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昆明的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2:31:54
《读《昆明的雨》有感读后感500字》
雨中忆往事,雨中见真情。在汪曾祺先生的指引下撑油纸伞一把,走进细雨绵绵且富有江南气息的昆明,带一份惬意,赏一场小雨,侯一次雨季,心情总是宁静而祥和的。
步入昆明,伴着绵绵细雨,却一眼瞥见了一群可人儿,一道美丽的风景:“她们坐在人家结实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走在昆明的街头,买上几个黑红黑红的火炭梅,漫步在某座古老的石桥上,赏着小桥流水,品着火炭梅,任其甜蜜的汁液一段留在舌上,一段在喉间。随后深吸一口昆明特有的湿润气息,心头舒展,仿佛又置身西子湖畔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说不得,仿佛禅意。在酒店与友人小酌,两人彼此对坐,听雨落在瓦上,发出细碎的声响。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打起一层尘土,泛着奇特而潮湿的气息,不可说。往窗外看去,却看见细雨缠绵,芭蕉上早已落了绿泪,各种花明艳耀眼。以雨景下酒,一壶确实不多。
正因了这昆明的雨,使我愿意流连在这座城市,一个有火炭梅和栀子花的城市,“幽梦桥边,和着光暗流转。”和谁?当然是和昆明的雨。在雨中漫步,走着听着,却没有得失患失的心情。
正如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称,世间万物皆有情,最难得是心从容。又逢昆明雨季,撑起油纸伞,走入雨中,不负这一时约。
《我心中的汪曾祺》
读完《昆明的雨》后,意犹未尽,遂买汪老的《人间有味》一读。
再读汪老的文字,感觉有所不同。此处的他,反而少了些《昆明的雨》中的严肃,若只看文字不识其人,那么他就是一位穿行于城市角落寻找美的普通行人。但能写出如此文章的,又岂会普通?汪老用他的文字,记录了他所到之处的著名美食、当地风俗和怡人美景,善于观察的他将一切都记录下来,诸如热气腾腾的清茶、甜蜜滋润的糖水、飘落水面的叶子,别有一番风味。
汪老不似其他作家,长篇大论地讲述人生大道理,而是用生活琐事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正如他所说的“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强化对生活的信心”。他的文章总给人美好的感受,使人内心安定,正是如此,我才会这般喜爱他淡而有味的文字。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三、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重点字语;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作者平淡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平淡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六、教学准备:
自主制作PPT,汪曾祺的背景资料,汪曾祺的作品集《人间草木》
七、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赛,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好!)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看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看过吗?(看过。)《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环节叫“飞花令”,今天上课之前,我们也来做个“飞花令”游戏。这几天我们怀化是“冬雨绵绵”,今天的主题字是“雨”,现在开始。(学生比赛互答)好,看来同学们古诗词基础都很不错,都背诵了不少含有“雨”的诗句,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和“雨”有关的散文,齐读课题!(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昆明的雨 汪曾祺)
(二)检查生字
鲜腴 釉 黄焖 密匝匝 炽红 择净
(学生齐读,老师适时纠正)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四)背景透视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七年(1939年至1946年,五年读书,两年教学),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五)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我想念昆明的雨)
作者如此想念昆明的雨,反复抒发情感,昆明的雨在作者的生命中一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作者如此想念的到底是雨中的什么呢?
