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与回顾

2024-01-20 02:52:49 文题网 阅读:

    五十多年前(即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曾有几百名青少年学习和生活在北平西迁到陕西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众校友们至今不论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场合相逢,仍对母校有一种说不尽的怀念和感激。这种无形而有力的凝聚之情,实在值得我们珍惜。谨略作一些历史的回忆,以抒怀念。

    一、艰苦奋斗的办学摘神

    芦沟事变后,北平师大附中的部分师生,不甘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遂迁到西安重建学校。1937年11月,在西安东大街玄风桥22号借得原东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卫队的营房四十余间权作临时校舍,经冯成麟、郝圣符、张建侯等18位老师的紧张策划,在此无比简陋的场所里举行了简短而庄严的开学典礼。

    随着战局的变化,日寇机群整天空袭西安市区,学校为了师生的安全,又决定南迁。1938年3月间,我校师生由西安乘火车到达宝鸡后,即沿宝成公路徒步穿越海拔3000米高的秦岭,4月初到达褒城,经过短暂休整,于4月中旬行抵城固县城南四十余里之巴山北麓的古路坝,经多方努力,借用意大利人营建的东西合璧的天主教堂方丈院之一隅为校舍,迅即开学上课。

    1939年春初,在城固县大东关原关帝庙废址处购地二十余亩营建了茅屋百余间,作为教室和师生宿舍。至此,才算有了一个固定的极为简陋的校舍。

    西迁建校的附中,论办学条件是极差的,但由于老师们执著地追求育才救国的理想,不畏艰辛地带领着一批天真活泼而又勇往直前的青少年,跋山涉水,徒步行程千余里,沿途笑语欢歌,互相以爱国主义精神相鼓舞、相激励。老师们这种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为民族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不仅在抗战期间把附中办成了全国第一流的学校,而且衰得了众多学生们的尊敬和由衷的敬佩。这种为国家、为民族艰苦办学的育才精神,也在附中广大学生中带出了一种百折不挠、以苦为乐、苦而弥坚的意志和作风。

    二、认真教、勤奋学的师生情谊

    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学校的教学设备,除了因陋就简的教室和课桌椅外,其他如图书、教具以及实验设备等,就一无所有了。面对现实,老师们凭着育才为国、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和追求,不为困难所屈服,潜心钻研教材,努力备课,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设计形象的简要实验,诲人不倦、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教学工作。这种殷切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热心肠和循循善诱的教风和教法,感染着、激励着、也鞭策着众多学生的勤奋努力,孕育了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意志和品德。

    众多学生的勤奋学习、努力向上、争强好胜的追求,也极大地增添了老师们的“得英才而教”乐趣。这样,在全校形成了“清晨书声琅琅、夜晚灯火辉煌”的学习氛围。加之抗战时期,附中流亡学生较多,大都无家可归,均在校食宿;教师也多为单身,师生经常生活在一起,感情融洽,亲如家人,课余饭后或周末,教师宿舍经常挤满学生,而学生自习的教室里,也经常出现教师的身影。在附中,尊师爱生,蔚然成风。他们之间既是师生,又是挚友,久之形成在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互相切磋、教学相长的良好学风。

    深厚的师生情谊,既有利于老师们不断地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新知识和见闻,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影响学生;同时也激发着多数同学执著地探索真理,不断地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甚至还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才能。因此,1940年全国国立中学会考中,附中一举夺魁,被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誉为“启迪有方”的学校。

    三、德智体并重的进取心

    师大附中西迁办学的根本动力是同仇敌汽。怀着国恨家仇,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创办了这样一所全国第一流的学校。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这个群体中的首要任务。在抗日战争时期,不论人们的思想境界有多大差异,但就我们这个学生群体的多数来说,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都充满着无限热爱与自豪,对祸国殃民的汉奸卖国贼无比憎恨。因此在艰苦的教育环境里,培养了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和好学上进的品德。

    附中的同学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课外文体活动中,也是蜚声当时汉中地区的。

    每逢周未或节假日,学生会经常举办同乐晚会,演出抗战歌曲和短剧,还积极参加抗战美术观摩会展览,组织文艺社团开展抗敌宣传活动。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也促进了集体主义情感的日益深厚。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外活动中,责任感与荣誉感都有较大的发展。

    集体荣誉感突出地表现在体育竞赛中。附中同学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创造性。他们利用汉江的自然条件,人人学会了游泳;不为场地所限,每学期都要开展篮球、排球、垒球的班级对抗赛。在各种班级体育活动对抗赛中,既增进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发扬了班级之间的友谊交往。附中同学的篮、排、垒球联队,在当时的汉中地区大中学生运动会上独领风骚,而且还多次战胜大学联队。

    事事处处不甘落后的进取心,成为附中多数校友走向社会勤勤恳恳工作的优良品德,从而为社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四、堂堂正正本校风的熏陶

    校风体现着我们师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共识。它对我们每个师生的行为规范是无声的命令,有着巨大的威力,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我们的校风,正如我们的校歌所表达的:“附中,正正堂堂本校风,我们莫忘了勤、慎、诚、勇。”这是校歌的首句,这歌声深深印人我们师生心中,已化为做人、治学及生活的准则。这歌声要求我们每个学生要勤奋好学、慎思明辨、诚实自觉、勇于进取。它的威力所在,体现在老师们的严谨治学、执著追求、期望学生成长成材;体现了学生们的热爱祖国和热爱集体荣誉的团结奋进精神。校歌的最后一句要求“我们努力读书和做工”,它的要求形成了爱科学的校风、讲文明礼貌的校风、团结互助的校风、生动活泼的校风。就是这校风,又反过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师生、每个附中的成员。每个新同学一进人附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校风的熏陶,适应母校行为规范的要求,自觉地抑制和改变着一切不适宜的与不良的行为作风。

    在优良校风的熏陶下,学生们确立了为祖国作贡献的远大理想,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浓厚风气;优良校风也成为学校推动师生进步和陶冶人的力量,一种光荣感和自豪感,成为学生群体团结奋进的核心力量。

    无庸讳言,在八年抗战期间,这所在艰苦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流学校,它并不能摆脱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监督,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启迪有方”奖状,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把附中纳人它的钳制之下,事实上也不能不受其钳制。但在当时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大潮中,广大师生的认识与觉悟尽管有千差万别,附中要为国家、民族多培养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有用之材,总是大家善良愿望的追求,因此,在解放后,在八年抗战的苦难岁月里教育出来的众多校友,能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奉献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才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定的成绩。

 

标签:年前期间怀念战争回顾曾有五十百名抗日八年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