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宋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6:03:55
《虎丘》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过:“游苏州者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当年诗人的赞美如今成了“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广告词。坐落在苏州城西北郊的虎丘,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站在海涌桥远望虎丘山,它恰似一只蹲着的老虎。大多数寺庙都藏在深山之中,而虎丘却是山在寺庙之中。“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这句打油诗就是对虎丘寺寺包山最好的说明。
“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这幅对联将当时虎丘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叫卖声……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憨憨泉的传说让来来往往的游人,争先恐后地用此处的泉水洗上一把脸,好让自己的眼睛更加明洁。
瞧!这块好似桃子的石头,相传是孙悟空参加完蟠桃会之后,掠过虎丘山时被这里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嘴一松,桃子掉了下来,就有了这块仙桃石。就连齐天大圣都被这美景深深地迷住了,你我凡人又怎能不动心呢?!
虎丘最神秘的地方当属古迹剑池了。之所以命名剑池,是因为阖闾下葬时,吴王将三千多把宝剑作为殉葬品埋到了他的墓里。圆洞门上“虎丘剑池”四个字据说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写。
虎丘经典之作当属虎丘塔。整座宝塔平面呈八角形,用青砖砌成,共计七层。先后经历过七次火烧,明朝时第七层被烧毁了,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在吴越大地。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这反而成了一大奇观,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荷花800字》
宋代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只这一位古人写文章赞美荷花,还有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杨万里、李清照等,都曾用唯美的诗词歌赋来展示荷花高贵又美丽的风采。
荷花属毛莨目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统称。它的别名有很多,可分为三类:按外形特性命名、按生长习性命名和按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1983年,荷花更是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荷花的叶子非常宽大,宛如一个圆圆的玉盘,直径约有25—90厘米。叶子的表面呈深绿色,被一层蜡质白粉覆盖着;背面呈灰绿色,为具白粉。叶脉长1-2米,中空状,外面长有小刺。花梗和叶柄等长或稍长,也长有小刺。
荷花的花朵单生于花梗的顶部,高托于平静的水面之上。花朵亭亭玉立,有一股好闻的芳香。花瓣颜色渐变,有细细的花丝;花柱极短,柱头顶生。
荷花的颜色非常繁多,还各有特色。比如有淡雅清新的粉色、热情如火的红色、高贵纯洁的白色,还有幽郁脱俗的紫色等等。这每一种颜色,都让人感觉到如同水墨画一般的美感。
荷花不仅颜色美丽,而且作用也很大。荷花按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食用的,一类是不可食用的。可食用荷花的莲子,如今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级营养补品。还有很多的佳肴美食也是用荷花制作而成的,比如藕粉羹、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荷花也可以药用,具有活血止血、祛湿消风、清热解毒、泻火清心、养心补脾等功效。
荷花外在秀美,它的形色时常被人们临摹制作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用于展示和收藏,如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国宝级青铜器“莲鹤方壶”。荷花内在坚强,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才华,为荷花高贵的品格挥笔洒墨,创作出无数举世闻名的作品。
我也不例外,每一次看见荷花亭亭玉立在水池中央时,都忍不住连声赞叹:“好美啊!”尤其是一阵微风吹过,荷花在舞池翩翩起舞时,我的眼睛仿佛被“定海神针”给定住了一般,瞧,那婀娜多姿的身段,随风起舞的样子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爱荷花,她就像一个美丽的仙子,不仅让人们尽情欣赏自己漂亮的礼服,还给人们献出了宝贵的食材和药材。我更爱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清明》王禹偁原文和翻译》
清明
【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译文】
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公元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宋代文学家苏轼(即苏东坡),不但文章和诗词写得好,而且书画都很出色。他和文同(字与可)是好朋友,文同也兼长绘画。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的作画,不过是发泄 “怒气”,自求陶醉,并没有什么目的。他画的“墨竹”,大笔挥扫,很有意趣。当时,宋徽宗是喜爱书画的一个皇帝,苏轼屡遭贬官降职之后,总算承蒙这个风雅皇帝的怜悯,让他担任“玉局观提举”。苏轼在观里无事可做,就大画墨竹,绘画技法倒因此大有提高,而且还有独创之处,后人模仿苏轼的这种画竹技法,称为“玉局法”。苏轼曾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介绍画竹的经验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说: 画竹的画家,在动笔之前,一定要酝酿成熟,先有一个生动具体的竹子形象在心胸里,这样,画出来的竹子才生动。
