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一本书

2024-04-13 16:50:46 文题网 阅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关注上了经典,只觉得有二双无形的手牵引着我前行,即使是杂草荆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欢上了读经典,只觉得在这片海洋中我可以悠情游弋,即使是风吹浪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醉于经典,只觉得手捧它时是那样的如痴如迷,忘乎所以,即使是电闪雷鸣!.

    记得童年的经典是一本《格林童话》,在家门前的那棵大树下曾收藏了多少的快乐,任凭妈妈的呼 唤一次又一次地传来,还是抵挡不住对主人公未来命运的渴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在改变着,周围的人在改变着,但惟一不变的是我对书籍的钟爱,这种爱反 而与日俱增。只是手捧的不再是《格林童话》,而变成了国内外的名著。沙

    电视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读书同样可以了解世界。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描绘着当时官 僚、贵族、资产阶级的大量丑恶现象,他多以现实为蓝本,述说着一幕幕的悲剧;而《复活》作为他的主 要代表作,反映了当时官僚、法官;狱长等吸血鬼的贪得无厌和作者对法律的反叛。美国女作家伊迪丝· 华顿的《纯真年代》反映了19世纪美国一些贵族的条例对自由的束缚,纽兰·阿切尔成为了这种制度的 牺牲品,不得不放弃与伯爵夫人的爱情而融人到上流社会虚伪的交际之中。

    我懂得了执著,因为我看到了简(《简·爱》);我懂得了知错就改,因为我看到了达西(《傲慢与偏 见》);我更懂得了要自尊自爱,因为我看到了羊脂球(《羊脂球》)。

    我欣赏昊荪甫的创业魄力(《子夜》),欣赏爱玛的天真烂漫(《爱玛》),欣赏敲钟人的善良(《巴黎 圣母院》)。这些人并不是完美的,他们更贴近生活,在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岗位,这种从他们身上表现 出来的品质是不可缺少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想那些文学大师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把自己书中那些人物写得好似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写得太完美,反而是一种虚伪,失去了现实的色彩,只能作为精神上的一种享受罢 了,而在现实中是不能满足、不可效仿的。

    读书的乐趣数不胜数。在读书时,你会去想为什么于连有如此强烈的跻身上流社会的欲望(《红与黑 》),为什么希思克利夫对仇恨看得如此之深(《呼啸山庄》),为什么汤家兄弟会把一个人的外貌看得如 此之重(《飘》)。揣摩书中人物的情景、命运、心情,对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缺点进行批评,无疑是多 么的有趣。有时对于书中的精彩情节我要读上好几遍,甚至可以背下其中的文字,以致有时在生活中遇 到类似的场景会禁不住说上几句,弄得朋友说我有点不正常。但是我却喜欢这种“不正常”,因为它带 给了我对生活的领悟,也给别人带来了欢笑,何乐而不为呢?

    我惊叹巴尔扎克的文学才能,我真是不知道他是怎样用平均三个月写完一部著作,而且还颇受全世 界读者的欢迎,91部啊,如此惊人的数目,只有他那对文学追求的毅力才能创造的呀!同我也惊叹玛格丽 特·米切尔对文学的执著,她用一生的精力写成一部《飘》,这其中花的心血一点也不比巴尔扎克少, 难怪书一出版,人们就将其抢购一空,而且在书出版后的三天中,她的电话铃每三分钟就响一次,每五 分钟有人敲门,每七分钟有一份电报送上门来,在她公寓门口总站着十几个人在静候她出来,以便请她 在小说上签名,如此轰动的场面,怎能不让人惊叹! 我敬佩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她不但在著作中传 播了妇女自由平等的思想,而且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当她看到丈夫整日酗酒、不求上进时,毅然带 着一儿一女离家出走,世俗那嘲讽的眼光她不在乎,给当时地位低下的妇女作出了榜样,最终成为英国 19世纪初最早发表现实小说的作家。我敬佩勃朗特一家,因为在这个家族中涌现出了三位杰出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而由此被人们称为“三姐妹星座”。这些伟大的女 性在世界经典文学宝库中增加了《傲慢与偏见》、《爱玛》、《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 ·格雷》等名著。

    我不明白莎士比亚为什么把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对话都运用上了修辞,像《罗密欧与朱丽叶》 整部书都没有离开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但是又是他把文学色彩推向了高峰,这不仅又使我产生了敬 佩。一部著作的出名不单要有吸引人的情节和蕴涵的深远意义,还要有作者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在经典走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一些庸俗的书也悄悄地进人了市场。好书能使人奋发,而劣书只能使 人失去理智的判断力,使人迷离,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社会充满仇恨,它所带来的劣质后果数不胜数, 所以让我们对庸俗低劣的书大声说“不”!

    其实,生活就是一部经典,需要人们去体验、去领悟,你会发现这部“经典”更真实,更精彩!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