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山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6:11:20
《山行》
“行至姑苏忽雪重,雪掩青扉万山空,来人不识山中客,泠泠弦音动。流云访友落山头,山头明月眠梦中。扣长扁,孤云拂过心尖红……”
苍蓝壮阔之下,林涛翻涌了几层,用轻浮的茂盛掩盖住深沉。奇崛的峰峦,成全了风肆意的张狂。云深不知处,隐约有琴音飘出,我踏着细石随风而往,身影消匿在林海之中……
山路蜿蜒攀附于山腰间,烟雾飘渺成一片薄纱虚虚遮掩住这一山的好风光。
沿着石阶向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方水潭,晶莹的水滴顺着岩石壁缓缓流淌,周围一片静谧。我继续向前,泉声自石后飘出,愈发地响了,待泉完全显露时,我方知“山水有情。”
“淅淅沥沥”的落泉与它一见面就向我撒一把清凉,落于发梢的化为幽然。林中不见光,即使是在正午,漏出的二三许光也似月光柔和,顿时眼前便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泉旁倚着另一位妙人,看上去庄重大雅的“碧溪亭”其实是一位履历颇丰的老人了。不知多久前粉刷的红漆已被仆仆风尘覆盖,过去的故事也被紧紧锁住。
脑海中隐约有一个身着白色道袍的男子,静坐亭中,品一杯香茶,怀抱一张古琴。忽间,一曲《忘机》从指尖流淌而出,化作一股清泉落入潭间,后又拂尘离去。
可否去往云深不知处,寻你?
紧接着,深入山林,步伐也灵快了起来,我随风流浪寻那云深不知处,青竹摇曳。
脚下的泥土渐渐湿了鞋,前方是一面镜湖,路旁岩石刻着“芳菲”二字,许是风景别有风味?
水饶是一位美人,碧波荡漾,潋滟粼粼,为这禁欲的深山凭添一抹旖旎,却偏没有外山的烟火脂粉绕指香,是一种独有的气韵。
湖上漂着一只船,直觉告诉我我要找的人就在里面。踩着松软的青苔,信步走过小木桥,靠近真相的面纱。踏上舫,手握住门把方知内心有多紧张,轻轻推开……什么也没有。
怀揣着失望掩门走了。
走到出口时,回头一望。仿佛真真有一个人身着雪袍背着张琴,立在舫边,含笑用唇语对我说了什么,大抵是看走眼了。
“下次,与你同行此山,去那云深不知处。”
孤枕笛声绕长街,提灯春秋间,年年拾得落叶,是故人走远,尘埃染了绣鞋。
山行路漫漫,下次,还会有下次吗?云深不知处可真能到达?
《山行》
春寒料峭,似乎冬天徘徊着不愿离去,气温低得吓人。
今天阳光正好,正是爬山的好时候。中午,我们一家四口背起行装,去挑战北山之巅一一海拔1314的大盘尖。车子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越往上温度越低,路两边还有厚厚的积雪。大概开了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到了北山的脚下一一盘前村。一下车,我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向上伸展呈之字形的路,失声喊道:“天哪,这么高,我们能爬得上吗?”爸爸鼓励我:“不要怕!再高的山,也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要相信自己!”
我们开始爬山,上山的路是无数攀登者走出来的。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地面被冰雪包裹着,走起来滑溜溜的,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周围是密密麻麻的植被,有的还带刺。爸爸走在最前面为我们开路,我和妹妹在中间,妈妈走在最后保护我们。我们相互鼓励一路摸索着前进。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转身不需要抬头,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要不要休息一下?”妈妈问。此时,几只飞鸟从我头上飞过,向着阳光飞去,像是指引我向山顶攀登。于是我摇摇头,继续一步一步前行。
终于,穿过一片竹林和松树林后,我们到达山顶。顶上有一座信号塔,向下望去,景色尽收眼底。大大小小的山坡上满是蔬菜大棚,爸爸说这些大棚里是种高山番茄和萝卜的,特别受欢迎。我张开双臂,微微闭眼。微风一改寒冬时的凛冽,轻轻柔柔地拂过我的鬓角。极目远眺,满山披着银装,雪淞连成了片,仿佛来到了冰雪世界。那是我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松针尖上淌着被冻住的露珠,想掉却又掉不下去,枝条上挂满了冰棱。三两棵雾凇是大自然最好的艺术作品,叶子上的露珠被清晨的风刮向左右,形成刷子形,一根一根,根根分明。我从一棵树上取下一块压着树叶的冰,冰很通透,印着草叶图案,有些又像绽放开的烟花,朵朵绚烂。山峰上的每一棵树虽然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但它们依旧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我赶紧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美景。
坐下休息的时候,妈妈问我们:“累吗?”“累并快乐着!”精力无限的妹妹抢着回答。我笑了,累是真累,上山的路可谓是披荆斩棘,但一路上的美景,登顶后那甘甜的成就感都是让人沉醉的。而这一切,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体会。
《山行》
当春风吹走冬日的最后一丝寒意,大地仿佛一夜之间便是桃之夭夭,花红柳绿。
春意盎然的周末,我和爸爸妈妈相约去攀登金华第一高峰——大盘山,听闻山高1300多米,这激起了我的挑战之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带着食物,披上雨衣,拿着登山杖,我们出发了。没曾想,由于连天下雨,山中雾气十分浓郁,能见度不高,所幸我们现在脚下走的还是平坦厚实的水泥路。我想,前进的道路上,前方也许有时出现一片迷雾,但只要勇敢踏实地向前走,一定会抵达目的地。
走着走着,泥泞的山路取而代之,并逐渐变得崎岖,迷雾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散去。抬眼望去,山上的重重碧绿中,一抹红是那么亮眼,可它美得安静,令我怦然心动,是映山红吧。有了期待,脚步似乎也轻快起来,等我走近一看,果然是红得耀眼的几株映山红。本想摘下一朵送给妈妈,想想还是留给后来人欣赏吧。在花的旁边居然是一个与世隔绝却生机勃勃的碧绿色小池塘,小鱼小虾,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再往高处爬,山路更窄,荆棘丛生,每走一步都要冒着脚踩空或陷入其中的危险。到了半山腰,发生了一件不得不提的“趣事”。我忽然踩到一块松动的石头,掉了下去,幸亏,一条腿被一根枯树枝挂住了,我吓破了胆,有些后悔为什么要来爬山,就凭一条崎岖不堪的泥泞羊肠小道吗?
