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记忆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16 03:36:46
《那一次,我成功了》
小时候的记忆都是很美好的,可我大部分已经忘记了,但有一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就是那次走夜路。
小时候,我刚可以自己睡觉的时候,但不敢自己走夜路,因为会听小朋友们讲的鬼故事,他们说自己走夜路的时候会遇见阿飘(红衣女鬼)。就因为这个故事我还做了好几天的噩梦,所以我要自己去验证一下,晚上吃完晚饭时我就出发了。
一开始还好好的,到了后面开始有阴风吹过,越来越冷,我已经有想回去的心了,但双脚告诉我不行,忽然我想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记得小红说的鬼故事中,说到阿飘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会变冷,想到这,我开始后背发凉,但我都走到这儿了,无路可退了,只能硬着头皮冲了,结果我看见一个穿着白色衣服披着长发的女子,我看见第一眼不是恐惧,而是吃惊,我还在发呆时,她也发现了我,向我冲来,我赶快跑,但已经来不及,一阵风吹来,给她的头发吹掉了,“是小红!”我叫出了声,小红笑了笑,后来我们一起走,但我还觉得怪怪的。
我们走着走着,我们又看见了一个阿飘,小红的表情很恐怖,我还以为是演员,但看小红的脸色不对……
《我的“漫画”老师》
在我关于校园的记忆里,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她以独特的方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就是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闫老师。
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我就觉得老师会很严格,心中警铃大作,果然不出我所料,在她出现在教室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什么是“不怒自威”。
她的黑发中长,绑着低马尾,不刻意打扮自己,身材中等,穿着总是那么得体。但脸上总是时刻带着严肃。
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个同学敢轻举妄动。在学习上她制定了不同的要求与标准。记得有一次在上劳动课时,有同学捣乱,被老师察觉,他们在那里说着话,忽然,身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们,感觉下一秒就要到旁边,转过头一看,竟然是闫老师,闫老师严肃的脸上比平日里多了一丝愤怒,仿佛能看穿每一个犯错的同学。她的锐利眼神深邃而有压力。上一秒还在闹得不可开交的同学们,下一秒就好像变脸一样,全都在认真听课了。放学时的前几分钟,闫老师把那几个同学叫上讲台,严厉地呵斥了几句,那几个同学立刻都不敢说话了,对上闫老师的眼神,满是敬畏。
可能我对闫老师的了解还不够多,但经过日后的相处,一定会更加了解她,因为她的严格与独特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她,她正以这种方式带领着我们不断向前。
这就是我的老师,我那像“漫画人物”一样,严厉又可敬的好老师!
《一次跳蚤市场留在我的记忆里》
童年的趣事如同夜空中的繁星,多得数不清。它们有时藏在一只破旧的风筝里,有时藏在一个不慎砸碎的鸡蛋里,而在我心中,有一段趣事始终与学校组织的一次跳蚤市场紧密相连。每当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那一天的场景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那天晴空万里,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有的同学开怀大笑,笑声清脆悦耳;有的同学蹦蹦跳跳,像一只灵活的小猴子;还有的同学每隔一会儿就会摸一摸口袋,确认自己带的钱没有丢失。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开始的跳蚤市场做着准备,期待着这场特别的活动。
