群众,从群众中获得创作源泉的向题。
《讲话》中那一段名言:“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人创作过程。”仍然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座右铭。它不仅指导了老一代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丰富实践,也同样严格地检验着我们今天的年轻的后继者们。不生活在这个“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之中,不开这个“原料的矿藏”,而以什么“面向自我”为中华“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不曾怎样显示了自己的a个性”,终究要被时代所遗弃。历史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现实的实践也必将证明,这决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轨道。
《讲话》中“结论”的第四部分,曾对诸如‘人性论’“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我不是歌功颂德的,歌颂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划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不是立场问题,立场是对的,心是好的,意思是懂得的,只是表现不好,结果反而起了坏作用”等等,进行了论述和评判,这的确是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展开讨论的间题发表的意见。这些应当说都是文艺思想向题,但在十七年的批判运动中,往往被当做政治间题来对待,伤害过不少同志,表现了“左”的倾向。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文艺思想向题,更和反革命划了等号,使我们的文艺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其贻害至今也不能说完全肃清了。不过,料碎“四人帮”后,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照耀下,这一切都得到了援乱反正,包括十七年的“左”的经验教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清算和总结。
然而,历史却总是要有它的回旋,在拨乱反正的同时,我们还要做的,本该是正本清源的工作,而回顾近几年来的有些讨论,仿佛又使我们回到了《讲话》以前延安文艺界那些问题的争论,仿佛毛主席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已经不时兴了,而只有“人类之爱”“人道”“人性”之类,才是文艺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我以为,即使在这些问题上,人们如果能市温毛主席四十年前的那些论述与评判,也仍将是多么有益呀!
总之,毛主席的《件征委女岔中镶会上的讲话》表于四十年前的特定历史时期,但它却是迄今为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中的最完整的伟大着作,它所阐述的无产阶级文艺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是我们党制定社会主义文艺政策和方针的理论基础。无论昨天、今天和明天,只要我们沿着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轨道前进,.《讲话》的披本思想和原则,对我们都会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真理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