(学生明确:倒挂着的还能开花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莲花池、和德熙喝酒的那个小酒店、木香花……)
我们概括起来就是:景、物、人、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提示学生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课件展示——
小贴士:略读也叫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阅读时只注意文章的关键部分,如标题、首段、末段以及每段的关键字(词、句)等,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内容的方法。遇到不懂的字、词等,可以暂时跳过,也不必追求对所有细节都能理解。
(六)沉入文字品深情
同学们,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以来对在昆明生活的那段时光的念念不忘,让作者念念不忘的不仅仅是这些景、物、人、事,更是背后蕴含的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昆明雨季的滋味美、人情美、景物美、人情美,氛围美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情。
板书:滋味美
人情美
氛围美
1.滋味美
学生通过自读,不难发现关键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个句子很有特点,(有很多个逗号)这些逗号能去掉吗?(不可以。这是一个短句,如果去掉逗号就变成了一个长句了)
你能试着用声音传递出短句所表达的内容吗?其他同学在示范的同学读完后,去掉逗号读一读,比较比较。
教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表示停顿的有逗号和顿号。二者的区别是,逗号是较长时间的停顿。再读。经过教师范读和学生的个人朗读体会,牛肝菌的滑、嫩、鲜、香的感觉油然而出。
教师顺势点出:朗读是我们感知散文之美的一把钥匙,希望这节课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
引导全班同学再读这句之后,教师总结:这短短的一句话,用了六个标点,这在句式上叫短句。用短句的好处就是简洁明白,如话家常。这就是汪曾祺语言的特色,平淡有味。(板书)
过渡:同学们,牛肝菌的美味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还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
(干巴菌)
出示牛肝菌和干巴菌的图片后,附上文字: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教师让学生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采用齐读、个人朗读等方式,学生对比朗读展示后,教师进行指导。)
外形不好看,味道却好吃。你能读出嫌弃和赞叹吗?(这里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比如可以加语气词,加表情,动作来表现。)外形难看,入口鲜美,视觉的冲击和味觉的震撼,强烈的反差对比写出了干巴菌给作者带来的惊艳。这种写法叫作——欲扬先抑(教师板书)
对的。作者对菌子的喜爱、赞美与想念,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我们不禁感叹“昆明的雨季真美啊!”昆明的菌子好吃,昆明的果子也让作者很难忘,我们来看......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卖杨梅——”一句,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训练中体会文章的“滋味美”,以达到用朗读引导阅读的目的)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火炭梅?(外形、颜色、名字由来)
作者对火炭梅是什么态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赞美。“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教师指导朗读:为了读出这种赞美之情,可以尝试着重读老师标红的字,这些大都是副词,表示程度或者范围,在表情达意上,副词有着实词无法达到的效果,用赞叹的语调读。
(生读,展示读。)
这里还有一个卖杨梅的小姑娘,她的特点是什么?(娇娇的)你是如何看出的呢?(吆喝声)你能试着演绎一下吗?教师适时发文,卖杨梅后面有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呢?(延长声音)如果你觉得这个破折号你很难读出那种娇娇的味道,加一个词可能就容易的多了。比如:“卖杨梅喽--------”
别人眼中的平凡食物,却成了作者眼中美的享受与寄托。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作者,把眼前平凡的“一粥一饭”过成了诗和远方。昆明雨季的滋味真美啊!除了这滋味美,昆明的雨季还有人情美!
2.人情美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昆明并不是作者的家乡,对于客居昆明的作者来说,房东送来的仅仅是满满的缅桂花吗?还是满满的......(温暖、感动、关怀、关爱、人情味儿......)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
(应该是对房东的感动、感激和对这份人情的怀念。)
是的,这是一个对待生活一片赤诚的人在寻常的人事中收获的厚重的感动。文中有没有写作者的活动?什么场景?和谁?
