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

2024-09-10 23:01:12 文题网 阅读:

    《水浒》和《三国演义》,自然是不同性质的作品。尽管刘、关、张结义和尽义的故事,也部分地概括了在动荡社会年代中普通人民团结反抗的朴素的斗争思想和愿望,而他们又毕竟是在群雄割据争天下的过程中建立、巩固和发展这种结义和尽义的内容的。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愿望,是交织在和它互相对立的封建正统观念里面,经过复杂而曲析的艺术折光,才透露出它的锋芒。

    因而,刘、关、张结义和尽义的故事,甚至诸葛亮的形象,也都还有着统治者用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内容。而在《水浒》里,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愿望,农民起义的历史的要求,结义和尽义的故事,却是采取了明朗的直接的形式,以它的正义的声音,震撼着人们的灵魂(即使这里面混杂着一些正统观念、保守观念,表现了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其绝大部分也是属于那个时代人民自己的)。这样的具有壁垒分明的阶级斗争的战斗生活,必然要求作者采用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才能表现它的宏伟的内容。

    因为小说所描写的是人民自己的斗争,盛传于人民中间;人民经历过这样的斗争,能够深切地、真实地感受到它的脉搏跳动,并从这些故事和人物中间,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以及有条件从理想中提高这种力量。上面已经谈到,人民和人民的艺术家为了使他们的英雄们的英雄业绩真实可信而又能激动人心,一次一次地丰富了它们的现实生活的内容,也一次一次地提高了它们的理想熔铸的精神品质。

    大家都知道,水浒农民起义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在《宋史》上,只有三十六人的记载,即《侯蒙传》所说的:“(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而这三十六人的斗争事迹,经过元曲的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渲染,到了小说里巳经成了波斓壮阔的农民起义的斗争。他们的斗争事迹,也已经不只是“横行齐魏”的问题,而是攻城、夺县、粉碎地主武装一一“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击溃朝廷的屡次讨伐,完完全全是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且建立起一个休现农民的乌托邦理想的自由王国一一梁山泊根据地。

    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身—从口头传说、口头艺术到长篇章回的写定,就充分显示了,人民和人民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真实地、深刻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复杂的阶级斗争生活,而又富于理想地为农民的反抗斗争唱出了一曲英勇悲壮的颂歌。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