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是情

2024-09-10 22:31:24 文题网 阅读:

    大一的时候,我用了四个月的时间重读《红楼梦》。那一阵子,我心情抑郁,变得不苟言笑。室友都笑我:都是“读书”惹的祸。我却眼圈一红,就要落泪,说不清楚为什么。我不是羡恋那温柔富贵地,亦不是悲叹那红颜多薄命,只是觉得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沉重心痛。对于《红楼梦》,很多东西不是我这个年纪能深切领悟的,所以它够不上“与我心有戚戚焉”,可我的确隐隐地感到某种诸如命运般抽象的东西,在我心中构成一种感情旋涡久久萦绕,转得我的心房胀胀地、痛痛地。后来思之,这是我用心读书的开始。

    用心读书,便会喜欢上读书的感觉—在思想上与作者共鸣。为之哭,为之笑,为之心痛。作者把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深刻的思想都通过作品这个中介传送出来,在芸芸人海中来寻觅他的知音。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领悟了作品、领悟了一颗思想着的鲜活灵魂,即使是万般矛盾与痛苦的思想,也因有了理解与共鸣而生出泪光中的笑和苦痛中的乐。有了共鸣,也许我们依旧有孤独感,但绝没有寂寞。孤独是载载孑立没人陪伴的孤单,而寂寞则是心灵上没人理解的孤单。正如一句诗说的那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也曾经为升学而读书,为考研而读书,为填补浅薄、为追求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而读书。为读书,我也曾废寝忘食过,可那些都是功利性极强的读书,在情感上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走向所谓成功的云梯而已。当然,也有人读书纯粹是为了消遣,厌烦了都市的喧嚣与浮华,于是躲进房间里,窝在沙发上,一杯暖茶,和着暖暖的阳光,手捧一本书阅读。这只是心灵上的一种休息,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读书绝不是消遣,严格地说,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思想上的一种升华。升华的过程绝不是消遣的过程,而是一个凤凰涅架的过程,一个灵魂再生的过程。

    室友们在一块儿也会讨论到读书与生活这些问题。说读书多了,我们的痛苦也随之增多了,倒不如那些没有一点文化的人过得悠闲快乐,甚至连傻子什么都不懂,单吃吃玩玩就很开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可是让我们现在去做一个快乐的傻子,谁又愿意去呢?给我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选择读书。

    是的,读书是有痛苦的。然而这是一种善良的痛苦,我们不仅为那些文字分担痛苦,为作者分担痛苦,也为许多心中莫名的感触而痛苦。我们希望一切完美,但一切并不如我们所愿的完美。我们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奈何总有一批寒士;我们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奈何总有“明明相爱,到最后还是要分开的结局”。这痛苦是本性在读书中潜在的呼唤与回归,它使我们的人性变得纯粹透明,使我们的胸怀变得博大宽广。

    于是当我站在阳台上凝望着湛蓝天空两朵互相追随的白云时,我会想那可是张洁笔下的钟雨和老干部?当我站在洛阳桥上注目那流动的河水时,就依稀能听到有一位诗人在渺渺处吟咏着那千古绝唱的诗篇。我也会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也会为陌生人祝福,祝福他们终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真正喜欢上读书,会把书中人世变换、世事沧桑的哲理潜移默化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于是懂得了什么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所谓的痛苦也只成了情感色谱中的那一抹,它使我们的生命从此有了诗意,不管是嬉笑怒骂,抑或是优世嫉俗,我们的生命已是完整的生命,人生是完整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往往会让我们尘思尽涤,胸中有着空山灵雨的清明,心中充满着慈惠与灵气。

    记得有次乘公交车,我把坐位让给了一位老太太,我就站在过道上扶着她的椅背。她转过头望着我,我朝她微笑了一下,却惊异于她那双透露出孩童一般清澈天真的眼睛。她问我:“小姑娘,你一定很喜欢读书而且也读过不少书吧?”我愣了一下。“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清澈透亮,就像是一种信仰。”她说。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人做了一辈子的教师,曾写下许多文字。现在,我依然能忆起她那双清澈透亮的眼睛。

我也希望我的眼睛永远清澈透亮。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