3.氛围美
偏僻的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张凳子,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雨声滴答,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就停在了此刻。
(这是教师自写的文字。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细细品悟,通过自己高素质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用朗读地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理解。)
此时此刻,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此刻的氛围呢?(闲适,淡定,从容,岁月静好,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读“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适时出示木兰的图片,引领学生感受木香花的繁盛。
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84年,回忆的是40多年前的一段时光,我们可以推算一下,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客居昆明有家难回,战火纷飞的年代难得的安稳与宁静让作者倍加想念与珍视。所以作者才会感叹道“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这就是昆明雨季的氛围美。(这三种美并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从个人角度、到人情温暖、再到家国大背景下的氛围美,层层推进、步步深化。)
作者的想念饱满而绵长,这想念串联起了林林总总的景、事、物、人,串联起了这凡人小事之美,这就是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神聚”。(板书:形散神聚)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读完《昆明的雨》,有一句话回荡在老师心里:“人间有味是清欢”,老师也想给汪曾祺先生奉上两句赞叹:语言平淡有味道,凡人小事蕴深情。
(七)品味生活,课外延伸
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融入真情实感,以《怀化的雨》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自写一篇文章启发引导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范文示例:
怀化的雨
我时常想用文字记录些许怀化的风貌,却一直无从下笔。而今备课《昆明的雨》,细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颇有情致,提笔而言。
我喜欢怀化的雨。
怀化的雨是个性鲜明的,它带着自己的心情,预告着属于季节的特色节目即将上演。
夏季的时候,怀化总是和烈日、高温作伴,而怀化的雨是调皮的,像个孩子似的。在你需要它来凑凑热闹,降降温时,总不见它的身影。而在你晚上正准备睡觉,做个好梦时,它却猛地跳下来捶打你的窗户,让你的心乱乱地,睡也睡不着。白天它就藏在蓝天白云之后,让你一点望不见它的影子,等你下班放学,刚走到路上时,它就哗地一下窜出来,直往你的头顶,身上钻,看你进退两难的模样,它就越发闹得欢腾。
到了秋季,怀化的雨更加绵密,也更加黏人。它以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告诉你不用带伞,但等你相信了它毛毛细雨的小巧模样,一身润湿的水滴就是它的礼物。当然,怀化的雨可不会这么小气,它还有更大的馈赠在破土而出——山珍枞菌。枞菌有乌,黄两种颜色,乌枞菌少而贵,黄枞菌产量更多,价格也更为亲民。虽然枞菌总是灰头土脸,其貌不扬的,但是作为菜肴,味道配它这外表实在是绰绰有余。将有心人送的枞菌泡水淘洗,吐尽泥沙,改刀切块,沥水备用。而后起锅烧油,将猪肉中的肥肉榨油,下姜片、蒜粒爆香,待猪肉已出肉香,放枞菌入锅翻炒,加水焖煮,而后加入绝代双椒(青椒红椒),可见锅内汤汁翻涌,香气缭绕而起,吸入几缕,顿感口鼻生香,待你迫不及待夹起一块尝尝,滚烫又鲜香的味道会肆虐你的舌尖,让你忍不住再去夹上一块。而后,把这鲜嫩的味道用保温杯锁住,揣在怀里,等到午饭时拿出来与爱人分享,美餐更显美味。与良人同坐,将汤汁淋于米饭之上,鲜香蒸腾,香辣口感,着实下饭。偶尔乱入一块壮实的肥肉,也会让你有开胃以后的开怀。
一场冬雨,会让人启动全面武装,雨水搭配寒气,湿冷的魔法攻击让人缩手缩脚。明明隔着鞋子,但一脚踩在地上的小水坑,仍然会让你感觉到寒意升起。不过若是你觉得怀化的雨就这么冷酷,那可就被骗了。大街上,有人在天寒地冻中呵着气,热气刚出口便化为了白雾,搓着手掌坚强取暖,这时伸过来一双温暖有力的手,没有炉火的炽热,却有别样的温热,双手用力握着,而后捧着冰凉嫩滑的脸蛋,这温暖就从笑容里绽放出来了,从手里释放出来了,也从心里迸发出来了。有的时候,这冬雨就是开关,它来了,就打开了话匣子,也钻进了心窝里。“多穿点”,“多喝点热水”,“赶紧来烤火”,“不要冷到了”“别感冒了”“快去洗个热水澡”……冷不?热乎着呢!
雨,总是会伴着一点情绪的,怀化的雨更是带着一种相思。秋风扫轻尘,微雨引深思。在无数个白天,有人站在阳台的窗边,伸出手去感受,探出身子去观察外面的雨水是否会久留。因为雨水的忧愁,总是会让想见的人难以如意相见。这个时候,思念的情绪就开始发散,想见的人还是想见,见不着,更添红豆相思。有的人,会用很长的时间凝望窗外,即使隔着无数楼台烟雨中。有的人,一直盼着雨停,从早晨到中午,再到下午,盼望着,雨停之时,便是相见之期。
怀化街道两旁的树很多,每到下雨,树叶就开始离家出走,投奔大地的怀抱,或者抱团堆积,或者闲散休憩,伴着积水,倒颇有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此时与所爱之人,并肩,或者共撑一把伞,走在路上,闲看雨水斜洒,漫步林荫道下,空气清爽,深深浅浅的脚印,倒映出闲适合拍的身影,所见非雨,是笑,是暖,是心情,愉快!
