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犹如白驹过隙,转瞬间我便置身于秋意盎然的季节。
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秋天的小虫,秋天的风。置身于校园里我看到了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油画。它既容纳了凡·高笔下“向日葵”的浓烈,也蕴藏了安格尔笔下“泉”的淡雅。片片黄叶,落叶归根,层层叠叠为我铺起了一条通幽的曲径,一直延伸到我最喜爱的地方—图书馆。
巍巍青松四季常绿,尽管暴风骤雨,其庄严不减半点,正如我对文学的爱好,走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又在河科大图书馆延续。我喜欢图书馆,它是守护心灵的一片净土。东西方的名著如同热带与寒带的景色同样令人醉心,在各领风骚的领域中,我更偏爱中国的名著。古典也罢,现代也罢,其中韵味令人意犹未尽。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是文坛的丰碑,也是我心目中的圣土。初二时,因为“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于是便团圈吞枣地把一本厚厚的红楼硬塞进脑子里。但因为初中时的知识涉猎面有限,而未能进一步了解红楼梦,就如一个人晚上走进豪华的屋子里,但尚未点灯一样。是的,《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大观园,人生百态、声色犬马、莺歌燕舞、花红柳绿、诗词歌赋,可谓包罗万象尽收眼底。可惜当时少年不解其中味,只好摘抄诗章以作品尝。近日我又从图书馆中借到一些解说《红楼梦》的书,渴望能从别人的钻研中得到自己所需。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在薄命司中早已锁定,“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凤姐最后命运也不过如此,“独卧青灯古佛旁”的惜春同样令人痛心,大观园内“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悲哀非黛玉独家所有。在图书馆中,我进一步了解了曹雪芹,也进一步走近了《红楼梦》。但红学的博大精深却非一朝一夕三言两语所能阐明的,其中某些疑案仍是众说纷纭。一般而言,我都不敢随口开谈《红楼梦》,总感到有黄毛评A贫之嫌,只好寥寥几笔发表一下自我感想。
图书馆中收藏了很多文学瑰宝,也有很多新生代作品,然而我总感到新生代作品没有现代文学味浓,兴许是因为现代作品产生于急需英雄的时代。如鲁迅的杂文、茅盾的(子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其中的韵味就如汪洋大海,易其有尽?看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永远不知疲惫。虽然《鲁迅全集》早已看过,进人借阅室时,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地找寻鲁迅先生的作品。看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们不曾忘却翅子的振动,亦敢于化身真的猛士去直面惨淡的人生。或许是潜移默化的原因,慢慢地我恋上了杂文,每次到中文现刊阅览室总是率先将《经典杂文)如饥似渴地阅读。有时人迷到忘却了吃饭,待到眼睛疲劳时,肚子和胃已发出了强烈的交响曲以示抗议,此时,我便想起了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别人说好杂文的女子没有诗意,我却不以为然。就如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我爱杂文也爱诗,我爱鲁迅、李敖也爱徐志摩和顾城。诗所给我的又是另番异域风情,在诗中我找到了恬静,找到了温馨,正如我在图书馆中找到了小说、杂文还有诗歌。
校道旁的青青五角枫叶随着浓浓秋意,也悄悄地转红。我感受到了成果,感觉到了收获。图书馆是我的文学天地,也是我的学习园地。法律的海洋给人以无尽的宽广,我凭借图书馆扬起了高高的风帆。令人欣喜的是,图书馆内的法律书籍日益丰富,能给予我们不同信息和理论。如陈兴良教授所言:“法学家应是一个对社会具有终极关怀的思想家,而非一个只关心刑法条文的拜占廷式的经院哲学家。”接受各家法学理论的冲击是我们学法学的人所应勇敢面对的事情。罢m百家、独尊儒术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各家的不同思想需要我们运用理性思维去披沙拣金。“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种思想的形成须经日久的磨炼。社会的实践与书本的结合,让我们走得更快0但有时又会从杂志或其他途径明白到真实社会的另一面,不禁令人黯然神伤。我渴望有更多的声音能唤起社会的关注,能切实做到依法治国、执法必严。我相信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轧过的道路将会留下金色的痕迹,就如校园内的五角枫,火红火红给人以温暖。
经典是留给后人的歌声,虽然作曲人可能早已随风而逝,但歌声却会经久不息。阳春白雪也罢,下里巴人也罢。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我愿欣赏它,我愿理解它,我愿成为万千歌者中的一员。
图书馆,包容了我的快乐哀愁,是我心灵中的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