我特意带了整整20元钱,心里却悄悄琢磨着:“该买点什么好呢?”正当我思索之际,广播里传来了通知——跳蚤市场活动将在操场上正式开始。同学们立刻欢呼起来,大家有说有笑,快步朝操场的方向奔去。跑着跑着,我突然有了主意:“对了,买书!”想到这里,我毫不犹豫地朝着卖书的区域跑去。
就在这时,一个戴眼镜的大哥哥拦住了我。看他的模样,约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他轻轻搭着我的肩膀,笑着问道:“小朋友,你要买书吗?我这本《少年航空军》特别好看,只要 5 元一本哦!”我看了看书名,觉得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军人故事的书,顿时产生了兴趣,便老老实实地递给他 5 元钱。可没等我接过书,他却又开口说道:“小朋友,你少给了1元钱哦。”那时我年纪小,记性也不太好,听他这么一说,便傻傻地点了点头,又补给他1元钱。拿到钱后,那个大哥哥转身就像猎豹一样飞快地跑走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可能被骗了,可再四处张望时,早已不见他的踪影。尽管心里有些失落,但我还是继续在跳蚤市场里挑选,最后又买了4本书,加上最初这本,一共收获了5本书。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次不小心多花了1元钱,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读了那些从跳蚤市场买来的书,难道不会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吗?这次跳蚤市场的经历,就像我记忆中一颗格外明亮的星星,不仅让我收获了心仪的书籍,增长了见识,更让我明白了许多成长中的道理。直到如今,它依然是我童年记忆里一段珍贵而难忘的时光。
《抹不去的记忆》
那是个寻常的傍晚,我和小伙伴在小区里追着李奶奶家的小泰迪“妞妞”疯跑。也不知是谁先起的头,我们一路边追边喊,从楼道追到花坛,最后那小家伙竟“噌”地蹿上了楼顶。
楼顶黑漆漆的,只有几扇窗户透出微弱的光。眼看就要追上“妞妞”,我突然脚下一绊,不知是谁扔的石头让我重重摔在地上。膝盖和手掌瞬间传来火辣辣的疼,后脑勺“咚”地撞在水泥地上,眼前顿时金星乱冒,天旋地转。
“不好啦!”小伙伴们慌了神,手忙脚乱地把我扶起来。我头晕得厉害,只能扶着墙一步步往家挪。推开家门时,妈妈正在厨房炒菜,一见我这模样,锅铲“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她冲过来紧张地问:“怎么回事?”我抽抽搭搭地说完经过,她二话不说,立刻弯腰背起我就往楼下跑。
夜风吹得急,我趴在妈妈的背上,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奔跑时急促的呼吸和微微发颤的肩膀。眼泪忍不住往下掉,妈妈却跑得飞快——医院离小区不远,可那五六分钟里,我觉得她像在和时间赛跑。
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只是皮外伤和轻微脑震荡,我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回到家,妈妈顾不上换下被油烟熏脏的围裙,先打来温水给我仔细擦脸,又端来温水一勺勺喂我喝。
那晚,迷迷糊糊中,我听见爸爸妈妈在客厅小声商量着要请假照顾我,还感觉到有人轻轻走到床边,小心翼翼地给我盖上被子,指尖拂过我的额头,满是温柔。
如今,每次在小区里看到李奶奶和那只活蹦乱跳的小泰迪“妞妞”,我都会想起那个傍晚妈妈背着我奔跑的身影,想起她看到我受伤时眼里的焦急与心疼。原来,那摔跤的疼早已被时光冲淡,唯有妈妈的牵挂,成了我心底最抹不去的记忆。
《裹着甜香的记忆》
看到实践作业清单上“搓汤圆”三个大字,我愣在原地——长这么大,汤圆都是从超市货架上拎回来的,自己动手搓?能成吗?带着满肚子的疑惑,我决定周末跟着妈妈挑战一回。
周六下午,厨房台面上摆好了糯米粉、温水和南瓜泥。我深吸一口气,先往糯米粉里倒温水,可手一哆嗦,水倒多了!粉瞬间变成黏答答的糊,牢牢粘在我手上,甩都甩不掉。“别急呀,”妈妈笑着递来干糯米粉,“就像你做数学题,步骤错了就调整,加粉再揉嘛。”我学着她的样子,一点点加粉,反复揉搓。十几分钟后,终于把粉团揉得光滑又有弹性,黄嫩嫩的一团,像块软乎乎的彩泥,在我手心微微颤动。
真正的挑战是搓汤圆。我揪下一小块粉团,想把它搓成圆球,可这小家伙要么从指缝间“溜”走,要么被我搓成扁饼,还有的干脆裂了缝。我忽然想起劳动课上学的“均匀用力”,于是屏住呼吸,双手轻轻合住粉团,小幅度来回揉搓。渐渐地,粉团在掌心滚成了圆溜溜的小球,像一颗黄色弹珠,在光线下闪着细腻的光泽。我兴奋地举给妈妈看,她眼睛弯成月牙:“有进步!”