我喜欢怀化的雨!
(八)课堂小结
汪曾祺的一生并不平坦,但他始终能以一种平静旷达的心态对抗人生的艰难。他若没有一颗乐观超然的心,又怎能体会出如许轻松惬意的滋味?正如他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这,就是汪曾祺,把情感融化在真真切切的生活里,把智慧寄寓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写得自然而和谐,活得从容而轻松。
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能如此,下课!
《以《昆明的雨》为例谈文本解读方法》
荣维东教授主编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第五章开发和总结一些实用的文本解读策略。我想以《昆明的雨》为例来谈谈我所理解的“情景还原”和“文本细读”。
《昆明的雨》编入八年级四单元,是一篇情韵别致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是汪曾祺。汪曾祺的散文朴实中透着诗意。文章视角新颖,开篇就不落俗套,寥寥数笔,清新地勾画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定好了写作基调,不是直接写雨,而是写雨中的景物,与雨有关的食物。
文章翔实叙写从牛肝菌到青头菌到鸡枞到干巴菌再到鸡油菌的味觉体验,以牛肝菌“滑,嫩,鲜,香”为起势,以青头菌“格调颇高”和鸡枞“味道鲜浓”为发展,以干巴菌好吃得让人“张目结舌”为高潮,最后以鸡油菌“没甚味道”收尾,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层次推进。从直接可感的味觉体验走向需要读者参与想象的味觉同构,推动读者沿着舌尖上的生理感觉满足走向心理上的情感满足,层层推进,情趣横生。借由这种虚实共生的艺术化表达,将他对“第二故乡”昆明生活的那种蚀骨喜欢与自豪(炫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细读文本的解读方法谈到了“语言玩味”,如标点符号。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为何每字之后都是一个逗号,而不是顿号?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从而体会出昆明菌子的滋味鲜美,学生乐于感受且体会深刻。比较“( )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通过在两句中括号内填词,并让不同学生尝试阅读,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让学生领会到有声的语言的魔力。学生发现前面的感叹号是觉得干巴菌长得难看,问号是反问,觉得这东西不能吃,后面的惊叹号是感叹东西太好吃,问号也是强调东西好吃得让人不敢相信。这样细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他如“本意追索”,“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处指青头菌被炒熟后的诱人色泽,大词小用,很有表现力。
再如“表达张力”。表达张力的典型手法就是修辞的运用。本文写菌子的句子就用到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介绍干巴菌和鸡油菌时,干巴菌颜色泛绿,用牛粪或马蜂窝作比,夹杂草茎、松毛,而鸡油菌像一块银元,滴溜儿圆,颜色是好看的黄色,多么形象鲜明的对比呀。作者还拿不同类美食来比较,例如择干巴菌要撕成蟹腿肉粗细,让人垂涎三尺的同时感叹汪老真是一个美食家。
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在汪曾祺这里,“平白如话”通常是一个假象,看似很平淡,其实最简单也最深刻。《昆明的雨》也不例外,要想解开其情感密码,须抓住文中的关键意象,再结合他写的与昆明有关的其他作品,从意象“所指”走向“能指”,或许才能更好地抵近其内心深处。
《优秀课例:向《昆明的雨》学选材》
教学目标:
1. 从学生的问题作文出发,明确学生作文选材中的典型问题。
2. 从《昆明的雨》中总结选材的方法。
3. 把经典中的总结的方法运用到病文的修改中,实现选材的升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平时啊,我们最怕写作文。老师最常听到的一种抱怨就是:实在不知道写些什么?选择文章的材料真的有这么难吗?
二、学生原作,任务驱动
也许真的有些难,还记得刚刚过去的月考作文题目吗?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写的是《成长的滋味》,他的作文没有上40分,他很疑惑。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试着从选材上帮他找找问题。
学生印发资料:《成长的滋味》
预设:
空洞(没有具体的材料,空洞无物) 散乱(主题不明确)
陈旧(“小升初”“中考”等材料老生常谈)
立意不高(材料不够积极和正能量)
过渡:这位同学的初衷是用多种材料来突显一个主题,可是却空洞,散乱,陈旧,重复,可谓问题重重。找出问题的目的,最终是解决问题,怎么办呢?
