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湖湘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7:52:40
《与洞庭湖相处的日子》
洞庭湖,湖湘文明的发源地,我们湖南人便是在洞庭一湖传承文明。范公更曾提笔落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由此可说明,洞庭湖有扫去一切的气势。
我的老家就在洞庭湖畔的巴陵古城岳阳,我曾三次登上岳阳楼,每次望着不远的洞庭湖,齐天的白鹭,尽洒的夕阳,才知道与洞庭湖相伴的日子有多么触人心坎。
如今的洞庭湖全湖禁捕,其实也是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但依稀记得,渔民们捞起网时脸上的笑意,这是洞庭湖给予的馈赠。秋天的一个傍晚,湖水漾起美好的涟漪,我和外公在湖边散步,不远处飘摆着叶叶渔船。那时我才五六岁,外公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巴陵的辉煌过往,周瑜吴军水师的练兵地,文人骚客留下笔墨流传至今。突然看到一旁的渔船准备起网了,记得他肩披一斗笠,身穿一蓑衣,银发矍铄,皱纹是留下的沧海桑田。他伸出有些龟裂的手,从远处看有些发紫,准备用尽全身力气,将网拉起。老渔民双眼有神紧盯渔网,他想到这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不免充满了希冀。想完,就开始拉网,网慢慢上升,水波一圈一圈荡着。夕阳余晖洒在网上,接着湖面开始冒起了白色泡泡,显然收获不少。老渔民终于松了口气,用尽气力拉了上来,喜悦之情再也藏不住了——这或许也是与洞庭湖相伴的意义之一吧。
这时,外公又给我讲了《渔舟唱晚》一曲,说是渔民收获颇丰,扬着调子满载而归,这是一种真情自然流露出的欢快。望着那渔民,我与他在同一刻或许都哼着调子,此刻,夕阳如同一只破碎的蛋黄,金黄的稠汁在河天相接的地方流摊开来。渐渐、渐渐暗淡了,一只只渔船,荡着湖面上的影子,消失在了秋山、秋水相吻的地方。
与洞庭相处的日子,得到馈赠,此刻已暮色浑染,我同外公走回,在水气泱泱的湖边沉思,一切隐匿不见,只见洞庭。尽管全湖禁捕,但几年时间是一片沧海,与洞庭相伴的日子,懂得湘人,懂得感恩,日子如一片桑田,茂密如初。
《一代名臣,湖湘精神》
十月的柳庄,烟雨迷蒙,白色古砖砌起的院门静静伫立在层层雨帘之中。院子里是大棵大棵的柳树,舒展的枝条蘸满了雨水,几乎要垂到地上。这几抹绿仿佛在雨中晕开,点染了整座院子。百余年前,它们曾凝视着这个院子的主耕读传家的身影,聆听着那间私塾学堂里传出的谆谆教诲和朗朗书声,历经寒来暑往,岁月沧桑。而今,它们仍旧在这里,看游客来来往往,听赞叹啧啧不已,它们始终是柳庄最忠诚的护卫者。
这里的主人便是晚清湖湘名臣——左宗棠。
32岁那年,左宗棠搬迁至此,开始了从事农业劳动同时刻苦钻研学问的耕读生活。院里的房子都不算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左宗棠潜心研究、攻读经史,他的自勉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最为出名。这不仅表现了他渊博的学识,更表明了他远大的抱负。
左宗棠可谓是大器晚成,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直到63岁才被朝廷委以重任,率兵收复新疆。已过花甲之年的左宗棠毅然决然的“抬棺西征”,誓要战胜敌人,收复失地。在风沙漫天的河西走廊,左将军率兵所过之地,必栽种杨柳之树。这些树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生长,坚强的意志一如左氏坚定的决心。与湘阴院子里的杨柳不同,河西走廊棵棵“左公杨”“左公柳”不仅点缀了整个西域大地,更是感动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灵。左宗棠带领清兵的新式陆军,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所到之处,战无不胜,军队士气高昂,最终向朝廷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至此,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无可争议地划入了中国的版图。
作为一代名臣,左宗棠身上体现出来的湖湘精神鼓舞人心:湖湘子弟,能文能武。既可经世治学、博古通今,又可驰骋疆场,精忠报国!其实,我看来,湖湘精神还是一种以爱国为基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感。
秋雨淅淅,左宗棠将军并未走远,他用一生的功业践行着湖湘精神。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读书、早立志,向着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富强不懈地奋斗。
在柳庄,在河西走廊,杨柳随风摇曳。它们,将永远点染在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点染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