妈妈把汤圆倒进锅里,它们在沸水里浮浮沉沉,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灯笼,在碧波里晃悠。煮好后咬一口,软糯的粉夹着南瓜的甜在舌尖慢慢散开,一直暖到心里。
从手忙脚乱到做出像样的汤圆,这次尝试让我明白:很多事看着难如登天,可只要大胆迈出第一步,用心琢磨着做,就会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这份裹着甜香的记忆,也成了我成长里一颗亮晶晶的糖。
《抹不去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匣子里,一段与小猫相伴的时光如同一颗莹润的珍珠,任岁月浪潮如何冲刷,都熠熠生辉,难以磨灭。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微弱的“喵喵”声钻入耳中。循着声音望去,角落里蜷缩着一只瑟瑟发抖的小猫。它浑身脏兮兮的,毛发因寒冷结成一绺一绺的,琥珀色的眼睛里满是警惕与恐惧。心底的怜悯瞬间漫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抱回了家。
回到家,我给它洗了个温水澡,用吹风机吹干毛发时,它温顺地窝在我怀里,软乎乎的模样一下把我“萌化”了。我给它取名“布丁”。从那天起,每天放学,它总会第一时间跑到我脚边打转,“喵喵”叫着蹭我的裤腿;我写作业时,它就安静地趴在书桌上,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偶尔伸出粉嫩的小爪子轻轻碰一下我的笔尖,给枯燥的学习时光添了许多暖意。
可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一天清晨,布丁突然不见了。我翻遍了家里的每个角落,问遍了邻里街坊,却始终找不到它的身影。我趴在沙发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地落。
如今,布丁虽不在我身边,但它带来的温暖与欢愉,早已在我记忆里生了根。每当看见街角慵懒的猫咪,我总会想起布丁,想起那段充满毛茸茸暖意的时光。
这段与布丁相伴的记忆,是我心底最柔软的珍藏,永远在岁月里闪着光。
《老桐树下的五块糖》
记忆追溯从前,那是故事开始的地方......校门口老桐树又落叶了,我攥着皱巴巴的满分试卷,站在树下踮着脚望着爷爷的到来.以前我考得好,爷爷准会在这里等我,手往棉袄口袋里一掏,摸出五块糖来,笑眯眯的把眼角的皱纹都挤成菊花了.爷爷带来的糖有橘子味,草莓味,花花绿绿的摞在我手心里,糖纸上还带着他身上的暖,吃了一颗感觉全身都暖和了。他总是笑着揉着我头,说:”五块糖,甜五次,奖励我的乖孙女.”我含着糖,连走路都蹦蹦跳跳的.糖在嘴里慢慢融化,我的心也在跟着融化,爷爷跟在后面还关心道:”跑慢点!别摔跤啦!
风把树叶刮得哗啦响,我低头数着地上的落叶,一片,两片......我班的同学问:”你在这儿干嘛?”我摇摇头莫不吭声,心里疼疼的,鼻尖酸酸的,手里紧紧握着皱巴巴的试卷,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盼望着那句:”五颗糖,五次甜,我乖孙女真棒,可是我再也没有听到。
盼望而来的糖也没有以前的甜,也没有以前的暖,就算再甜的糖含在嘴里也只剩下涩味,而以前等我的,是爷爷笑着递的糖,有着他身上的暖,有着他给我带来的爱,现在再也不是他来接我了,只有妈妈来接送。
挪到家门口,脚步猛地顿住.院子里站满穿白衣服的人,都低着头,中间摆着一个沉沉的黑物件,风吹得发凉.我走到爸爸身边,我问他:”你还好吗?”他没有说话.我知道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是哭不出来,并且不会说话。
当梧桐叶哗啦响时,我却只想起了”从此山水不相逢.”眼泪先砸在试卷的折痕上,晕开一小片一小片的湿痕,又”啪嗒.啪嗒"掉在衣襟上.心里凉得像没了温度的糖。
爷爷的家里多了很多东西,多了一口棺材,多了一群白衣人,多了一个骨灰盒,多了一片寂静,多了一丝思念,多了一滴眼泪,却唯独少了那老桐树下给我带来高兴和温暖的爷爷......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了那珍贵的甜......那一刻让我懂得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门轴那声吱呀声》
门轴的吱呀声,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童年记忆的大门。那细微而熟悉的声音,总能让我回想起母亲无声的关门,以及那段温馨而美好的时光。
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我进入梦乡后,母亲总会轻轻地走到我的房间,帮我关上房门。但奇怪的是,那扇门似乎被施了魔法,门轴的吱呀声竟然消失了,只留下一片宁静。
我那时总是很好奇,母亲是怎么做到让门无声无息地关上的呢?每当母亲来关门时,我的目光就像被磁铁吸引住一样,紧紧地盯着那扇门,想要揭开这个秘密。母亲的动作是那么熟练,双手交错间,门轴的吱呀声就仿佛被她藏了起来,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试着模仿母亲的动作,但总是做不到她那样完美。
有一次,我趁母亲午睡的时候,偷偷地溜出了房间。正当我蹑手蹑脚地想要打开房门时,尽管我已经尽量让门轴转动的声音变得很小,但还是被母亲敏锐的耳朵捕捉到了。母亲醒来,轻声问我:“你要去哪里呀?”我支支吾吾地说:“我想去拿本书看。”母亲微笑着让我躺下,说:“等睡完午觉,再去看书也不迟。”我只好乖乖地照做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上了小学,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名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从不同人的关门声中,去揣摩他们的性格和心情。比如,我的舍友总是扬长而去,连门都不关,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一旦下定决心就很难改变的人。而我的另一个好朋友,走之后总是大力关门,这或许透露出她平时可能有些急躁和冲动。
然而,母亲那无声的关门声,却像是一缕微风,轻轻地拂过我的心田。它就像母亲无言的爱,无声无息却又温暖无比,像清晨的露珠滋润着我,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旋律。每当门轴轻轻发出细微的呢喃,总能将我带回到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那扇门轴本应发出吱呀作响的声音,但在母亲的手下却悄然消失,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这让我更加好奇,也更加敬佩母亲。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也终于明白了母亲那无声的关门声背后的含义。那是她用无数个温柔的瞬间,为我编织的一个爱的茧房。如今,我也会像母亲那样,在关门时放缓动作,让那门轴的吱呀声化作对往昔的温柔回望,也化作对身边人默默的关怀与守护。因为我知道,爱,有时候是无声的,但却能温暖人心,照亮前行的路。
