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时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10:24:32
《且看江湖读《水浒传》有感800字》
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缘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题记
乱自上作—梁山传奇初始
且看花和尚,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臊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使得一手铁禅杖,甚是厉害。拳打镇关西,、倒拔吹杨柳,处处脍炙人口。如此英雄好汉,遇得行者武都头,却是惺惺相惜,同去梁山聚义,正是江湖酒肉处,显英雄真性情。与此同时,豹子头雪夜上梁山,公孙胜七星聚义,及时雨仗义疏财……各路英雄好汉均往梁山晁天王去,英雄聚义新生就此诞生。
替天行道—起义事业发展
经过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跳,众路英雄不打不相识,在智多星的辅佐下,三打祝家庄,出兵救柴进,梁山声势甚大。接着又连续打退高太尉三路进剿,桃花山、二龙山和梁山三山会合,同归水泊。而后,晁天王不幸中箭身亡,玉麒麟经历几多曲折也上了梁山。梁山义军大破曾头市,又打退了朝廷几次进攻,其中好些统兵将领也参加了梁山聚义。最后,梁山共招募了一百零八个好汉,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愚忠英雄—梁山史诗落幕
在宋江等人妥协思想的指导下,梁山全体接受招安,改编为赵宋王朝的军队。统治者采用“借刀杀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汉前去征辽、征方腊。连年的战事,弄得一百零八条好汉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七个人。然而,就是这些幸存者也未能逃脱接踵而至的厄运。统治者眼见梁山好汉们势孤力单,便在封官赏爵后不久,对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卢俊义被分别用药酒、水银毒死,李逵又被宋江临死时拉去陪葬,吴用、花荣也在蓼儿洼自缢身亡。
读完《水浒传》中的传奇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千,小说的主题冷峻深刻,它既歌颂了众好汉的见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又写出他们见识短浅、恩仇必报的粗鲁性格;即描述了他们对抗官兵的慷慨气概,又表现了他们盼望招安,要为国建功立业的封建意识;最终被佞臣所害。我不禁想起一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忠奸斗争往往是奸佞得意、忠良冤屈的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水浒传》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胜日寻芳研讨会,无边光景一时新》
在一次县里举办的研修活动上,我有幸遇到了璩艳霞老师,然后关注到了她的生命语文工作室。工作至今也有好几个年头了,自己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但是对于怎么上好语文课,怎么走好接下来的路还是挺迷茫的,幸好有璩老师以及她的生命语文工作室给我指点迷津。4月6日,春意正浓,我参加了璩艳霞生命语文工作室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网络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新。
课堂留白,别具匠心。这次研讨会的序曲是观看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视频。在研讨会之前,工作室要求全体成员观看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视频,然后开展文言文阅读网络研讨活动。为了更好地参与研讨会,我认真观看了余老师的教学视频,并写下了几百字的观课感受,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余老师的课堂留白艺术。与我平时教授文言文课文时老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的不同之处是,余老师的课堂删繁就简,课件上也只是出示极精简的文字,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等等。当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余老师适时地进行指导点拨,然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提升文言语感,去体会作者的心境、作品的意境,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后面的赏析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学生的反复诵读、背读中也就变得迎刃而解了。最后板书八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极有力地收束课堂,至此可谓是把课堂留白艺术推向了高潮。这种不多言,而又“言”得恰到好处的课堂,层层升华学生的认知,不可谓不别具匠心。这是我从未见识过的创新的课堂,“怎么上好语文课”在这里有了新的思路。
评课议课,耳目一新。接下来,在万分期待中,网络研讨活动正式开幕了。本以为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能与各位专家们产生一点共鸣。可是当宋珍老师从两个方面来谈她的收获——素读教材,深究一个“内”字;活用教材,勾连一个“外”字的发言后,当头给我浇了一盆凉水,我发现她的发言,有很多理论支撑,这是我闻所未闻的。紧接着又有杨玲老师的“不逾矩而从心所欲”、王虹老师“独特的板块设计”以及蒋超群老师“因声求气诵妙文,返璞归真品名句”的依次发言,都让我感觉很陌生,听了之后也是一头雾水。只有蒋博老师提到的“留白艺术”我才感觉到一点亲切,这真的是太惭愧了!这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平时理论著作读得太少太少,一旦要参与到评课议课之中来,就显得太琐碎太肤浅了。评课议课不但要看到现象,还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但要注意到微观方面,还要从宏观把握,原来评课议课也有这么高深的内涵,从评课议课的发言就可以反观自己的知识储备。现在看来自己未来要走的是一条漫漫长路,而选择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地学习探索,接下来的路定会由遍布荆棘而变得平顺开阔。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老师们的话语宛如阵阵春风,在我的耳畔久久萦绕,让我更加期待“万紫千红总是春”早日来临。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译文: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出自朱熹《春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季来临的日子。
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花。
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和理学家。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
赏析:
《春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百花竞艳、万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把春天写活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