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折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4 01:36:45
《包含折腰的成语,带有折腰的成语》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6个关于包含折腰的成语,带有折腰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折”字和“腰”字的成语。
[折腰五斗] shé yāo wǔ dòu
折腰:弯腰。五斗:五斗米。为五斗米而弯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五斗折腰] wǔ dǒu zhé yāo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
[低眉折腰] dī méi zhé yāo
形容在人面前显出卑躬屈膝的样子。
[摧眉折腰] cuī méi zhé yāo
低眉弯腰。形容没有骨气,巴结奉承。
[为五斗米折腰]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家乡的折腰柳400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当我想起这句诗的时候,总能想起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地处榆林市牛家梁镇常乐堡村,那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还有我们父辈们开发的常乐堡旅游度假村,吸引了许多游客,给我村增添了魅力。而我的家,坐落在村南边,被一棵棵折腰柳环绕着的四合院,院内有假山,小桥,还有一座八角凉亭,院外有许多健身器材和一个小型篮球场。然而,最特别的还是那一排排的折腰柳。
在童年时期,我们的生活都是和折腰柳离不开的。特别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和兄弟姐妹常常在树荫下嬉戏,、玩耍、表演节目,洋溢出一阵阵欢声笑语。而到了傍晚,祖辈们搬出小凳,坐在折腰柳下,我们则围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清苦的童年,有时候还给我们讲“三国”,讲“水浒”等故事,一家四代其乐融融,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
现在,我已经11岁了,从一个贪玩、好动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大人”。在,而我时常回忆起家乡的折腰柳撑开的那青翠的大伞,在风雨中为我们遮挡,在炎热的夏天给我们带来阴凉。
家乡的折腰柳,我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度过了愉快的童年!
《陶渊明不折腰》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