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雕花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23:37:13
《雕花大师350字》
“妈妈,你又买花啦!”我拉着妈妈的手,语气欢快。
“对,这个是艺术。”妈妈笑咪咪地说。
在路上,我一边用手抱着白玫瑰花束,一边在嘴里念叨着。到了家,我把花朵摆到桌子上。它们很顽强,在寒冷的冬天里生存着。它们的寿命这么短,看着这些花朵,我若有所思。
这个念头像一只不安分的小鸟,在心的笼子里飞来飞去,撞来撞去,还叽叽喳喳地叫唤。我用手捂着嘴巴,好像心马上就要跳出来似的。
此刻的几分钟里,我无时无刻地感受到那只小鸟在心的笼子里吟唱。
过了一会儿,小鸟倒安静了下来,仿佛在天黑之前找到了一片无人干扰的树林。
我马上就要实现这个念头了。
我蹑手蹑脚地从冰箱里拿出来了几个苹果。先拿出小刀,把它们的衣服给划下来,给划个玫瑰形状,再把那些“花”一朵一朵地插入青花瓷里。
“儿子没想到你,竟然……这么喜欢妈妈的花朵,还特地帮他们修剪了一下!”妈妈用手指着我,一边激动地说道。
我笑了,像一个开心的大苹果。
《又是桂花飘香时》
曲折的小径,幽深的长巷,青石路,雕花窗,草色苔痕,吸引着我向深处走去。故乡的屋檐如鱼尾般翘起,流淌着黑瓦的质朴,蔓延在山谷。阳光透过指尖罅隙,洒下一片斑驳陆离的天,抬头,一片柯叶绵幂的桂花林,桂香飘四溢。
我站在巷口看桂花,在它烂漫,热情盛开时,蝉鸣响起,故乡的村庄,街道上便飘起一阵阵童年的桂花香。我在此遗留,不知赏过多少载的桂花,心脾为之所动。
江南多烟雨,迷蒙的雨点滴洒在树叶上。听,沙沙沙,像风掠过树梢的痕迹,像春蚕咀嚼桑叶,像少女白皙的手指抚过琴弦,像夜黑时渔灯一点萤。孤云独鸟,日落片时,川光暮,水边明秀桥如虹。桂花,片片飘然,烟雨中。
故园雨季,绵绵。一夜浸雨,寒意沁胸。细雨不断,家中潮湿,窗外桂花渐渐萧瑟。
暮晚温柔,晨起多雨,夜坐听风。染上酒红的霞,夕阳,如沉默铺开。夜风窃窃私语,夜雨缱绻,叩响房门。一帘疏影,月在花梢,片片飘落。微微风簇浪,万般愁绪,缀如河星,难捱,难眠,涟涟。
朝来寒雨,晚来风,匆匆,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桂花雨,稀落。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
水寒江静,满目春山,月中霜里,独自倚阑时,已秋,成景。
月色日日清素,雨年从热闹变得沉寂。落帽风,登高酒,人远天涯碧云秋,雨荒篱下黄花瘦。
又是一岁,恍若一场大梦。择时,浅秋阑珊,我坐在小阁看桂花。
花开花落,花开花落。花开喜悦,花落无奇。竟连我,也在岁岁相识中,变得冷漠。看最后一片桂花凋落,别样情思,难割舍,上心头,却释怀,似自嘲,苦欢笑。
久久驻足,我不愿离去。日复一日,我愿细数桂花正开时,沧海桑田。
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后来才明白,故乡心中,却是回不去的净土。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是对故乡亏欠的羞耻心在作祟,还是怕故乡崩溃在自己的幻想中,从此春山如黛,两心异,只君一人。
家乡修了大道,伐了桂树。后来归家,长空万里,明月楼高独倚。江涵秋影,雁初飞,寂寥廓。人去巷空,清清寂寂。
月浅灯深,孤影小轩,梦里云归何处寻。忆家园,山一带,水一派,流水白云长自在,万壑千山,又是桂香萦绕时,愿一笺心语,作孤鹜,落霞齐飞,浩荡寄乡情。
教师点评:本文小作者将景情于一体,善于赋予物以人的气质,表达了浓浓的乡思乡情。语句充满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典雅有文采,显示了作者很深的语言功底。
指导老师 屈婧
《那盏灯》
我的家里保存着一盏古朴的雕花檀木灯,那是我外公最宝贝的东西。它颜色端庄,有着别样的光泽,精心雕刻的镂空花栩栩如生,那锦簇花团上立着的小鸟仿佛下一秒就会开口唱歌,做工之精细令人赞叹不已。
外公闲着没事干的时候总会拿着抹布精心擦拭檀木灯,或是痴痴地望着它,不言不语,末了,起身时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我知道他为何如此钟爱这盏灯。外公从小就是一个戏痴,听久了自然会唱。闲暇之余,他常去老门东的茶楼与其他票友一同唱上两出,而他唱得最好的便是《甘露寺》,戏中他饰演的乔国老一直提着这盏灯。
京胡响处,白须老人提着灯稳步走向台中,微张口,那浑厚而又嘹亮的声音直入人心,在小小的茶楼上方回荡,久久不散。好一句“劝千岁杀字休说出口”,刚开始便赢得了满堂彩。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只见外公面露红光,胸膛高挺,意气风发。此时,他不像是一位六旬的老人,倒似一位精神焕发的青年。
只是后来,便再没有这般光景了——人们渐渐都不爱听戏了。
没有人愿意听戏,没有人愿意喝彩,人们都说:“这都什么年代了,听什么戏?”流行音乐取代了戏曲,潮流文化淹没了传统。舞台上的灯光笼在专注于独白的外公身上,显得尤为落寞。
外公说他不去茶楼唱戏了,他宣布这消息时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用手不断摩挲着这盏灯,强扯着嘴角苦笑,末了,嘴里不断地念叨着:“陪我演过好几十场戏了,好几十场了呀……”他的眼神里有遗憾,有不舍,更多的是落寞。
我知道,外公的灯一直是他的骄傲,表演结束后总有观众争相走入后台想要看看这盏灯——毕竟,做工如此精致的灯太少见了。那时外公总会骄傲地扬起脸,兴致勃勃地说:“这可是我专门请家乡有名的木匠雕的!”那神态,仿佛手里的灯就是自己的孩子。
如今,那盏古朴精致的灯如同曾经在茶楼受欢迎的外公,也似那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京剧,落了灰,不被人关注了。咿咿呀呀的吟唱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京剧,是孤独地望着新时代骄阳的破败的风雨长亭,无人理解,也无人驻足。
我呢,向来是知道外公的心意的,便也常常陪着外公静静地望着那盏灯,心中感慨万千,有朝一日,那盏灯是否能再现它往日的光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