带着一颗惊魂未定的心,终于来到山顶,我顿时如释重负,悠哉悠哉地欣赏起风景。山顶是一块二十多平米的平整的土地,鲜有绿植,却屹立着一棵卫士一般的松树,它长在北边的悬崖边,看起来一阵风就可以将它吹走。但它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雨,却仍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无数勇于攀登的人们登顶的喜悦。正中间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数字——1314,大家都喜欢它“一生一世”的寓意,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万物复苏的初春,笼罩雨雾的山峰,山花烂漫的山坡,坚韧不拔的松树……只要你有双发现美的眼睛,无处不风景,只要你心系阳光,便满身灿烂。
《《山行》姚鼐原文和翻译》
山行
【清】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古 诗
【注释】
舂(chōng)锄:白鹭;
扑扑:扑打翅膀。
【译文】
布谷飞来飞去的劝说人们早些耕种,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
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听得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
【赏析】
开头两句用形象而整饬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写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布谷鸟即杜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种季节鸣叫,它“播谷播谷”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叫布谷鸟。一“劝”字,将布谷鸟的叫声人格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舂锄即白鹭,它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清澈的水边、绿色的山野、湛蓝的碧空飞翔时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古佳句。该诗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样将舂锄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可以说,春耕期间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写春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第三句写扣题发挥,从仰望的角度写山路之陡峭曲曲。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山路盘旋而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岩石遮断阻隔,有时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这样时断时续,蜿蜒而上,层层盘旋,越盘越高,越高越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视角,将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也凸显了山乡生活的大背景。同时,又暗扣了一“行”,暗写了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的情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最后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也就没有依据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诗人关注的是山乡的春耕,此时终于凸现出来了。这时,诗人已经来到了山上。低头俯瞰,只见山下斜坡上面层层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镜,在阳光的反射下,带子似的一道道绕在山间;从梯田方向正传来汩汩的放水声。由放水声可以想见农民们巳开始播种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开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得到了呼应,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凸显,诗人山行之始就带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来就热爱自然,本来就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极为欣赏,当自然景物已经和人们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诗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和歌唱呢?
该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构思巧妙,剪裁得体,卒章显“志”,语言清新雅丽,没有冗辞赘语。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创作背景】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是清朝散文家姚鼐所创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作者山行所见所闻,赞美和歌唱大自然与山乡农民和谐的景象。
作者简介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改写《山行》》
一天,我坐着马车去山间游玩。我抬头远远望去,高耸入云的山峦连绵起伏,有的像骆驼的驼峰,有的像胖嘟嘟的小猪,瞧!最高的那座山像不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正在傲视群雄!云雾环绕着群山,云儿时而像日行千里的白龙马,时而像欢蹦乱跳的小兔子,时而像温顺的小绵羊......再仔细看看,有几间农舍像几颗围棋散落在山间。
潺潺的流水声、鸟鸣声仿佛在耳边奏响了动听的旋律,我忍不住加快脚步。渐渐地,我投入到了山的怀抱中。一条条银带子似的瀑布挂在山间。小溪唱着“叮咚”歌,欢快的向前奔跑。看!那菊花,它们开得多么热烈!多么旺盛!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鸟儿在枝头欢唱着,松鼠吃着可口的松果,几只小鹿在悠闲的散步......
我转了一个弯,突然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红枫林,仿佛给大山披上了红色的披肩。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与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真的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火。微风吹来,一片片枫叶落下,像一只只蝴蝶在上下翻飞。有一片枫叶落在我的手心里,仔细地端详它,枫叶像一只张开的手掌,上面有七个小小的叶瓣,它的边有些毛糙,细长细长的茎布满了叶子,就像我们手上的纹路一样。
不知不觉,太阳躲到了山的后面,我不得不回家了,不禁吟诵起《山行》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的诗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作者小传】: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全诗翻译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出自]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译文一: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译文二: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杜牧《山行》鉴赏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赏析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