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吃亏”与“爱国”这两个词放到一起,未免使人感到不伦不类。可是,有人看了电影《收马人》以后颇不以为然,认为现在流行着一种“吃亏才是爱国”的逻辑。这样,我们就不能不将此作为一个话题了。
如果真的有人奉起“吃亏=爱国”的公式来进行说教,那当然是低格调的,也是对爱国主义的一种曲解。然而影片《牧马人》并非如此。
这部影片以清新的格调、深沉的感情、凝重的油画风格,奏出了一首祖国山川美、人情美的烦歌。影片的主人公许灵均二十年身披长枷,在莽莽草原的“集体中生活惯了”。这“集体”,深深地植根、于祖国的沃上当中,她以纯正的“爱子之情.铸成许灵均炽烈的“赤子之心”。这颗“心”,有着坚定的信念,富贵不淫,贫践不移,始终与祖国共命运。当父亲让他出国继承产业,在走与留的严肃抉择面前,许灵均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股凛然正气,使得腰缠万贯的父亲不得声自认是“精神上的乞丐”;乃至子要求儿子为自己在敌国购置一方土地,以为尸骨的归宿。无疑,《牧马人》表现了一股高昂的爱国激情。
父与子的精神状态对比如此强烈,显然不在于金钱的多寡,而在于精神力量的高低。许灵均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民魂”份。
在这种深沉的爱国激情面前,所谓“吃亏”的含义也就清楚了。用到许灵均身上,无非是他放弃了远走美国去继承万贯金洋和大老板身份的豪华舒适的生活。说得直白一点,无非是个人利益的某种很失。在所谓“吃亏”与“爱国”的问题上,影片把一个极为严峻的人生课题,提到了人们面前。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仁人志士都曾在“吃亏”与爱国,之间作过严肃的选择。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非说,“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为了祖国,他终于英勇地牺牲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史上,爱国壮举更是可歌可泣。就说散居海外的侨胞吧,著名的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先生,把一生所得的资产,几乎全部投入爱国事业,著名的厦门大学、集美航海学校,还有集美镇滨海的一大片富有南国悄调的建筑群,都是他捐资兴建的。解放后,他又只身回国,倾其最后精力为祖国建设奔忙。他说:“中华民族决无甘心居人之下之理。”要论“吃亏”,这是够典型的了,然而,也正是从这里表现出我们民族子孙的一片赤诚报国之心。
见利忘义的人当然也不少见。西沏边上长跪岳坟的秦桧就是一个。明末吴三桂,只不过为了漂亮的小老婆陈圆回,不借抛弃民族大义,“冲冠一怒为红颜”竞去引清军入关了。然而,这样的丑类,会有什么下场呢?只能被永远钉在祖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里应当点明的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严索选择,并非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爱国激情和民族气节,是不可能甘愿走所谓“吃亏”的道路的。只有那些承认“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才可能准备在必要时承担个人利益的损失,或说是随时准备听候祖国的召唤,做出贡献甚至牺牲。在这样的精神境界里,用“吃亏”来表达爱国行为,就未免是一种裘读了。因此,与其说“吃亏”倒不如说是“义务”,正如徐特立同志所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个光荣。”
在生活中间,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因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爱国,既是崇高的行动,更是珍贵的思想情操。那些把爱国作为高尚的精神需要,用爱国精神充实自己灵魂的人们,把为祖国傲出贡献和牺牲看作人生的价值所在。这是《牧马人》所提出的人生课题的必然答案。人们所熟知的数学家华罗庚,把汽车、洋房、美金、名誉统统抛弃在大洋彼岸,“归去来兮”,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惜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二十多年来,他跑遍祖国山山水水,行程二十万公里,不辞辛劳地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这难道是“吃亏”了吗!不,在祖国有他真正的事业。这样的人生价值,触化在祖国的事业当中,可与夭地同存,与日月共长。有些人不借降低,长格国格去占点小便宜,也许他得到了某些“实惠”,但却面临着堕落成‘精神上的乞丐”的危险,如还不自知、自拔,就很可悲了。
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吃亏”论者不妨三思。祖国的好儿女们,则一定会把“民魂”发扬得更加光彩夺目!
标签:两个感到使人爱国词放到一起吃亏未免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