文同也擅画墨竹。他虽然也画花鸟、山水和人物,但是以墨竹为最有名。《宋史•文同传》说,当时人们纷纷请他画竹,送去的绢,堆了一大堆,他厌烦地把它们扔在地上,说:“拿去给我做袜子穿吧!”他画的墨竹,表现出潇洒清秀的形态,受到了同时代画家们的重视,摹仿的人很多。连苏轼都说:“我的墨竹,是学与可的”后来的画家们,学文同的画竹技法的也很多,形成一个画派。元代的吴镇,曾经把宋、元画家中学习文同的二十五人的小传,编成一本书,书名《文湖州竹派》。(文同曾任“湖州太守”,所以人称“文湖州”。)
文同画竹,也要求先有成竹在胸。当时和苏轼、文同都很要好的晁补之〔晁cháo〕,也是能画的文人,他的《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有两句道:
与可画竹时,
成竹已在胸。
成语“胸有成竹”,就是从苏、晁二人上述诗文而来。遇到问题的时候,肚子里先就有了成熟的主张和解决办法,就叫“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 。
《《洞仙歌·咏柳》苏轼原文和翻译》
洞仙歌·咏柳
苏轼 〔宋代〕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必考名句】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译文】
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得日渐削瘦了。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着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
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调
骨体:骨架躯体。
永乐坊:地名。在洛阳。
尽日:一整天
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秋海棠花的别。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杨柳枝词》,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载: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句。白居易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作者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扬的语句中,却藏有探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正如宋初诗人幸夤逊《柳》诗听说:“既待和风始展眉。”这微茫的希望的霞光在何处,“又莫是”便是严峻而无情的回答。
全章用拟人法写柳,垂柳是词中的“主人公”。它身段苗条。体态轻盈,仪容秀雅。然而却寂寞无主,被禁锢在园林的一角。感受不到春光的温暖,也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这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这佳人或许是向苏轼索词的倩奴,或许是与倩奴命运相似的女性。至少可以说,作者是以婉曲的手法,饱和感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位品格清淑呵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对之倾注了同情。
宋代词论家彭孙说:“咏物词极不易下,要须字字刻画,字字天然。方为上乘。”(《金粟词话》)咏物含瘟深湛,在于寄托,“贵有不枯不脱之妙。”(《莲子居词话》)苏轼此词正具有这些优点。它句句刻画垂柳,清圆流杨,形神兼到,熨贴自然。并借柳喻人,把人的品格与身世融入对柳的形神描幕之中。物中有人,亦物亦人,既不粘滞于物,也不脱离听咏课题。就风格而论,此词缠绵幽怨,娴雅婉丽,曲尽垂柳风神,天然秀美处有似次韵章质夫的《杨花词》,而又别具一段倾城之姿。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爱梅说》
在数不胜数的百花中,美丽、娇艳的有很多。我最喜欢平凡的梅花。宋代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诗句是那样优美,把梅花的姿态深深的印在了读者心中。
梅,一种极为平凡的植物,盛开在令人委屈的严寒中,独占枝头,毫不畏惧。它是冬天的征服者,以一身洁白或墨黑征服花的世界。它由五瓣娇小可爱的花瓣组成,白梅是那样纯洁,墨梅是那样优雅,再伴有梅花独有的幽香,立刻把人深引。
冬天,大地万物都在深睡,看不见美丽、典雅的玫瑰,看不见淡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更看不见婀娜多姿的菊花,只有它,一朵小小的梅花,正义凛然的耸立在冰天雪地间,它昂首挺胸,十分神气的占领了整个冬季人们的赞赏,它不与百花争春,只在枯燥的冬天开放,把冬天装点的冷艳动人。
我们应该学习它不怕困难、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无论经历了多少磨难,受到了怎样的欺辱,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从不低头折节,因为我们民族拥有梅花一样的秉性。所以我们做人,就应该做一枝铮铮铁骨的傲骨梅。
我爱梅,爱它的娇小动人,爱它的优雅香气,我更爱它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辛弃疾原文和翻译》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辛弃疾 〔宋代〕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必考名句】
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译文】
雨打荷叶溅起一片水珠、可比明珠照苍璧;湖中太阳、恰似香奁收宝镜;荷花相次开去、仿佛云锦初织构出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鸟在空中上下飞舞,鱼在水里游动吐泡,鱼鸟已习惯于逐堡歌追游人,嬉戏觅食了。与友人豪饮,突然聚焦在“一饮千石”的友人身上。
遥想林逋那段风流的生活,现在鹤随人去。林逋死后,上升仙界成为飞仙之长。茅舍疏散的篱笆现在还是那里吗?松竹已经没有昔日的景色了。不禁感慨当年,望湖楼看到水天一色的景色。醉中休问,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期待的情人。
【注释】
香奁(lián):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
宝镜:借喻太阳。
处士: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号西湖处士。
