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我这样说,绝不是有意混淆《水浒》和《红楼梦》所休现的浪漫精神的阶级性质,因为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并没有抽象的艺术方法。无论什么流派的艺术方法,尽管它们在艺术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积累了独特的艺术经验,却必须通过具有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作家所掌握、所运用,因而,它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必然烙印着作家世界观的痕迹,而艺术方法的运用,也不能不受作家世界观的制约。
我也无意把《红楼梦》和《水浒》说成是具有同等程度的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红楼梦》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我只是觉得,张炯同志的论断,根据不太充分。如果勉强算做一种根据,它也是不能用来说明艺术方法的界限,只能用来说明艺术创作方法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水浒》也是未能避免的—虽然它和《红楼梦》的局限性不是同类性质。
不错,作为封建阶级逆子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并没有冲破封建礼教的罗网,但是,在清代王朝的乾隆盛世,曹雪芹能够通过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衰败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并在这样龌龊的环境里,创造了这样两个叛逆的形象,却分明是封建阶级内部反礼教的第一次生命的呼喊。尽管这个呼喊的声音是微弱的,也依然有着它的特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把封建习俗功名利禄视若粪土的贾宝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然不能走向人民,只能出家(在高鹦的续书里,还是中举以后出家),但是,这位“富贵闲人”对于封建制度的一系列的不满和反对,以及大胆的冲破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这样的“行为偏辟性乖张”的性格,也可以说是“十分典型”的,但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于他心目中的这类人物的理想的概括。当然.曹雪芹并没有离开贾宝玉的具体的身世遭遇、生活条件,来描写他的叛逆行动,但是,这种被称为“十分典型”的现象,却并不是当时普遍的存在,而是《红楼梦》中的极其特殊的存在,在他的性格里,跳动着封建阶级逆子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