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30年代的附中学生,60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在校的情景,犹如昨日,有很多事情是终生难忘的。我把自己记得清楚的事记下来,以兹纪念。
当时的附中是“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每个年级分甲、乙、丙三个班,甲、乙为男生班,丙为女生班。附中校长由师范大学校长兼任,当时校长是李蒸。每年师大的应届毕业生都要到师大附中做教学实习。各班级的教师在场听课。附中有优良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很高,闻名全国。附中的学生,绝大部分品学兼优,升学率高,考人清华、北大、燕京的很多,为国家造就了不少人才。
亲密的师生关系
附中的老师对待学生都是和蔼可亲的,老师们在课堂上,耐心细致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老师都抱有尊敬的心情,课堂上秩序井然。上课钟声一响,学生静坐教室,老师走进教室,全室肃然。我记得教动物的李约老师,他讲课从不照本宣读,而是把动物的习性、状态、和人类的关系,用讲故事的方法,极有趣地讲出来,至今还记得他的音容笑貌。教国画的王君异老师,不爱多讲话,但他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的美丽的图画,令同学们佩服。英语老师高冲天,他用直接教学法教授英语(当时还有一种教学法叫综合法)。高先生上第一堂英语课就全用英语讲课,这种方法很好,我的英语是那时打下的基础。高老师和同学们亲密无间,他住在中南海内,他邀请同学们到他家去玩、我们一起做冰淇淋、烙饼、炒菜,大家玩得高兴极了。我记得1936年毕业时,他给我们上最后一课时,问我们有什么要求,大家异口同声说:" We want ice-cream ! "(我们要冰淇淋)
自觉遵守制度
附中的师生都自觉地遵守制度,这是附中一种良好的风气。大家都自觉爱护公物,我记得那时每学期开始,每人要交一元“损失赔偿费”,如果你什么也没有损坏,到期末将钱还给你。如有损坏,就从这里扣。
不管课前或课间,只要钟声一响,同学们都从校园各个角落走向教室,静等老师来上课。敲钟的是一个姓高的老头,他风雨无阻,准时从一棵大树上解开绳子,敲打吊在树上的铁钟,这清彻的钟声,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中。
德智体全面发展
附中不仅对德育、智育非常重视,对同学的身体也非常重视,每天上午两节课后都有课间操,全校学生集合在操场,由体育老师带领做操。体育课更是认真,每个学生都要替过跑百米、跳远、低栏、单双杠的测验,学校设有篮、足、排、网等球类场地,每年学校都要开运动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学校设有劳动课,由孙一清老师教课,主要有木工、金工,用铜片敲打成小勺小碗,用石膏浇铸小物件,同学们都喜欢这门课。
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
同学之间关系很亲密,讲团结,讲友爱,不吵嘴不打闹。我有几个比较谈得来的知心同学,我们常在一起谈论当时的形势,后来我们都参加了“民先”组织。几十年来我们还经常来往。当时有位同学叫吴祖寿,他很爱化学,他自己有个小小的试验室,我常去看他做试验,后来我上大学进了化工系,与他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认真刻苦
同学们学习都很认真、很自觉,大家都渴望毕业后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所以大家都刻苦学习,极少人把时间白白浪费掉。我记得学校每天留的作业并不多,但是每天放学回家,首先把功课复习一遍。第一学期我的算术不及格,为了开学后补考,我复习了一寒假,甚至春节都没有好好过。
图书馆是大家争去的汲取知识的好地方,侮逢课余,大家都到图书馆里去阅读,或借书回家。图书馆内经常是座无虚席,大家都安静阅读,反映大家求知欲很强。母校的图书馆藏书很多,管理得很好,借阅有序。
标签:记忆我是母校过去了回忆起中学生30年代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