《惊弦凝韵:那扣人心弦的紧张时分》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有许多第一次,但第一次钢琴考级的经历,就像一颗璀灿的星星,格外耀眼。
考级那天,阳光炽热,我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跟着妈妈来到了考级场地。大厅里,许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都在紧张地练习着,那此起彼伏的琴声,让我的心也跟着"砰砰"直跳。我默默地坐在角落,一遍又一遍地复习着曲子,手指在膝盖盖上轻轻敲击,仿佛这样就能让自己更安心。
"下一个,余伊涵!"随着老师的一声呼唤,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缓缓走向那架让我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钢琴。坐在琴凳上,我的手微微颤抖,轻轻触碰琴键,那清脆的声响仿佛在给我加油打气。
我弹奏的第一首曲子是《练习曲》。刚开始,由于紧张,有几个音符弹得有些生硬。但渐渐地,我沉浸在了音乐的世界里,手指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仿佛自己变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在音乐的天空中飞行。随着旋律的起伏,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又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森林之中。
接着是第二首曲子《小赋格》。我努力让自己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将每一个音符都弹奏得清晰而优美。当第三首曲子《至爱丽丝》的音符缓缓落下,我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走出考场,妈妈焦急地迎了上来,问我考得怎么样?我笑着对她说:"我觉得还不错!"虽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但这次考级让我明白了,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努力去尝试,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砖缝中生长的竹子》
在我的记忆深处,奶奶家的后院宛如一个藏着的小小绿洲。几棵竹子倔强地生长在门后的砖缝之中,它们像是被世界遗忘的精灵。
瞧,它们的身体被挤压得扁平,却依旧不屈不挠地向上伸展着。那一节节的竹子,青翠欲滴,好似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雕琢出的艺术品。即便生长在如此狭小逼仄的空间里,它们依旧挺直了身姿,努力地向上生长。当一阵阵微风轻轻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奏响了一曲曲激昂的生命赞歌,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这些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竹子,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形态,变得随圆就方。它们从不抱怨环境的恶劣,只是默默地适应着,拼尽全力去争取每一寸阳光、每一滴雨露。令人惊叹的是,即便生活在砖头的缝隙间,饱受日晒雨淋、尘土堆积的折磨,它们的外表虽已斑驳不堪,但内心那份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却熠熠生辉。这,便是生命力最真实的写照,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爷爷总嫌弃它们不美观还占地方,便时不时地砍掉几棵。然而,每到春天,一场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土壤里便会有许多小笋悄悄地探出尖尖的脑袋,像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在玩捉迷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次回老家,我都喜欢漫步在这片竹林里,感受着竹叶轻摇,微风拂面,那一刻,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悠然又自得。
妈妈见我如此喜爱竹子,便买了一盆翠竹放在家里。这盆翠竹小巧玲珑,仅有二十厘米高,叶子青翠欲滴,宛如被精心呵护的掌上明珠。竹身光滑如玉,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它生机勃勃,十分好看。然而,这份美丽背后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娇弱。每周都要按时施肥浇水,每天的光照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原本翠绿的竹叶就会枯黄卷曲,失去生机,最终衰败凋零。
每当看到这盆需要精心打理的竹子,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奶奶家后院里那些挺拔的翠竹。同样是竹子,只因生存环境的不同,命运竟有天壤之别。前者如同温室里的花朵,需要精心呵护,稍有闪失便会萎靡不振;后者却坚韧不屈,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蓬勃生长。正如郑燮所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应当像在砖缝中求生存的翠竹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保持乐观坚强的心态,勇往直前,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