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武则天时期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桥梁,或者说它维持了统一稳定的局面,这些说法都是欠分析的。武则天时期,由于政治黑暗,酷吏横行,刑法酷滥,政策举措失当,任用的大都不是贤才,已经根本上毁坏了“贞观之治”的强盛了。它之所以不酿成更大的动乱,主要是由于两条:一是坐享“贞观之治”的成就。“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时代发展的高峰之一,政治清明,社会繁荣安定,经济高度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则一富,形成了人心思定的思维定势。二是当时一些有识的官员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了贞观的政策。武则天也清楚知道,要有一些能干的人来为她管理国事,所以先后用了狄仁杰、姚崇、宋憬等人。自然,这期间也听信酷吏的诬告,差点儿弄死狄仁杰等人。虽然有这两条,但当时各方面都很糟糕的。这从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给武则天进谏的奏折可以知道。譬如经济,韦嗣立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这是给武则天上书批评的,如果不是事实,武则天肯定把他杀了,最少也贬个远州小官。李娇、唐休憬也说:“(今)不能使兵革止息,仓府殷盈,户口尚有通逃。”可见当时经济情况。老百姓被压得无法生存,只好逃亡,田地荒废,生意也无法做,国库税收当然减少,己经到了国用不足的地步了。这种情况下,武则天还大肆挥霍,为了能经常同薛怀义在一起,就在洛阳大建宫室,在全国大兴佛堂。还在洛阳修建明堂、天堂花费极大。如果没有贞观留下的底子,肯定要经济崩溃。
李娇、唐休璟所说“不能使兵革止息”主要是指边疆少数民族的反抗侵扰。唐太宗对边疆民族采取“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总方针,对疆民恩威并施,使用得力将帅,所以边疆逐步安定了下来。而武则天一味的显示武力,且用人不当,使边疆民族经常起事。名将程务挺在边疆民族中很有威望,武则天却杀了他而替之以而首薛怀义,怎么会有成绩?
至于文化方面,前人曾有武则天扩大科举,招揽人才之说。其实武则天时代,任官多不从科举,而从卖官、告密等所谓“斜封官”“试官”等捷径取得。由于人才不能得到正常发展,一些腐败现象影响了社会世道人心,形成学校颓废、科举滥乱的情况,韦嗣立上书批评了这些状况,他说自从武则天掌握政权以来二十多年,国学已经废散了,社会上轻视从儒学入官,人们都以邪门歪道升官,即使考试,一些优秀的人才极少能考取。这种情况说明了文化教育受到破坏的情况。正像“文革”期间江青奖拔白卷先生那样,对教育的破坏够严重的。武则天手下那一班炙手可热的人物如来俊臣、薛怀义、侯思止等,大字不识儿个,就一步登天,走侥幸之门路成风就不奇怪了。
经济衰退,人民逃亡,外侵严重,文教没落,武则天时期虽未完全濒临崩溃,但亦到了边缘,它己经把贞观之治建立起来的国力,基本上耗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