三、品析经典,学习选材
鲁迅先生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今天让我们一起向一位公认的大作家——汪曾祺先生来学习如何选择材料。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的经典散文《昆明的雨》。
1.这篇散文,我们已学过。题目是“昆明的雨”,可是写雨的语段却不多,那写了些什么呢?
学生回顾,PPT呈现
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女孩 ——缅桂花、房东母女——在小酒店的闲适时光
追问:汪老是不是有些偏题了?
这些事物都与雨相关
师总结:其实这告诉我们一个思路:选材,可以进行相关联想,选择一些与题目或主题相关的具体的人、事、物,化抽象为具体。(板书:相关联想)(板书:具体)
2. 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
(1)是一些平常、细微的物、事、人(板书:小巧)
(2)它们都是真实的,是汪曾祺亲眼看到的,感受到的。
(3)它们都蕴含了汪曾祺对昆明的思念和喜爱。(板书:明旨)
3.昆明细微的、真实的人、事、物很多,为什么汪曾祺只写这几样呢?你能找到其中的原因吗?
预设:
(1)它们给汪曾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它们能体现昆明的雨季的特点,承载了汪曾祺的独特的回忆,它们都是独特的。(板书:独特)
(3)它们从多个方面展现着昆明的风土人情。(风景、风俗、氛围、滋味、人情)(板书:丰富)
小结:这些材料,它们多角度地丰富而不是重复地展现着昆明的风土人情,它们又不是陈旧的,它们是那么的独特,是汪曾祺的专属回忆。它们更不是空洞的,而是那么细小小巧,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节的观察和感悟,最关键的是:所有的材料都紧紧烙上了汪曾祺最真挚最浓烈的对昆明的生活的怀念热爱之情,一切一切的选材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是抒发情感的载体,并且这份情是真情、深情啊!
四、升格修改,学以致用
1.借鉴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我们再次回到开头的作文《成长的滋味》,请你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选材上的丰富具体、小巧而独特、情之所寄,试着为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提供一些修改建议,可以针对一则材料,也可以针对几则。(思考三分钟)
(让学生充分说,为下面的修改提供思路,打好基础)
2.王老师的生活中也有成长的滋味,如果我来写《成长的滋味》,我会选择这样一些材料:
(1)参与完省级赛课,回到歇息的酒店,看着地上两袋厚厚的资料和上面密密麻麻到甚至看不清的红色笔迹,突然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掉,这是成长的滋味。(作为教师——泪)
(2)生完孩子的第三天,不断尝试着直立着坐起来,只是为了方便给女儿喂奶,手术的伤口火辣辣的疼痛感一下让我的汗浸透了整个衣裳,这是成长的滋味。(作为妈妈--汗)
(3)工作完回到家中,看到妈妈带着我女儿玩耍的日渐苍老的背影,我打开炉灶的火,想代替妈妈准备家中的晚餐,热油迸溅了出来,手背上一阵灼痛,这是成长的滋味。(作为女儿——油)
提问:你喜欢我选的材料吗?为什么?你能否从我选择的这些材料中挖掘提炼一个主旨?
(挖掘提炼:生活中经历的不同身份的苦的滋味,都是成长的琼浆)
(板书:提炼挖掘)
五、课堂练笔,小试牛刀
1.我相信此时你也一定特别想写写属于你的成长的滋味了,试着选择多种材料,突显这份滋味。列下你的选材的提纲,并且用一句话挖掘提炼材料的主旨。
2.以小组为单位,彼此交流提纲,从你们组的成员作品中,推选一篇你们认为选材最好的提纲,派出一个代表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且结合今天学到的只是要说说你们的推荐理由。
(小组讨论后展示)
六、课堂结语
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曾说过:如果材料不合适,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希望大家今天从这堂课中学到选材的方法,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细节,选择丰富的、小巧的、独特的、具体的,最能寄托你真挚情感的材料,写出有血有肉、鲜明可感、意蕴丰富的好文章来。