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德育

2024-10-15 18:47:59 文题网 阅读:

    “他走了,仅仅因为没有得到两块糖,这位上午刚刚被学校表彰过的‘三好学生’——一个才读兰年级的小男孩,当天下午,用红领巾结束了自己只有九岁的生命……”

    仅仅因为两块糖—新闻的导语是如此地令人难以置信!死因简单到不可理解的程度,在惊诧、惋惜之余,又难免要生出一些感慨:

    我们的“小皇帝”,何以自私、任性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对生命的态度也如此轻率?

    家庭已经蒙受了很大的不幸,学校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对它们的任何一句指责,似乎都已是多余的。简单地把这说成是“重智轻德”的恶果,我觉得也欠公允——这几年学校里“重智”的倾向虽然很普遍,但“关心集休,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劳动”之类的品德教育也并没有被老师们所放弃。相反,不少学校和老师对这方面还是很重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小皇帝”,生前之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厂除了学习好以外,还因为他在学校里具备了一些“模范行为”,并不是只靠考试成绩就当选了。

    话虽这么说,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容忽视:这两年大中学生们不争气,自杀的、杀人的、出走的、精神失常的、还有板依佛门的,一天比一夭多,而今“小皇帝”的效尤更令人睦目结舌。于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就难免背上“轻德”的黑锅。实际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以为并非“轻德”,而是由于对德育教育的片面理解。

    德育的涵义本来应该是多方面的。外在的有利于公众的美好行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培养博大的胸怀,宠辱不惊的风骨,正视生活、敢于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则是德育教育的另一个方面。但是,这个“另一方面“却非常地容易被忽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评“三好”的时候,对“另一方面“中包含的东西,几乎从来不作要求,似乎“行为美”就是“德”的全部内容。当然,一个具有良好内在品质的人,他的外在行为一般也是美好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一个平时表现不错的同学,他的心理就一定是健康的。北航大学生刘勇,一个中学里被老师评价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工作热情高,理想远大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团干部,到了大学却荒废学业,最后发展到因情场失意而害人害己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极端自私的品质,决不是上了两天大学就培养起来的,只不过是中学里暗藏蓄积,大学里膨胀爆发而已。但是,当他的这些品质刚刚在身上滋生的时候,不少人却被他的外在行为迷惑了,顾不上也没有心思再去考察他的内心世界。人们怀着善良的愿望或并不善良的动机,都可以通过人的外在行为,作为给其内在品质下定义的依据,学生们则为了追求好的评价,也把精力更多地从“培养性格”转向了“培养行为”。德育教育的片面性、简单化,是造成相当一些学生校内校外不一样,人前人后不一样,毕业前后不一样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青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重现象、轻本质的结果必然是对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淡化。杭州市1987年高考期间有4名考生精神失常,其中还有连考8年终于及第,兴奋过度而进入精神病院的。这个谁也不愿承认的事实,一方面反映了科举式选拔人才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考生本人意志薄弱,感情脆弱,经不起突然变故的弱点。然而,高考的重压已经使每一根神经绷得太紧,德育教育的片面性又造就了这种教育自身的苍白无力,家庭的片面与学校的片面如果再不幸产生了共鸣,把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坚强自信、心理健康的人,这简直成了天方夜谭。这样看来,一些学生在逆境或突然的变故面前手足无措以至精神失常,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可是,谁能相信,一个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特别是缺乏坚强意志品质的人,会是一个任何情况下都敢于承担责任、战胜困难、保持节义风骨的人?南京一个大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发现,害怕家长批评,居然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双亲!自私冷酷,意志薄弱,本质上的儒弱与卑怯,德育教育的片面性在这个“一向老实听话,不惹是生非”的杀人者身上,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这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其作为又将如何,

   富翁盖楼,只想要第三层,这不可能;今天进行德育教育,想越过基本的心理素质和品质,通过带强制性的要求让“为公、舍己、远大理想、高尚情操”这种很完美很祟高的境界被学生从根本上接受,同样不可能!外在的美观若要长久,必须有坚强的内力支撑。疯狂年代里一些昨天还循规蹈距的学生一夜之间忽然变得青面撩牙,这未尝不是德育教育片面性的悲剧。

    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只能带来同意愿完全相反的结果。仅仅是为了走向未来的人群中能多一些勇敢、坚强、坦诚、无私的人,德育教育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标签:因为上午没有走了这位话说得到两块仅仅德育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