【赏析】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是吟咏杭州西湖的词。此词把自然美与人物美融合在一起来写。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吟咏西湖美景。开头三句写雨打新荷的声音。荷而曰新,风而曰晚,点明游湖时是初夏的一个傍晚;顶风冒雨,不嫌其烦,反觉雨打新荷“声乱明珠苍避”,悦耳动听,其游兴之高可想而知。“谁把”二句写雨过天晴,红日西沉,满天云霞倒映湖中。碧水彩霞,相映成趣。“红涵湖碧”四字,色彩对比鲜明,西湖湖光山色之美便隐寓其中了。“飞鸟”三句写鱼鸟追逐游船的场景。“翻”“吹”二字用得特别好。“翻”,言鸟在空中上下飞舞;“吹”谓鱼在水里游动吐泡。“惯趁笙歌席”鱼鸟己习惯于逐堡歌追游人,嬉戏觅食了。这看似闲笔,其实非常重要,它不仅表现出西湖的自然美,而且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坐中”二句上承“空歇席”写与友人豪饮。这既点出游兴之豪,又由今人之豪联想古人之逸,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对林逋的回忆。
词的下片缅怀西湖名士。林逋少孤力学,刻志不仕,结庐西湖孤山,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蓄鹤。有鹤妻梅子之称,其咏梅诗尤负盛名。“遥想”三句,描述的就是林逋的这段生活。“遥想”二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片用“遥想”一样,可以说是思接千载,有力地振起了全词。彭孙遹《金粟词话》说:“林处士鹤妻梅子,可称千古高风矣。”这也许就是此词所说“处士风流”的含义。“鹤随人去,已作飞仙伯”,是说林逋死后,不仅上升仙界,而且成为飞仙之长,这和称李白为谪仙人,说石曼卿死后成仙主芙蓉城一样,说明其人不凡。林逋是这样一个风流人物,总会让人怀念林逋。“茅舍”二句写林逋故居己不可见,松竹也非畴昔可比。给人一种人去楼空之感。“欲说”三句宕开一笔,写云与水。和上片“云锦红涵湖碧”相照应,谓人已不见,物也不存,只有闲话当年望湖楼下,云水忽上忽下,变幻不定的情景了。“醉中”二句收合并映带“看公”二句,意谓尽情饮酒。您意游湖,不必去想桃根桃叶的故事,并以桃叶反衬林逋,缴足了“遥想处士风流”之意。
【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原文和翻译》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必考名句】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作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成长的烦恼作文600字》
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经说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大人们也总是说:“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殊不知我们也有许多成长的烦恼。这些烦恼有的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有的来自于家长上的种种要求,还有的来自于同学相处中的困惑……我成长中的烦恼是巨大的学习压力。
我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生活是多么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身边根本没什么烦恼。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生命之舟面临前面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特别是我升入小学六年级,作业更多了,压力更重了,烦恼更大了。往日那个无忧无虑的我已经荡然无存了。
每天放学回家,我书桌上的作业堆得像小山似的。我不敢去玩,不敢看电视,更不敢去看自己喜爱的课外书。我怕自己的作业完成不了,只能拼命让自己的笔在本子上蠕动着。每当晚上复习时,我望着一大堆的书,真不知道该去复习哪一科,是语文?是数学?还是英语?还是……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在上小学以来一直伴随着我。偶尔一次考试的失败,老师便会严厉地批评:“你怎么回事?只考了这么点,看看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再看看这个,我上课都讲过的呀!真不知道你上课干什么去了?你太令我失望了……”此时,烦恼与失败同时涌上我的心头。当时,我多么想得到一点安慰,而换来的是家长的责骂、老师批评,真是烦死了!
学习上的沉重负担,再加上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给我们增加了更多的烦恼。阳光总在风雨后。也许,只有这样经历风雨的我们,才能真正成长,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哲理……
《嘉兴的春天》
春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宋代的诗人、思想家朱熹的《春日》有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是万物复苏草木发芽之时,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春日漫步于凌公塘公园的河滨,你时常会看到一株株桃树上的那一簇簇深红、浅红可爱的桃花,配上那一旁的片片绿叶,显得和之前相比更加得美丽动人了。
南湖畔,无数细细长长的嫩绿的柳条无比自然的垂下,放眼向湖中望去,清澈的湖水映照着湖边的那一棵棵碧玉雕成的柳树,碧波荡漾的湖水配上条条翠绿的垂柳,显得更加有韵味。
中央公园的绿草地上,那一棵棵小草的种子终于等到了寒冬归去,春天来临。于是都使出自己全身的力气,努力钻破泥土冒出新芽,那一个个嫩芽是绿得那么新鲜那么自然、那么可爱又是那么富有生命力。那一根根的小草吸足了春天的雨露,一点点地变绿,一寸寸地长高了。
就连公园旁那花坛的鲜花也争相绽放着自己,红的、黄的、蓝的、粉的、紫的、白的,五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生怕看了这一朵又漏了那一朵……。
时间,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河,春天,它从冬天的入口来到春天这个入口继续流淌,经过了万物萌发的春天,又历经草木生长的夏天,路过迎接收获的秋天,又回到了冬天。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四季更替,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